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韓馥這邊的軍隊完成了彙合。公孫瓚,袁紹,韓馥,再加上陶謙,曹操以及冀州各郡縣的軍隊,浩浩蕩蕩,總計十數萬人,對外則號稱二十萬大軍。
眾人齊聚營帳內,韓馥坐在主位,曹操和陶謙作為諸侯坐在上位,其餘將領和官員依次落座。
營帳內氣氛莊重,韓馥神情嚴肅地說:“此次我們齊聚於此,目的隻有一個,就是鏟除董卓這個禍國殃民的狗賊!
前些時日,董卓水淹鄴城,致使無數百姓慘死,這等暴行,人神共憤!”
韓馥話音剛落,陶謙立刻響應:“不錯,這次若不鏟除董卓,我等誓不罷休!”
接著,眾人紛紛應和,
“不錯,這次必須殺了董卓!”
“殺了這個國賊!”
韓馥看著群情激奮的眾人,滿意地點了點頭。
然而,就在這時,辛評突然起身,對著韓馥恭敬地敬了一禮,道:
“韓大人,此次我們的目標是鏟除董卓,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
隻是我提議,重新推舉一個盟主,如此才能更好地領導大家,畢竟此次行動事關重大。”
此話一出,韓馥的臉色瞬間變得十分難看,他陰沉地盯著辛評,眼神中透露出不滿與憤怒。
麵對韓馥的目光,辛評卻毫不畏懼。因為韓馥之前被困鄴城,突圍時又損失慘重,其心腹軍隊所剩不多。
冀州其餘郡縣的郡守與韓馥也並非完全一心,且對韓馥的領導能力心存疑慮,所以辛評才有恃無恐。
李曆見辛評如此無禮,立刻質問道:“辛評,你這是什麼意思?”
辛評不慌不忙地回答:“沒什麼彆的意思,隻是覺得應該推舉一個大家都認可的人來領導聯軍。
聯軍十餘萬之眾,需要有能力的人來指揮,此事非同小可。”
韓馥陰沉著臉,問道:“那你心裡可有人選?”
辛評說:“如此重要的事情,在下怎敢妄言。”
曹操和陶謙此時保持沉默,曹操心中暗想:
“怪不得韓馥和袁紹之前在兵力占優的情況下都打不過董卓,估計他們隻顧著內部爭鬥了。”
陶謙也在心裡想:“冀州都快保不住了,還在為這些事內鬥,真是目光短淺。”
兩人心中都對冀州內部的紛爭極為不滿。
袁紹見氣氛有些尷尬,擔心曹操和陶謙不滿,隻能道:
“我建議從孟德和恭祖二人中選一人作為盟主。
孟德和恭祖早在上次討伐董卓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他二人都有能力勝任盟主之位。”
曹操看了看眾人,道:“不管誰擔任盟主,大家的目標都是鏟除董卓,可不要因為盟主之位傷了和氣。”
韓馥也說:“我也讚同從孟德和恭祖二人中選一人出來。”
曹操接著說:“我推舉恭祖。”
袁紹表示:“我沒意見。”
韓馥雖然心中暗恨,但見其他人都同意,也隻能說:
“恭祖當之無愧。”
陶謙聽到眾人都推舉自己,推辭了一下。眾人皆不肯答應,無奈之下,陶謙隻能應下。
陶謙心裡也明白,隻有自己擔任盟主,才能避免韓馥和袁紹之間的內訌,確保聯軍的團結。
盟主之位已定,陶謙環顧眾人,道:“諸位,對於如何對付董卓,可有什麼計策?但說無妨。”
曹操站起身來,自信地說:“董卓此刻精銳所剩不多,他的士兵大多是新招募的,怎能與我們手中的精銳相比?
我認為,無需多想,我們可以直接發兵攻打過去,以我們的實力,定能一舉擊潰董卓。”
袁紹點頭表示讚同:“我同意孟德的建議。”
陶謙聽後,道:“好,既然如此,那我們兵分三路,在鄴城彙合。”
眾人紛紛表示讚同:“好!”
陶謙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袁紹率領一路,韓馥和曹操率領一路,陶謙自己率領一路,三路大軍分彆進軍,目標直指鄴城。
韓韜這邊也得到了消息。程昱向韓韜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