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僖公之年儘,僖公三十三年_左傳遊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左傳遊記 > 第103章 僖公之年儘,僖公三十三年

第103章 僖公之年儘,僖公三十三年(2 / 2)

而在暗中默默觀察這一切的王嘉,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戰事和“暗流湧動”,內心也是不禁為之觸動。

很快,他在長歎一聲之餘,針對這一番事情,便緩緩道出他的評價和反思感悟來。

王嘉立在書庫的陰影裡,指尖無意識摩挲著冰涼的青銅劍格。窗外細雨如織,將遠處城堞浸成一片朦朧的黛色,恍惚間竟與那日殽山的血色殘陽重疊。他望著案頭攤開的《春秋》竹簡,燭火在"秦晉殽之戰"的刻痕上明明滅滅,忽然長歎一聲:"此一戰,非獨秦晉之勝負,實乃天下禮崩樂壞之縮影。"

"師兄何出此言?"阿蘅抱著新整理的簡牘推門而入,木簪上的翠玉墜子隨著動作輕晃。王嘉指了指竹簡上"秦人無禮"的批注,聲音低沉如暮鼓:"秦軍過洛邑而輕脫,此違"軍行過天子門必卷甲束兵"之禮;鄭弦高以商賈之身假君命犒師,此亂"禮不下庶人"之序;晉襄公釋囚於婦人之言,此破"刑不上大夫"之規。禮崩於細微,禍起於蕭牆,焉能不察?"

話音未落,老夫子左丘明拄杖而入,霜白的長須沾著雨珠:"嘉兒所言,深得《春秋》微言大義。"他顫巍巍展開一卷泛黃的《周官》,蒼老的手指劃過"以九伐之法正邦國"的記載,"秦穆公貪鄭而忘義,晉襄公釋囚而失威,皆因棄禮逐利。當今天下,諸侯但見殽山之勝負,卻不知此戰已斷了維係周室的最後一根繩索。"

阿蘅若有所思地將竹簡碼齊:"如此說來,弦高救鄭雖成,卻也開了"庶民乾政"的惡例?"王嘉點頭,目光望向雨幕深處:"正是。當禮義不存,智謀便成了傷人的利刃。今日弦高可詐秦軍,他日必有市井之徒效其行,君臣尊卑將如崩堤之水,再難收拾。"

左丘明突然劇烈咳嗽起來,枯瘦的手掌按在案上:"更可歎者,晉襄公染墨衰而破喪禮,看似權宜之計,實則埋下了"以力代禮"的禍根。"他渾濁的瞳孔裡泛起悲涼的光,"秦穆公雖敗,卻以罪己收攏人心;晉襄公雖勝,卻因縱囚失了軍心。此消彼長間,天下格局已悄然生變。"

王嘉俯身拾起滾落在地的竹簡,刻痕間仿佛還殘留著殽山的硝煙。他忽然想起少年王孫滿的預言,不由得渾身發冷——原來所有的興亡成敗,早在細微處便已注定。窗外驚雷炸響,雨勢驟急,將三人的身影籠罩在更深的陰影裡,唯有案頭竹簡上的朱批,在電光中猩紅如血。

緊接著,伴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幻轉移…

在那之後不久,正值周襄王二十五年的深秋,雁群南飛時掠過齊國邊境的烽燧。狄人騎兵裹著腥風而來,馬蹄聲如悶雷滾過枯黃的原野。他們選擇在晉文公新喪、晉國無暇東顧之際揮師南下,彎刀映著血色殘陽,所過之處村落化為焦土。齊國邊軍倉促應戰,箭矢穿透皮甲的悶響混著婦孺哭嚎,驚起蘆葦蕩中棲息的白鷺,撲棱棱的振翅聲更添幾分肅殺。

