原文:
又雲: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有智者壽乎?」
譯文:
又說:魯哀公向孔子問道:“有智慧的人會長壽嗎?”
注解:
魯哀公:春秋時期魯國國君,名蔣,“哀”是其諡號。
問於孔子:“於”表示動作對象,即“向孔子詢問”,是古代漢語中“動+於+賓”的常見結構。
智者壽:“智者”指有智慧的人,“壽”指長壽,整句意為“有智慧的人會長壽嗎”,是魯哀公提出的核心疑問。
原文:
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人自取之。」
譯文:
孔子回答說:“是的。人有三種死亡情況,並不是天命注定的,而是自己造成的。”
注解:
對曰:指回答君主或長輩的提問),比一般的“曰”更具禮節性,體現孔子對魯哀公的回應態度。
然:表示肯定,意為“是的”“對的”,直接回應魯哀公的提問。
非其命也:“非……也”是古代漢語典型的否定判斷句結構,意為“不是……的”;“命”指天命、命運,整句意為“不是天命注定的”。
人自取之:“取”在此處意為“造成、導致”,“之”指代前文的“三死”,即“是自己造成這三種死亡的”。
原文:
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佚過度者,疾共殺之。
譯文:
起居作息不規律、飲食沒有節製、勞作與休息過度的人,疾病會一同導致他們死亡。
注解:
寢處不時:“寢處”指起居作息,“不時”指不按時、不規律,即“起居作息不規律”。
飲食不節:“節”指節製、適度,“不節”即沒有節製,指飲食無度。
勞佚過度:“勞”指勞作,“佚”通“逸”,指休息,“過度”即超過限度,指勞作或休息都超出合理範圍。
疾共殺之:“疾”指疾病,“共”指一同、共同,“殺”在此處指導致死亡,整句意為“疾病會一同導致他們死亡”,是第一種“人自取”的死亡情況。
原文:
居下位而好乾上、嗜欲無厭、求索不止者,刑共殺之。
譯文:
身處下位卻喜歡冒犯上位者、嗜好欲望沒有滿足、索取貪求不停止的人,刑罰會一同導致他們死亡。
注解:
居下位而好乾上:“居”指處在,“下位”指低等的職位或地位,“乾”指冒犯、觸犯,“上”指上位者如君主、上級),整句意為“身處下位卻喜歡冒犯上位者”。
嗜欲無厭:“嗜欲”指嗜好與欲望,“厭”指滿足,“無厭”即沒有滿足的時候,指貪欲無度。
求索不止:“求索”指索取、貪求,“不止”即不停止,指一味貪求而不收斂。
刑共殺之:“刑”指刑罰,“共殺之”意為“一同導致他們死亡”,是第二種“人自取”的死亡情況。
原文:
少以犯眾、弱以侮強、忿不量力者,兵共殺之。
譯文:
少數人去冒犯多數人、弱小者去欺侮強大者、憤怒時不估量自身力量的人,兵器武力衝突)會一同導致他們死亡。
注解:
少以犯眾:“少”指少數人,“以”在此處表動作方式,“犯”指冒犯,“眾”指多數人,整句意為“少數人去冒犯多數人”。
弱以侮強:“弱”指弱小者,“侮”指欺侮,“強”指強大者,即“弱小者去欺侮強大者”。
忿不量力:“忿”指憤怒、發怒,“量力”指估量自身力量,“不量力”即不自量力,整句意為“憤怒時不估量自身力量”。
兵共殺之:“兵”指兵器,此處代指武力衝突、戰亂等,“共殺之”意為“一同導致他們死亡”,是第三種“人自取”的死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