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一旁偷聽的王嘉,則是對此深感憤怒。
“原來…這一切都早已經是串通好的。”
“果然,這“欲成事必先謀略,欲證道必先實踐”、“欲善其事,必利其器”,任何事情的發生,總會有個緣由。”
“沒有緣由的事情,它是不會憑空發生的。”
隻不過,在這個時候,王嘉疑惑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幾個諸侯國結盟攻打鄭國呢?”
“或許是出於某種利益關係吧…”
“之後,還是親自問問丘明老師吧。”
之後又過了不久,陳國、蔡國,還有衛國與宋國,這四個國家圍住了鄭國都城的東門,五天之後才能夠撤兵。
王嘉見狀,那是十分的生氣,他想要站出來替天行道,以一己之力為鄭國討個公道。
可是,在半路上,就被友善的新人給勸阻了。
後來,他也想到行事不能夠魯莽,不能隻憑一腔熱血,還得要結合實際,於是便繼續靜觀其變。
就在這個時候,魯隱公便向眾大臣詢問說。
“呃…”
“衛國的州籲,他的這番做法,最後會獲得成功嗎?”
眾大臣一聽這話,當即便討論起來,隨後便異口同聲的回答說。
“大王,臣子聽說用德行來行使軍民和諧,可從沒有聽說過用戰亂來促使這一結果的發生。”
“用戰亂,就等於要理清思緒。”
“但是,如您所見,這一做法不僅不會到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還會越理越亂,最終達到“萬劫不複”的境地,實乃下下策也。”
“這個州籲,倚仗武力而安於殘忍,安於殘忍就會沒有親信的人。”
“與此同時,民眾叛亂,親信離去,就難以成功了。”
“用兵就像用火一樣,不加以收斂控製,將會焚燒自己,達到反噬的效果。”
“州籲他殺掉了他的國君,又以殘忍暴虐的方式虐待他的民眾,這樣子是不利於建立美好的德行,反而是想通過戰亂取得成功。”
“他這個樣子,最後的結局一定是不能免於禍害的。”
眼見大臣們分析的頭頭是道,還運用比喻的多種方法,十分通俗易懂,這魯隱公今後不禁連連點頭。
就連在一旁圍觀著的王嘉,此時也不禁點頭稱讚,豎大拇指以示認同。
又過了些時日,到了秋天的時候,那幾個諸侯國便再次攻打鄭國。
於是乎,這宋國的國君宋殤公,便派人來到魯國請求出兵。
但是,魯隱公拒絕了他的請求。
至於這公子翬,他則是請求出兵與諸侯會合。
這一回,魯隱公也是沒有答應。
這一番操作,讓王嘉不禁直呼魯隱公是個有原則守本分的人,不會輕易因為一點利益,而聯合其他諸侯國去行不仁不義之事,並且對此大加稱讚。
麼子翬見狀,執意請求後帶兵走了。
估計…他現在的情緒或多或少是帶有些憤怒的。
對於這一事件,《春秋》記載說。
“翬帥師,是對他表示憎惡。”
諸侯的軍隊打敗了鄭國的步兵,割取鄭國的穀子後回兵歸朝。
州籲這個人,沒有能與百姓關係和諧。
石厚了解了這件事後,便向他的父親石碏請教穩定州籲國君地位的辦法。
“父親,孩兒請教您一件事。”
“到底要怎麼做,州籲才能夠去朝見周天子,以獲得周王室對他衛國國君地位的認可?”
一聽這話,隻見石碏稍加思索,隨後便回答道。
“陳桓公正得到周天子的寵幸,陳國與衛國正和睦,如果去拜會陳桓公,請他向天子請求,一定能夠達到目的。”
於是乎,聽了他父親的建議,後厚便跟隨州籲,他們一起去陳國,請求得到陳桓公的幫助。
而石碏呢,他則是派人告訴陳國說。
“你過來,我囑托你去說一件事。”
“大人,您請講。”
“你去了陳國,就去告訴那裡掌事的人說,衛國的地方狹小,我老頭的年齡大了,不能做什麼了。”
“這兩個人就是殺我衛國國君衛桓公的人,我這一把年紀的老頭,敢向你們請求,趁此機會設法除掉他們,不然這會對你們陳國不利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還請你們三思,聽信我這一老頭的話,然後再作出行動。”
話音剛落,隻見帶話的人,朝他拱手行了個禮,之後便問道。
“大人,您把話說完了嗎?”