與此同時,魯國曲阜的宮室裡,魯僖公凝視著輿圖上訾婁的標記,指節叩擊案幾發出悶響。"升陘之恥,今日當雪!"他想起十二年前邾軍在升陘大敗魯師,國君儀仗被奪的奇恥大辱,眼中燃起複仇的火焰。此時邾國正值秋收,城牆守備空虛,魯軍如鬼魅般趁夜攀城,當城頭飄起魯國旗幟時,邾國百姓尚在夢中。僖公站在訾婁城頭,望著倉皇奔逃的邾人,嘴角勾起一絲冷笑。然而這並未讓他滿足,秋風乍起時,襄仲公子遂)再度領命出征,兵鋒直指邾國腹地。

北方邊境,狄人鐵騎轉而西向,踏碎了晉國的寧靜。箕地廣袤的原野上,黃沙漫卷,晉襄公身著玄色喪服,站在戰車上俯瞰敵陣。他握緊父親留下的青銅劍,耳畔回響著先軫的諫言:"狄人欺我新喪,此仇不報,何以立威?"八月戊子日,晨霧未散,號角聲撕破天際。晉軍如潮水般衝向狄陣,戈矛交錯間,郤缺的長戈精準刺向白狄首領咽喉,將其生擒的瞬間,戰場響起震天的歡呼。

先軫卻在此時望著戰車上的襄公,想起自己朝堂上失儀之舉——當麵對國君吐唾沫,這是何等大罪?他解下頭盔,白發在風中淩亂,轉身對部下大笑:"吾乃匹夫,冒犯君威,豈有不罰之理!"言罷單槍匹馬衝入狄陣。狄人長矛如林,他卻不躲不閃,任由利刃穿透鎧甲。當狄人捧著他的首級歸還給晉軍時,那張布滿血汙的麵容竟帶著釋然的微笑,仿佛終於卸下了所有重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這場勝利的伏筆,早在多年前便已埋下。冀地的阡陌間,胥臣的馬車揚起塵土,他遠遠望見一位農夫在田間勞作。那人正是郤缺,雖因父親郤芮獲罪淪為庶民,卻仍保持著貴族的儀態。其妻送飯時,雙手舉案齊眉,眼神中滿是敬重;郤缺起身相迎,夫妻間的禮節周全得如同在廟堂之上。胥臣心頭震動,當即邀郤缺同行。

晉文公的宮殿裡,燭火搖曳。胥臣力薦郤缺,言辭懇切:"昔舜流放鯀而用禹,齊桓公不計管仲射鉤之仇,終成大業。郤缺德行兼備,豈因父罪而棄之?"他展開竹簡,念出《康誥》《詩經》中的語句,字字鏗鏘。晉文公沉思良久,終於點頭。從此,郤缺踏入晉國政壇,從下軍大夫起步,一步步證明著胥臣的眼光。

箕之戰後,晉襄公論功行賞。先且居執掌中軍,胥臣獲賜先茅之田,郤缺被擢升為卿。當郤缺捧著封地文書時,眼前浮現的卻是冀地田間與妻子相敬如賓的場景。他深知,自己的命運因一場相遇而改變,而晉國的命運,也因這場人事變遷,悄然走向新的方向。夕陽西下,餘暉灑在晉國的土地上,映照著勝利者的榮耀,也映照著先軫的忠魂,在曆史的長河中久久不散。

眼見此情此景,同樣是藏在暗中觀察這一切的王嘉,對於這一切事件和即將到來的“機遇”與“變數”,內心也不禁五味雜陳。

緊接著,他也是嗟歎幾聲,隨後在朝遙遠的天邊看了幾眼後,緊接著便緩緩道出自己的感悟。

王嘉立在魯國城頭的箭樓陰影裡,望著北方天際翻滾的濃雲,衣袂被秋風卷得獵獵作響。手中竹簡記載的狄人南侵、晉魯用兵諸事仍帶著墨香,卻與眼前暮色中的山河疊成虛影。他忽然輕笑出聲,笑聲裡混著幾分蒼涼:"世人皆道狄人趁喪取利、晉侯雪恥揚威,卻不知這天下早已如沸鼎之水——狄人南犯不過是探路之石,晉魯征伐實乃變局之始。"

"師兄此言何意?"阿蘅抱著新抄錄的《春秋》殘卷拾級而上,裙裾掃過沾滿霜露的石階。王嘉指了指西方,暮色中的群山宛如巨獸匍匐:"秦穆公雖敗於殽山,然孟明視立誓複仇,此乃懸在晉國頭頂的利劍;今狄人犯齊擾晉,看似趁火打劫,實則是試探中原虛實。"他的指尖劃過城牆斑駁的夯土,"魯國攻邾,不過是諸侯互噬的縮影——禮崩樂壞至此,誰不是在存亡邊緣謀方寸之地?"

