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沒過半盞茶酒的功夫,當他繼續深入這片土丘草地,看到了迎風招展的幾十麵旗幟,他便更加堅定了心中的想法。
“這裡…這麼會有這麼多的旗幟,還有穿戴著甲胄的士兵?”
震驚的)“難不成,這裡…又有諸侯國國君舉行較大的活動。”
“而且,看著陣仗,像是兩國國君之間的會麵。”
想到這兒,隻見他在隱藏的地方悄悄的探出頭來,仔細的看著那幾十麵空中搖曳的旗幟上的內容。
“這旗幟上寫的字,好像大篆字體啊…”
“隻不過,雖說這字兒現代人看不懂,但我卻能依稀辨得,這…好像是個‘魯’字。”
連忙)“這…按理來說,應該是祖國的旗幟吧。”
“既然如此,另一邊迎風飄揚的大旗,又會是哪一個諸侯國的呢?”
想到這兒,隻見王嘉二話不說,便再度偷偷朝另一邊的旗幟處瞥去。
後來,當他發現旗幟上隱約寫著一個“鄭”字的時候,結合他先前的記憶,他立馬便明白了這一切。
“這…難道說是鄭國的旗幟?”
“怪不得呢…”
連忙)“哦?!我明白了…”
“現在,按理來說應該是魯國與鄭國在曹國相會的日子。”
“不出我所料的話,這魯桓公與鄭厲公,此時此刻就應該會麵了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刻,正當王嘉感慨之餘…
不多時,隻見曹國的使臣帶著一路人馬出麵了,除了朝他們行君臣之禮外,還饋送了魯桓公與鄭厲公諸多食物。
“哎呀,哎呀…”
“今日我曹國之人,能夠有幸遇見二位國君統領來我曹國之地會麵,此乃我曹國一大幸事啊,哈哈哈哈…”
“我家君上聽聞二位國君前來我曹國相會,在第一時間,就派遣卑臣為兩位國君統領之人贈送我曹國之食物,還望二位能夠笑納。”
一聽這話,隻見魯桓公哈哈一笑,在接過食物後,便向那位曹國的使臣介紹這鄭厲公之弟語。
“哈哈哈哈哈…”
“既然你們曹國人如此好心,那麼…本王也就收下了。”
“當然…你身旁這位,他就是這鄭國的國君,厲公是也。”
“本王原本打算是想要親自動身前往這鄭國,與厲公會麵。”
“但是,恰逢這曹國之地相對較近,所以我們便提前約好了在這裡會麵。”
一聽這魯桓公如此說來,隻見這曹國的大臣隨即便露出十分親切的笑容,然後自嘲道。
“哎喲,你看看我這張嘴,我怎麼能亂說呢,這可是壞了‘大事’了。”
“不過…既然是這鄭君,卑臣…也理應更加尊敬了。”
“卑臣,久仰厲公尊姓大名。”
見這曹國的大臣如此說來,隻見這鄭厲公輕笑幾聲,朝他看了看,然後便說道。
“你我之間,君君臣臣、本本分分,這固然不假。”
“但是,你我皆異國之人,況且不在這大禮場合,便不用遵守那些繁文縟節了。”
“此時…想必爾等到來,是受你們曹國的國君之命吧。”
說到這兒,隻見那位曹國大臣和他隨行的隨從們,此刻連連點頭稱是。
“對,沒錯。”
“君上,您所言的確不假。”
之後,這魯桓公和鄭厲公,便與這曹國的大臣親切的交談了起來。
至於曹國贈送食物這件事情,雖然也是合乎周禮的。
緊接著,伴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與轉移。
時間,來到了桓公執政第十四年的夏天。
話說,在這個時候,由於鄭國人與魯國人關係較好。
於是乎,鄭國的國君鄭厲公,便派遣他的弟弟語,來到魯國重新修好舊有的盟約。
並且,他們還重修在曹國的相會之誼。
也難怪,再見到這一幕的王嘉,會為感慨魯國與鄭國這兩個諸侯國關係之間十分“牢固”。
隻不過…這兩個諸侯國之間的結盟關係。
之後,又是否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呢?
也許,這也會順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吧。
之後,在秋天八月壬申的時候,禦廩發生了不明原因的火災。
緊接著,乙亥時分,在魯國國內,又舉行了盛大的嘗祭祭祀儀式。
當然,沉浸在祭祀“莊重”與“歡樂”氛圍之下的王嘉,自然會想到先前令他“刻骨銘心”的事情。
“呃…”
“話說,我記得關於禦廩著火一事,在《春秋》這部書中記載,其原因是因為這魯桓公對火沒有畏懼之心。”
想到這兒,隻見他再度感慨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即使是不起眼的‘苗頭’,如果不能提前察覺加以製止,最終都會釀成不可挽回的災禍。”
“而且,如果能夠在災害發生的不久,能夠明白‘亡羊補牢’這個道理,或許可以做到損失最小化。”
“雖說,這世上,做任何事總會遇到坎坎坷坷,同時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機遇和難以預料的困難。”
“但是隻要我們能夠常懷機警之心,能夠‘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規劃,在不好的事情發生之前能夠臨危不懼,積極沉著冷靜尋找方法應對。”
“同時…還對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那麼…這樣的話,即使遇到再大的災禍,很大程度上也能夠‘防患於未然’。”
“這魯桓公,或許不單單是對火災有畏懼之心。”
“更多的,也反映在他對緊急事情處理上的不利。”
“也許…有的時候,對於某些事情,你並不了解。”
“但是…在經曆之後,相信你一定就會有相應的感覺和經驗了。”
“當然了,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生產力較為底下,知識水平也較為落後,相應的知識體係還未建立,人們自然就會缺少對於某些自然災害的敬畏心,這一點情有可原。”
“不過到了後來,在火災這類‘天災人禍’頻繁發生之後,人們的確是總結出了經驗,建立一個相對的體係來解決這一問題。”
“宋代的‘望火樓’,或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了。”
“唉…”
“總之….吃一塹長一智’,這句話倒是錯不了。”
不多時,正當王嘉感慨過後不久。
時間,轉眼便到了冬天。
此時,宋國人率領諸侯攻打鄭國。
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情?原因就在於這是為了報複前年鄭國攻打宋國的那次戰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宋國的軍隊,焚燒了鄭國都城的渠門,緊接著入城到達了大街上。
然後,他們還攻打了東郊,占領了名為牛首這個地方,把鄭國太廟的椽子帶回國作為盧門的椽子。
眼見如此“慘烈”的一幕,王嘉不禁感慨自打這鄭莊公薨逝之後,鄭國的實力就日漸衰微。
此時,正需要有一位天選之人能夠力挽狂瀾。
同時,他還想到“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句話,還有…同樣在這一年薨逝的友人齊僖公。
想到這裡,他就無比的痛心難過。
但考慮到之後的事情,他便決定要廣交新上任的各國諸侯,為他日後的遊曆之旅打下堅實的基礎。
後來,又過了沒多久。
在這之中,王嘉與許多相關人士進行交流,並且有了許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後來,當他的思緒回到現實中時,他便將其中重要的信息記錄在他先前準備好的小竹簡小冊子上,之後再細細分析。
然後,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書籍整理與分類工作後,他便馬不停蹄的帶著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師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辦公的地方,尋求答疑解惑。
之後,便進入了師生問答環節。
到了後來,他與他的那幾個師哥師姐也進行了一係列的交流。
在此基礎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識,有了更多的感悟。
這一天,很快也就過去了。
接下來,到了魯桓公第十五年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喜歡左傳遊記請大家收藏:()左傳遊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