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習俗風貌記,宣公第七年_左傳遊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左傳遊記 > 第128章 習俗風貌記,宣公第七年

第128章 習俗風貌記,宣公第七年(1 / 2)

那些散落在民間的習俗風貌,雖不像二十四節氣那般被眾人熟知,也不及飲食、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為人知,卻同樣是流淌在歲月裡的珍寶。它們藏在鄉野的晨鐘暮鼓中,隱於街巷的煙火氣息裡,是祖輩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千百年的印記。

你看那春耕時田埂上的“開犁禮”,老農會將第一把新土撒向天空,嘴裡念著“土神護佑,五穀豐登”,這看似簡單的儀式,藏著古人對土地的敬畏與對豐收的期盼——那是他們在年複一年的耕作中,摸清了節氣與土壤的脾氣後,與自然達成的默契。還有冬日裡家家戶戶“曬冬”的講究,把秋收的穀物、醃好的臘味掛滿簷下,不光是為了儲存食物,更是借陽光的暖意驅散濕寒,這背後是祖輩們根據地域氣候總結出的生存智慧,透著與天地共生的巧思。

這些習俗裡,藏著一方水土的模樣。江南水鄉的“踏白船”,船頭的鼓手隨著浪濤節奏揮臂,船槳劃破春水的姿態,恰如當地人親水而居的靈動;陝北窯洞前的“轉九曲”,村民們在正月裡沿著曲折的燈陣繞行,腳下的黃土與頭頂的星空相映,藏著黃土地上人們對順遂生活的質樸向往。它們像一幅幅鮮活的畫卷,把山川的輪廓、田園的氣息都揉進了日常,讓外人一接觸,便知這是江南的溫婉,那是塞北的豪邁。

更難得的是,這些習俗早已化作當地人的精神密碼。端午時節,湘西的苗家姑娘會將五彩絲線繡成“百蟲圖”香囊,不僅是為了驅蟲辟邪,更藏著對生命繁衍的祝福;中秋夜裡,閩東的漁民會往海裡拋灑月餅,感念大海的饋贈,這份對自然的感恩,早已刻進了世代與海浪打交道的族群血脈裡。

在此之中,有太多細微卻動人的瞬間:是清明時插在門楣上的柳枝,帶著“插柳辟邪”的古訓,也藏著對先人的追思;是冬至日全家圍坐搓湯圓時,老人念叨的“吃了湯圓長一歲”,把時光的流轉融進了糯米的香甜裡。這些習俗或許沒有典籍記載的厚重,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傳中,成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讓每個生於斯長於斯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根。

習俗與風俗風貌,從概念定義上來講,既有重疊的意涵,又存在細微的分野。

習俗更偏向於特定群體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與生活慣例,多與日常起居、人際交往、歲時節令等具體場景緊密相連。它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個體與群體串聯起來,比如婚喪嫁娶時的特定流程、節慶日裡固定的飲食禁忌,或是鄰裡間約定俗成的互助方式,這些都是習俗的具體體現,帶著鮮明的“生活印記”,往往通過一代代人的踐行與傳承得以延續。

而風俗風貌則涵蓋範圍更廣,它不僅包含了習俗這類具體行為,還融入了特定地域或族群的文化氣質、精神特質與外在呈現。如果說習俗是“點”,那風俗風貌便是由這些“點”串聯而成的“麵”——它可能是節慶時街巷間獨特的裝飾風格,是當地人說話的語調與待人接物的氣度,是與自然環境相融的建築布局,甚至是某種深入骨髓的價值觀。比如提到水鄉風俗,人們不僅會想到端午賽龍舟的習俗,還會聯想到臨水而居的建築、搖櫓聲中的市井氣息,以及水鄉人溫潤從容的性情,這些共同構成了獨有的風貌。

簡言之,習俗是風俗風貌的基石,而風俗風貌則是習俗在文化層麵的升華與整體呈現,二者相互交織,共同勾勒出一個地方或族群鮮活的文化圖景。

然而,當我們嘗試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理解其中所隱藏著的深刻內涵時,我們便會發現,這些看似瑣碎的習俗與鮮活的風俗風貌,實則是古人用生命體驗書寫的“生存哲學”,是人與自然、群體與個體、傳統與變遷之間達成的微妙平衡。