寒風卷著細沙撲來,阿蘅下意識攏緊鬥篷,卻見王嘉解開衣襟,任由冷風灌入:"先軫以死明誌,郤缺因德顯達,看似是忠良得報,實則是晉國新舊勢力的博弈。"他突然劇烈咳嗽起來,指節叩著城牆發出空洞回響,"晉襄公賜田封卿,表麵是論功行賞,實則在削弱先氏舊族,扶持胥、郤新貴。此等權術,與當年鄭莊公縱容共叔段又有何異?"

話音未落,遠處傳來更夫梆子聲,一聲接一聲敲碎夜色。王嘉俯身拾起被風吹落的竹簡,燭火在"狄入齊晉敗狄於箕"的刻痕上明明滅滅:"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如今諸侯棄禮恃力,看似能謀一時之利,實則在掘自家根基。"他的目光越過城牆,投向晉國方向,"待秦穆公卷土重來,晉國內憂外患之際,又有誰能撐起這將傾的梁柱?"

阿蘅望著師兄在月光下顯得愈發消瘦的背影,忽然想起夫子說過的"亂世觀人如觀火"。此刻王嘉眼中跳動的,不知是燭火,還是預見未來的憂慮。夜色漸深,遠處傳來隱約的馬嘶,不知是邾國的求援,還是狄人的又一次試探,而曆史的車輪,正碾著無數人的悲歡離合,滾滾向前。

緊接著,伴隨著日月輪轉,此時此刻的時光宛若流年一般,不斷向接下來的歲月邁進。

周襄王二十五年,同時是魯僖公三十三年冬,朔風裹挾著細雪掠過齊魯交界的原野。魯僖公的青銅輅車碾過結冰的驛道,車鈴在凜冽空氣中撞出清越聲響。他望著車窗外狄人劫掠後殘破的村落,裹緊狐裘的手指微微發顫——這趟赴齊朝聘,名為慰問,實則是為魯國在齊楚夾縫中尋一條生路。臨淄城中,齊昭公設宴相待,觥籌交錯間,兩國盟誓的誓言尚在耳畔,回程的馬車卻在夜色中疾馳,似要逃離即將到來的風暴。

當僖公回到曲阜,尚未踏入宗廟告慰列祖,便在小寢中一病不起。這處遠離正殿的居所,原是他避暑休憩之地,此刻雕花木窗漏進的寒風,卻成了催命符。宮人望著國君蜷縮在錦被中的身影,想起他貪圖小寢溫暖而未按禮製遷居路寢,不禁落下淚來。彌留之際,僖公望著帳頂褪色的蟠龍紋,恍惚又看見年輕時與齊桓公盟誓的場景,一聲歎息消散在冰冷的空氣中。

與此同時,中原大地戰雲密布。晉、陳、鄭三國聯軍劍指許國,戈矛如林,旌旗蔽日。許國本就國小民弱,因依附楚國而觸怒晉國,城牆在投石機的轟鳴聲中搖搖欲墜。楚軍卻無暇西顧——令尹子上正率精銳東進,鐵蹄踏碎陳國、蔡國的城門。當陳、蔡二君捧著青銅禮器跪地求和時,子上的目光已投向鄭國,誓要將公子瑕扶上君位,在中原腹地楔入一顆釘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鄭國桔柣門下,楚軍的攻勢如潮水般洶湧。公子瑕身先士卒,卻在混戰中馬失前蹄,戰車栽進泥濘的水塘。外仆髡屯冒死搶回他的屍體,浸透泥水的衣袍上還凝結著未乾的血跡。鄭文公夫人撫屍痛哭,將他葬在鄶城之下,黃土掩埋的不僅是一具屍身,更是楚國染指鄭國的野心。