石碏點了點頭。
“嗯…你快去吧,如果不行就坐上馬匹,這樣會快一些。”
“切記,一定不要延誤了。”
“遵命,一定不辜負大人您的囑托!”
一聽這話,那個人當即再拜謝,之後便帶著方才所抄寫下來的口錄,然後快馬加鞭前往陳國了。
而王嘉呢,他則是在一旁對此有感而發。
後來,當他與這石碏相認識並結為朋友後,他們兩人便進行了友好的交談。
後來,這陳國人一聽這話,當即便將這兩人給抓了起來,然後準備請衛國派人來到陳國來處置他們。
周曆九月的時候,衛國派右宰醜來到陳國,去在濮地殺了州籲。
石碏見狀,這是派他的家臣主管獳羊肩到陳國去殺了石厚。
君子對這件事情頗有評論,他說。
“石碏是個忠誠不二的臣子,他曾恨州籲,同時也連帶把石厚給殺了。”
““大義滅親”,或許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吧。”
而王嘉,對這件事也是頗有言論。
“唉…”
“沒辦法,誰讓石碏是衛國的大臣呢?”
“身為臣子,這樣做也是實屬無奈。”
“要怪,也得怪他的兒子石厚實在是太不成器,同時還助紂為虐。”
“如果我要是他的父親的話…估計我也會這麼做,雖說這麼做會有失仁義,不符合君子的品行道德。”
“不過話說,這“君子”,不會就是我的老師左丘明吧!”
王嘉這孩子,或許是發現了真正的“盲點”了。
再到後來,衛國人到了邢國去迎接公子晉。
在周曆冬天十二月的時候,公子晉繼位了,他就是衛宣公。
對於這一件事情,《春秋》一書記載。
“衛國人,立公子晉為君。”
至於為什麼,這又成了王嘉的第二個問題。
一盞茶酒未過,當王嘉回過神來,並將他所做的工作做完,他便再一次的去尋找他的老師左丘明了。
於是乎,答疑解惑環節,再次開始。
此刻,隻見王嘉向他的老師左丘明發出了疑問。
“先生,學生不知,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陳國、蔡國,還有宋國與衛國等諸侯國結盟攻打鄭國呢?”
“還有,衛國人擁立公子晉作為衛國國君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有這兩件事情不知,還望先生您能為學生答疑解惑。”
一見學生王嘉的疑惑,隻見左丘明放下了手中的毛筆,大笑幾聲,隨後便回答道。
“哈哈哈…”
“嘉兒,你這問題問的好,為師愛聽。”
“為師這麼跟你說吧,這幾個國家結盟所攻打鄭國,一是出於各國國家間的情誼。”
“二來就是啊,這陳國、蔡國兩個國家,這個時候正在與衛國友好,恰巧這個時候,宋國與這兩個國家也在交好,所以才會一同出兵。”
“往直白點兒講,那就是出於有一定既得的利益。”
…
“至於第二個問題,那就相對好回答的多了,衛國人擁立公子晉作為國君,為師根據《春秋》中所述,大致是理解為公子晉他擁有美好的德行,能夠使國君與百姓和睦相處。”
“當然啊,還有一點,那就是衛國的後繼公子,都挺一般的,要不是沒啥膽量,要不就是沒啥出息,所以矮個子裡麵挑高個,爛的裡麵儘量挑不爛的,所以才選擇公子晉。”
“為師我也不確定說的是否正確,嘉兒,你就當圖一樂吧。”
見老師左丘明如此幽默的語氣,頓時變讓王嘉笑得合不攏嘴。
後來,王嘉在拱手行禮拜謝後,便起身離開,然後繼續去忙碌他所做的事情。
之後,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讓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左傳遊記請大家收藏:()左傳遊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