你看那春耕前的“祭田”儀式,老農彎腰叩拜土地的瞬間,不僅是對自然饋贈的感恩,更藏著“順應天時”的生存智慧——他們深知“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於是用儀式強化對節氣的敬畏,將農耕的規律刻進集體記憶。再如冬至日全家圍爐包餃子的習俗,麵皮包裹餡料的動作裡,藏著“團圓”的隱喻,而選擇在最冷的日子裡聚攏暖意,更暗含著對抗嚴寒、抱團取暖的生存本能,讓個體在群體的溫情中獲得抵禦艱難的力量。

風俗風貌所展現的地域氣質,更是一方水土對人的塑造。江南水鄉的“慢”,是因水而生的從容——船行緩緩,便有了細品生活的閒情;黃土高原的“厚”,是與溝壑共生的堅韌——風沙再大,也磨不滅開荒拓土的執著。這些特質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當地人在千百年與環境的博弈中,逐漸沉澱出的生存姿態,就像一棵老樹,根係深紮於土地,枝葉便自然向著最適合生長的方向舒展。

更動人的是,這些習俗與風貌中,始終流動著“傳承”與“應變”的辯證。老一輩人守著“過年必貼春聯”的規矩,年輕人卻會用電子屏顯替代紅紙;傳統的“打年糕”儀式裡,石臼與木槌的碰撞聲未變,圍觀的孩童卻早已拿著手機記錄這古老場景。這種不變中的變,恰恰是文化生命力的體現——它既守住了“根”裡的精神內核,又在與時代的對話中,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到底,當我們剝開這些習俗與風貌的表象,看到的其實是一代代人對“如何生活”的回答: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與他人相待,如何在時光流轉中守住自我。這回答或許樸素,卻足夠厚重,像一本被歲月摩挲得溫潤的典籍,每一頁都寫著對生命的珍視與對未來的期盼。

從古至今,從東方的諸子百家到西方的先哲賢達,曆朝曆代那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大師與文化巨匠,早已在浩如煙海的典籍與振聾發聵的箴言中,為我們揭示了習俗風貌裡深藏的文化密碼。孔子周遊列國時,對各地“禮俗異宜”的觀察與記錄,實則在強調習俗中蘊含的“仁禮”根基——他見齊魯之地婚喪儀式莊重,便讚其“民有常心”,因那儀式裡藏著對生命與倫理的敬畏;亞裡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談及城邦風俗,認為“習慣法”的力量遠勝成文法典,正因那些代代相傳的習俗,早已將正義與善惡的標尺刻進了人們的日常。

司馬遷在《史記》裡記下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風俗,並非簡單獵奇,而是要展現楚民在江漢流域的濕熱與戰亂中,如何借祭祀凝聚族群信念;但丁在《神曲》中穿插的佛羅倫薩節慶場景,字裡行間都是對城邦精神的隱喻。這些先賢們如同精準的勘探者,從看似尋常的婚喪嫁娶、歲時祭祀中,發掘出一個國家的精神底色、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讓那些散落在市井鄉野的習俗風貌,成為解讀文明基因的鑰匙。

而像我們這樣的普通遊客與平民百姓,或許未必能像先賢那般洞見深層的文化肌理,卻總能在親身觸碰這些習俗風貌時,感受到一種直抵人心的共鳴。在江南水鄉看一場端午龍舟賽,鼓點聲裡不僅是競技的熱烈,更有“同舟共濟”的默契撲麵而來;在陝北窯洞聽一段信天遊,粗糙的嗓音裡裹著的,是黃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韌性。我們或許說不出那些習俗背後的哲學深意,卻會在接過老人遞來的一碗臘八粥時,讀懂“分享”的暖意;會在參與一場陌生的祈福儀式時,體會到人類共通的對平安的向往。這些細碎的體驗,就像一顆顆投入心湖的石子,讓我們在不經意間,與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悄悄相連。