泜水河畔,晉陽處父與楚令尹子上對峙。冬日的河水泛著冰碴,兩岸軍營的炊煙在寒風中扭曲成詭異的形狀。陽處父派人送來戰書時,青銅酒盞在子上手中微微晃動:"晉人狡詐,此乃誘敵之計!"大孫伯的諫言猶在耳畔,楚軍卻已錯失先機。當陽處父高喊"楚軍潰逃",戰車掉頭揚起的塵土中,子上望著對岸冷笑:"豎子欺我!"

這場未戰而退的對峙,卻成了子上的催命符。太子商臣在楚成王耳邊進讒言時,燭火將他陰鷙的麵容投在宮牆上,宛如惡鬼:"子上受晉賄賂,辱我大楚!"寒光閃過,令尹的鮮血濺上宗廟的立柱,染紅了"忠"字牌位。

魯國朝堂,僖公的葬禮卻陷入僵局。本該在附祭時完成的神主遲遲未製,宗廟中的祭祀儀式混亂不堪。老祭司望著空蕩蕩的神主牌位,渾濁的淚水滴在龜裂的竹簡上:"失禮啊!失禮!"他顫抖著展開《周禮》,上麵"君薨,葬而虞,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的記載,在搖曳的燭光中忽明忽暗。寒風灌進宗廟,吹得祭祀的燭火明滅不定,仿佛預示著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還將迎來更多的動蕩與紛爭。

而王嘉呢,在縱觀這一係列事件,同時腦海之中突然顯現出魯僖公薨逝之時的悲傷之景,可就在對魯僖公舉行葬禮陷入疆域之時,就和這段時間所發生的其他諸多事件一般,其中的“動蕩”與“紛爭”,與原先魯僖公生前“意氣風發”之景形成鮮明對比,也是讓他不由得感到遺憾與歎息。

王嘉立在宗廟廊廡下,望著庭中翻飛的紙錢被寒風卷上青瓦。魯國樂師奏起的《薤露》哀曲斷斷續續,混著老祭司顫抖的祝禱聲,在梁柱間撞出空洞的回響。他摩挲著腰間未佩的玉玦,那是僖公生前賞賜的物件,此刻冰涼的觸感卻像烙鐵般灼人——昔日那個在葵丘盟會上侃侃而談的國君,如今隻餘空蕩蕩的靈位,連神主都因失禮遲遲未能製成。

"師兄,這神主...當真不合禮製?"阿蘅抱著捆紮祭品的苧麻繩,望著宗廟中淩亂的祭案,繡鞋邊散落著未寫完的祝文竹簡。王嘉彎腰拾起一片被風卷落的竹簡,指尖撫過"僖公"二字的刻痕,忽然想起多年前在書庫,僖公也曾親手翻動這些記載周禮的典籍,眼中滿是振興魯國的豪情。

"何止神主失禮?"他將竹簡輕輕擱在祭案上,青銅燭台的燭淚正順著蟠龍紋蜿蜒而下,"君薨不居路寢,葬而神主遲製,此乃國之不祥。"他抬眼望向殿外飄搖的招魂幡,"昔年僖公盟齊抗楚,何等意氣風發,如今身死禮崩,魯國上下卻無人能承其誌。"

寒風呼嘯著灌進宗廟,吹得祭祀用的鬯酒泛起漣漪。王嘉忽然想起子上之死,楚國廟堂的那抹血色與眼前的素白喪幡重疊。"楚令尹忠而見戮,魯國先君禮崩而逝,"他的聲音被風撕得破碎,"晉人詭譎,楚人猜忌,天下諸侯皆在權謀中失了本心。"

