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念祖首先明確對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態度:
“陰陽五行向背生克之說,君子不溺而信之,其理則宜參也”——有德行的人不會沉迷於陰陽五行相生相克、方向順逆)的學說盲目相信,但其中蘊含的規律和道理,卻值得參考探究。這一觀點既否定了“盲目迷信”的極端,也拒絕了“全盤否定”的偏見,為後文論述奠定“理性認知”的基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反駁詆毀:批判“宋仁宗方位論”的愚昧,強調事物屬性的穩定性
針對“自來詆其說者”以宋仁宗“東家之西,即西家之東”為“極智”的觀點,史念祖直接斥為“至愚之論”,並從兩方麵反駁:
1.方位有相對但屬性有定:天地廣闊、萬物共處,方位雖無絕對固定標準如“東家西”對西家是“東”),但事物自身屬性不會因參照變化而改變——比如“虱不南”虱子不會主動向南爬)、“磁石之針不東西”指南針固定指向南北,不隨意偏斜),以此證明:陰陽五行所論的“事物固有屬性”如方位對應的五行屬性)真實存在,不能用“方位相對性”否定其規律。
2.統論方位會陷入荒謬:若強行將天下遠近方位“混為一談”,會得出“泰山未必東、太華未必西、祀事不必南郊”的荒唐結論——因為泰山東嶽)、華山西嶽)的方位屬性,以及“南郊祭天”的禮製,都是基於陰陽五行方位規律形成的共識,否定這一點會違背常識。
三、回應質疑:反駁袁簡齋“乾支無義理”,指出“數成則義理顯”
針對清代袁枚袁簡齋)“乾支無義理,如一二三四代數”的觀點,史念祖提出反駁並深化“五行與數的關係”:
1.乾支、羲卦皆為“有義理之代數”:承認乾支天乾地支)、羲卦伏羲八卦)確實像“代數”一樣有符號屬性,但與“一二三四”的純數字不同——它們的“數”排列組合,如生辰八字、卦象變化)形成後,會顯現深層義理;義理顯現後,又會衍生出吉凶征兆如“禱子得一三”:祈禱生子時得奇數“一、三”,古人認為對應男性,便是征兆)。
2.征兆真實存在,不可否定:用“求偶遇二四”求偶時得偶數“二、四”,對應女性)的例子反問“能謂其非征乎”,證明乾支、五行的“數”並非無意義,而是能反映事物關聯的“征兆載體”,袁枚的觀點忽略了“數”背後的義理與征兆價值。
四、佐證規律:用自然與生物現象,證明五行之氣的普遍性與製約性
史念祖以“五行之氣母萬類”五行之氣是孕育萬物的根源)為核心,舉多類現象佐證五行規律的真實作用:
1.無生命物質的五行作用:
“積油自然、積水自苔、積火自灰”:油脂堆積會生變如易燃)、水積久生苔、火燃儘成灰,是五行“火生土、水生木”等規律的體現;
“水貯金則不涸、金入土則自行”:金屬容器儲水不易乾金助水)、金屬埋土會腐蝕土耗金),體現五行相生相克;
“五金蘊而高山童、草種落而堅城崩”:開采山中金屬金)致山禿耗木)、草種木)生城牆縫隙致崩塌木克土),展現五行對環境的影響。
2.生物的五行屬性製約:
“濕蟲避燥土、木蟲僵西風”:濕蟲屬水)怕燥土屬土)、木蟲屬木)畏西風屬金,主肅殺),是五行相克的直接表現;
“雞鳴卯、鼠動醜”:公雞屬金)因與“卯時”屬木,金克木)相衝而鳴,老鼠屬水)因與“醜時”屬土,土克水)相合而活躍,體現地支與生物習性的關聯;
“豕食赤蛇、猰貘懼火、蛟螭畏金”:二次懷孕的母豬屬水)食赤蛇屬火,水克火)、凶獸猰貘屬土)怕火火生土?此處為特殊屬性克製)、蛟龍屬水)畏金屬金生水?實為兵器克製),甚至出現“強懾弱、大畏小、柔破堅”如草破城牆),證明五行克製超越體型、力量的表象,是深層屬性製約。
五、認知邊界:“得氣純雜定征兆,博學不足儘知”
史念祖進一步細化對五行規律的認知:
1.征兆的清晰度取決於“得氣”:“得氣純而厚者其征專,得氣雜而薄者其征錯”——事物獲得的五行之氣越純淨深厚,顯現的征兆越專一明確;若氣混雜淺薄,征兆則雜亂模糊如生辰八字純和者吉凶更明,混雜者需細辨)。
2.認知需“博學+領悟”:“有難言之理,無無理之物”——世間沒有“無規律的事物”,但有“難用語言表述的深層道理”;“非博學不能知,徒博學不能儘知”——不廣博學習如讀術數書)無法入門,但僅靠學習不結合領悟,也不能完全掌握,強調認知的“實踐性與深度”。
六、批判誤區:術數家“得小用錯致禍”,非學說本身之過
史念祖評價古代術數家日星相卜、堪輿奇遁等)的問題:
1.僅得皮毛,多有欲望過失:“至神奇者亦僅得陰陽五行之蹄涔”——即使最厲害的術數家,也隻掌握了五行學說的“蹄印積水”皮毛),還因“有欲有尤”有私心、有過失)無法深入;
2.“用非其道”致禍,與學說無關:舉蒯通用縱橫術勸韓信謀反)、華佗拒為曹操效力)、郭璞參與謀反占卜)、郭馨、李虛中命理家或涉不當用途)為例,指出他們“以用非其道而禍身”——災禍源於“運用方式違背道義”,而非陰陽五行學說本身有害,明確區分“學說本質”與“使用者過錯”。
七、明正確方向:“由萬返一探奧理,勿因弊否定整體”
最後,史念祖提出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正確態度與運用方向:
1.理想的探究方式:“靜觀萬有,由萬返一”——冷靜觀察萬物表象,回歸“陰陽五行”這一根本規律;“超離吉凶禍福,參自然之奧”——不執著於個人吉凶,而是探究五行自然運行的奧秘,此時“數不外道,為格致天人之學”五行規律不偏離大道,是探究事物原理、貫通天人關係的學問)。
2.批判錯誤邏輯:君子應借鑒術數家“所得小、所用不正”的教訓,不能因個彆負麵案例否定學說整體價值——如同“不能因箏琶媚人疑五音通神,因文章欺世詆經傳致治”不能因有人用樂器媚俗就否定五音的神聖性,因文人寫假文章就詆毀經傳的治國價值),強調要理性區分“濫用”與“本質”,避免因噎廢食。
綜上,史念祖的論述始終圍繞“為陰陽五行學說正名”展開:既承認其規律的客觀性與學術價值,也不回避使用者的淺薄與過錯,最終指向“理性認知、正確運用、探究本質”的核心主張,反對“盲目迷信”與“全盤否定”兩種極端。
喜歡命理探源【譯注】請大家收藏:()命理探源【譯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