回望人類社會發展的漫漫曆史長河與不同時期和曆朝曆代發展演進史,在中國、歐洲多國乃至世界各國各民族各文明,對於各自國家、地區,乃至是民族的習俗風貌領域內容,其實都有著近乎本能的珍視與傳承。它們像一條條隱秘的河,流淌在節慶的煙火裡、日常的器物中,也藏在代代相傳的眉眼神態間。

你看中國江南的端午,粽葉裹著糯米的香裡,藏著千年不變的“祛病祈福”;歐洲小鎮的聖誕,鬆枝上的星光閃爍時,延續的是對“溫暖團聚”的執念。哪怕是同一樁事,各有各的模樣——同樣是慶豐收,中國陝北的腰鼓敲得塵土飛揚,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卻圍著篝火跳著玉米舞;同樣是表達敬意,日本人行鞠躬禮時腰背如弓,非洲馬賽人則以跳高展示赤誠。這些差異從不是隔閡,反倒像萬花筒的碎片,湊在一起才讓“人類生活”有了這般豐富的紋路。

更有意思的是,它們從不是僵化的標本。絲綢之路的駝隊不僅運來絲綢,也讓波斯的胡旋舞融進了長安的樂舞;近代港口的商船卸下瓷器,也把歐洲的下午茶習慣悄悄摻進了東方的茶館。就像北京胡同裡,老太太端午包粽子時,會順手給鄰居的外國小孩遞個甜粽;巴黎的麵包店旁,賣可麗餅的攤主說不定會在春節時,給餅上畫個歪歪扭扭的福字——習俗風貌就是這樣,在守著本真的同時,又悄悄接了新的地氣,才讓每個民族的根脈,既能紮得深,又能長得茂。

對於習俗風貌領域的認知與認識,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與原始部落社會,便已在人類與自然的相處、群體內部的聯結中悄然萌芽。那時沒有文字記載,卻有器物與遺跡替我們記下了最初的模樣——河姆渡遺址裡,那些打磨光滑的骨簪上刻著簡單的花紋,或許是部落裡女子成年時的裝飾,藏著對“成長”的最初儀式感;半坡遺址的陶罐上,人麵魚紋反複出現,也許是先民在漁獵豐收後,用圖案訴說著對自然的敬畏,或是對部落圖騰的崇拜。

部落聚居的篝火旁,想必也有不成文的規矩:老人分發獵物時會把最嫩的肉分給孩童,這是“護幼”的雛形;雨季來臨前,全族合力加固居所,這是“共擔”的默契。他們或許還會在月圓之夜圍著篝火起舞,用簡單的音節哼唱——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在勞作的疲憊後,讓群體的心跳歸於同頻,讓個體在部落裡找到安穩的歸屬感。這些談不上“體係”的舉動,卻是習俗風貌最本真的樣子:它從生存裡來,從聯結裡長,像一粒種子,悄悄落在了文明的土壤裡。

與此同時,在中國廣袤大地上孕育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以及同時期世界各國各文明的代表性文化遺址的洞穴岩壁畫、石製玉製乃至早期青銅金屬工具器皿,還有其他手工藝品中,對於習俗風貌領域的呈現,早已跳出了“生存需求”的框架,成了先民們表達自我、標記身份的鮮活載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仰韶文化的彩陶便是最好的例子——那些紅底黑紋的陶罐上,漩渦紋跟著水流的節奏轉,蛙紋順著生命的呼吸跳,與其說這是裝飾,不如說是先民把對“水滋養萬物”的認知、對“蛙象征繁衍”的祈願,一筆筆畫進了日常用度裡。而良渚文化的玉琮更不必說,外方內圓的形製裡藏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表麵細密的神人獸麵紋,想來是部落祭祀時溝通天地的信物,每一道刻痕都浸著對神靈的敬畏、對秩序的堅守。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蜷曲著身子,龍首與豬鼻相融,或許是先民把“豬象征富足”“龍代表神性”的心願揉在了一起,既是對豐收的期盼,也是部落精神的圖騰。

