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曾文正公《求闕齋日記》雲:古來聖哲名儒之所以彪炳宇宙者,無非由於文學事功。然文學則資質居其七分,人力不過三分。事功則運氣居其七分,人力不過三分。
【譯文】:
曾國藩先生《求闕齋日記》中說:自古以來的聖賢哲人、著名學者能夠在天地間名聲顯赫的原因。
無一不是憑借文才學問和事業功績。
但在文才學問方麵,天賦資質占其中七分,個人努力不過占三分。
在事業功績方麵,機遇運氣占其中七分,個人努力不過占三分。
【注釋】:
1.曾文正公:即曾國藩,清代政治家、文學家,“文正”是其死後清廷賜予的諡號,為古代文臣最高榮譽之一。
2.《求闕齋日記》:曾國藩的個人日記集,“求闕”意為追求有所欠缺,體現其謙抑自省的處世態度。
3.聖哲名儒:指品德高尚、智慧卓越的聖賢之人與學識淵博、聲名卓著的學者。
4.彪炳宇宙:形容名聲極大、影響深遠,“彪炳”意為照耀、彰顯,“宇宙”此處泛指天地間。
5.文學:並非現代意義上的“文學作品”,此處指文才、學問與學術修養。
6.事功:指個人在社會上建立的事業、功績與實際成就。
7.資質:指先天具備的天賦、稟性與才能。
8.人力:指後天的個人努力、勤勉與主觀能動性。
從曾國藩這段論述中,能看到他對“成功要素”的清醒認知:他並未否定個人努力的價值,反而通過“三七分”的比例,點出先天資質對應文學)與外在機遇對應事功)的重要性。
這種認知並非消極,而是他結合自身治學、帶兵經曆的務實總結——即便“人力僅三分”,他仍以畢生踐行“勤能補拙”,最終在文學著述傳世)與事功平定太平天國、推動洋務)上都達成了“彪炳宇宙”的成就,為後世留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範。
總結:本章節主要講了。
曾國藩世稱“曾文正公”)在其著作《求闕齋日記》中,圍繞“古來聖哲名儒何以成就顯赫”展開論述,核心內容可詳細拆解為兩部分,且每部分均包含明確的概念界定與比例關係:
一、明確聖哲名儒“彪炳宇宙”的核心根源
曾國藩指出,自古以來那些品德高尚、智慧卓越的“聖哲”如古代聖賢),以及學識淵博、聲名遠播的“名儒”如知名學者),之所以能在天地間留下極大名聲、產生深遠影響即“彪炳宇宙”),其根本原因沒有彆的,完全在於兩大維度的成就:一是“文學”,二是“事功”。
其中,“文學”並非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而是指個人的文才、學問與學術修養如經典研究、著述能力等)。
“事功”則是指個人在社會層麵建立的實際事業與功績如治國理政、經世濟民的作為等),二者共同構成了聖哲名儒成就顯赫的核心支撐。
二、拆解“文學”與“事功”的成功要素占比
曾國藩進一步對“文學”和“事功”的成功條件進行量化分析,明確兩者的核心要素占比均為“七分客觀條件、三分主觀努力”:
1.“文學”領域的要素占比:在達成“文學”成就文才學問、學術修養)的過程中,先天的“資質”即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稟性與學習能力)起到主導作用,占比達七成。
而後天的“人力”即個人主動付出的學習、鑽研等努力)僅占三成,作用相對次要。
2.“事功”領域的要素占比:在達成“事功”成就社會事業、實際功績)的過程中,外在的“運氣”即個人所處的時代機遇、環境條件等不可控因素)起到主導作用,占比同樣達七成。
而後天的“人力”即個人在事業中付出的謀劃、行動等努力)仍僅占三成,與“文學”領域的主觀努力占比一致。
喜歡命理探源【譯注】請大家收藏:()命理探源【譯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