阿蘅將麻繩係在廊柱上,望著師兄被風吹亂的鬢發,忽然想起夫子常說的"禮失而求諸野"。可如今,連魯國這禮樂之邦都亂象叢生,山野之間又何處可尋正道?她正要開口,卻見王嘉已轉身走向暮色中的宮牆,衣袂揚起時,露出腰間半隱的竹簡——那上麵密密麻麻記滿了這些年列國的興衰,此刻在殘陽下泛著暗紅的光,宛如凝血。

遠處傳來更夫梆子聲,一聲接一聲,驚起棲息在宮槐上的寒鴉。王嘉望著漸暗的天色,忽覺這天下大勢,就像宗廟中那盞將熄未熄的燭火,明滅之間,不知還會燒儘多少忠魂,又會照亮誰的野心。

在這之後不久,思慮良久過後,隻見王嘉的腦海裡,對於這一係列事情,此時此刻頓時便浮現出這一時期乃至後續時代諸子百家與名人大師的著作典籍中的佳句名篇,緊接著便輕聲吟誦並細細感悟起這一切來。

王嘉緩緩閉上雙眼,腦海中浮現出《老子》中的語句:“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他低聲吟誦,聲音被夜風吹散在宗廟的梁柱間,“如今禮崩樂壞,諸侯以力相搏,恰是失道的惡果。”

阿蘅抱著新抄錄的禮書走近,燭火映著她困惑的麵容:“可若無禮,天下豈不亂套?”王嘉睜開眼,望向被夜色吞噬的宮城:“禮本是維係人心、規範秩序的繩索,可如今諸侯行禮,不過是裝點門麵。魯國朝堂,祭祀之禮能亂成這般模樣,又怎能指望他們以禮治國?”

他又想起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如今各國重政刑而輕德禮,百姓畏威而不畏德,這亂世又該如何收場?王嘉望著遠處宮殿中閃爍的燈火,仿佛看到了無數在戰火中流離失所的百姓,不禁悲從中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師兄,莫要太過憂心。”阿蘅輕輕拍了拍王嘉的肩膀,“夫子不是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嗎?隻要我們堅守正道,總會有撥雲見日之時。”王嘉苦笑著搖頭:“談何容易?如今人心不古,逐利者眾,堅守正道之人,反倒被視為迂腐。”

然而,他心中仍有一絲不甘。即便這世道如黑夜般漫長,他也要做那微弱的燭火,照亮身邊的一方天地。他握緊腰間的玉玦,暗暗發誓,要將這些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銘刻在竹簡之上,留給後人,讓他們知曉這段禮崩樂壞的曆史,知曉在亂世之中,仍有人為了正道而堅守。

緊接著,在這之後不久,王嘉立於廊下,寒鴉掠影間低吟出聲:"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乾戈於邦內。"竹簡被他手指摩挲出包漿的紋路,在暮色裡顯出幽微的光澤。忽而轉身麵向阿蘅,眼中映著將熄的燭火:"《論語》此言,恰似今日之魯——君薨失儀,宗廟蒙塵,卻無人究禮崩之源,隻言"子貢賢於仲尼"之妄議。"

寒風卷起廊外祭幡,露出半幅暗朱色的帛書。阿蘅俯身拾起,見殘頁上墨跡蜿蜒:"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字跡竟與近日民間流傳的《子魚論戰》殘篇相似。她驚覺王嘉早將諸子手稿儘覽於心,那些被廟堂摒棄的策論,此刻在他口中化作星火:"子魚言戰伐之智,卻不及臧文仲識時務。然則......"王嘉指尖劃過"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的帛書斷簡,"鄭人救國靠商賈,魯國守禮卻失國本,天道循環莫不在此。"

遠處傳來更鼓悶響,他忽將竹簡擲地,碎玉般的清越聲驚起簷下宿燕:"老聃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今日觀之,禮崩之時方顯忠信真義!"燭火爆出藍焰,映出他鬢間新添的霜雪,"晉國以刑鼎立威,鄭人持符節周旋,楚國憑戰功改製——諸子各執一詞,卻忘禮樂原是渡人之筏,非沉江之石!"

時交三更,宮牆外飄起初雪。王嘉裹緊粗麻大氅,帶阿蘅踏過結霜的丹墀,在石階積雪中踏出帶血的足印。他忽於雪地上以指代筆勾畫:"看這魯國疆域,如破鏡難圓;諸國角力,似蛛網將裂。"雪沫隨呼吸凝在眉睫,"然則墨翟言"兼愛",孟子倡"仁政",皆如雪中薪火......"話音未落,更夫誤撞銅鐘,鐘鳴震落簷冰,在死寂中激起清越長吟。

子時梆聲悠悠傳來,王嘉指節在冰麵上刻下"大道廢,有仁義"的墨字,忽仰天長笑:"楚莊王"三年不飛"是隱忍,晉襄公"釋囚縱虎"乃權謀。諸子爭鳴如百鳥朝鳳,怎奈鳳凰浴火之際,竟是螻蟻先食腐肉!"雪地上墨字經雪水暈染,恰似當年楚宮宴席上,屈瑕被佞臣構陷時濺落的血跡。

殘月西斜時,王嘉突然解下腰間酒壺豪飲,任寒風將酒液凍成冰棱。他踉蹌著指向宮牆:"看見那剝落的丹墀石紋了嗎?與鎬京殘垣如出一轍!"阿蘅俯身細察,石縫間竟生著野生的稷草,隨風搖曳如招魂的旌旗,"當年周室東遷,禮官們說"天命在周";如今王旗西墜,諸子卻說"禮失周室"——"他猛地摔碎酒壺,碎瓷在雪上綻開血紅的花,"天道循環豈在禮器?在人心!"

破曉前的寂靜中,宮牆上飄來半闕《黍離》古調。王嘉倚著殘雪斑駁的青銅螭首,口中念念有詞:"《易》雲"窮則變,變則通",可通途之上皆是白骨!"寒風卷起他未儘的吟誦,混著遠方傳來的喪鐘,竟與當年齊桓公稱霸時的慶典雅樂形成詭異的和鳴。

雪停時分,王嘉立在宗廟殘破的飛簷下,手中攥著半片染血的帛書。阿蘅見他忽將帛書拋向寒風,任其在空中舒展成祭天的圖騰:"這才是真正的《春秋》——沒有褒貶的朱砂,隻有血浸的筆墨!"遠處傳來新生的嬰啼穿透晨霧,他閉目長歎:"亂世之子生於繈褓,卻將死在爭霸的祭壇。這興亡循環,也不過是天地間一場無聊的弈棋......"

殘雪在他肩頭積了薄薄一層,宛如未乾的墨跡,將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悄然畫上濃重的一筆。

風漸漸停了,宗廟中的燭火不再搖曳,卻依舊散發著微弱的光芒。王嘉和阿蘅並肩站在廊廡下,望著被月光照亮的宮牆,仿佛看到了未來的曙光,雖然遙遠,但足以讓他們為之不懈前行。

後來,又過了沒多久…

在從曆史思緒長河之中走出來不久,在這期間,王嘉與許多相關人士進行交流,並且有了許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後來,當他的思緒回到現實中時,他便將其中重要的信息記錄在他先前準備好的小竹簡小冊子上,之後再細細分析。

然後,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書籍整理與分類工作後,他便馬不停蹄的帶著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師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辦公的地方,尋求答疑解惑。

在這之後不久,轉眼間便進入了師生問答環節。

緊接著,他與他的那幾個師哥師姐也進行了一係列的交流。

在此基礎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識,有了更多的感悟。

這一天,很快也就過去了。

接下來,到了魯文公擔任魯國的新國君,執政魯國第一個年頭的時候,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喜歡左傳遊記請大家收藏:()左傳遊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逍遙山水 超勇的我隨身帶著英雄世界 星穹列車的諸天旅行 玄學大佬攪動風雲,渣夫跪求放過 我時王,在鬥羅重鑄騎士輝煌 開局紅警基地,你卻讓我拍電影? 從高校學霸到科研大能 混跡娛樂圈之我是巨星 順應天擇 下輩子換我先說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