再看世界另一端,法國拉斯科洞窟的岩壁畫上,野牛被長矛刺中的姿態栩栩如生,那或許是獵人在狩獵前舉行儀式時畫下的,既是對“捕獵成功”的禱祝,也是把部落裡“勇敢者受尊崇”的習俗刻進岩壁;兩河流域的石製印章上,刻著主人與神隻的形象,蓋在泥板上便是身份的證明,藏著早期社會“契約與歸屬”的樸素規則。這些器物與壁畫從不是冰冷的物件,它們是先民的“日記本”,是部落的“說明書”,把那些沒被文字記下的習俗——如何祭祀、如何議事、如何表達喜悅與敬畏,都悄悄封存在了陶土、玉石與岩壁裡。

緊接著,伴隨著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生產關係進一步優化,生產工具性能的進一步提升,當人類社會逐漸脫離野蠻時代,逐步朝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發展演進時,在中國、歐洲各國,乃至世界各國各民族各文明,對於習俗風貌領域,相較於先前,便有了更清晰的“儀式感”與“階層印記”,也多了幾分“體係化”的模樣。

而在這一時間和曆史跨度較為巨大的曆史時期與曆史階段,整體性習俗風貌的成型依托多重養分:人們遵循二十四節氣與星宿星象的規律,順應四時更迭的節律,吸納上古先民留下的各領域典籍精髓,融合瑰麗的神話傳說與鮮活的人文故事;更有各階層民眾在精神與物質領域的勞動成果作基,加之統治者與國家官府的支持——多方元素交融、合力共塑,最終催生出各具特色又極具代表性的珍貴內容。

與此同時,區域性習俗風貌文化亦呈現豐富格局。它植根於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社會生活與鄉土文化,既得益於民間傳統代代相承的積澱與優化,也依托縣誌、鄉誌等區域性典籍的記載,更源於民眾與官方機構交融互動的生動實踐,由此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且彆具一格的地方習俗圖景。

而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習俗風貌文化更如散落山間的明珠,既帶著各自民族的基因密碼,又浸著與山水相融的靈氣,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文化景致。它們不像中原地區那般受統一曆法與典籍的集中影響,更多是順著民族的遷徙史、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慢慢生長出鮮活的模樣。

而這一時期習俗風貌所蘊含的深刻人文內涵,則在多元載體中熔鑄而成:小說、散文及科普類專業典籍,從生產生活、技術科技到人文風貌,皆有生動詳儘的記述;其中貫穿的家國情懷與時代精神、俠肝義膽的俠客風骨,以及一係列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相互交融、淬煉,共同賦予了這一時期習俗風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蘊。

與此同時,在雨後春筍一樣規模龐大且數量眾多的專業領域著作典籍和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時代浪潮下,這些認知內容的價值體現,也無不生動的展現出來。

在中國,早在夏商周時期,這種習俗風貌與典籍記載的交融便已顯露雛形。甲骨卜辭裡,既有對“祭天祈年”儀式的簡要記述——“癸巳卜,貞:今歲受年?”寥寥數字,藏著先民在農耕時節對豐收的虔誠;也有對“宴飲禮儀”的片段勾勒,比如商王與諸侯會盟時“以酒獻祖、以樂侑食”的場景,雖文字簡省,卻能讓人窺見早期禮儀習俗的規整模樣。

到了周代,《周禮》《儀禮》等典籍的出現,更是將習俗風貌的“體係化”推向了新高度。《周禮》中對“春祭日、秋祭月”的時令祭祀規程,對婚喪嫁娶中“納采、問名、納吉”等環節的細致規定,幾乎將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日常習俗與禮儀規範一網打儘,那些曾散落在生活裡的細碎儀式,自此有了係統的文字依托。而《詩經》裡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看似是對農事與節令的記錄,實則也藏著周代百姓“依時勞作、應節而居”的習俗密碼——什麼時候收麥、什麼時候縫衣,這些融入生活骨血的習慣,借著詩歌的韻律被代代傳唱,成了比典籍更鮮活的“習俗記憶”。

那時的青銅器,也成了習俗風貌的“立體載體”。商代的司母戊鼎,不隻是祭祀用的禮器,其龐大的形製、精美的紋飾,本身就是“王權至上”與“敬天法祖”習俗的直觀體現;周代的編鐘,不僅是樂器,更在宴飲、祭祀等場合中,以固定的音律與演奏規程,劃分著禮儀的等級——這些器物與文字相互印證,讓夏商周時期的習俗風貌,雖曆經千年,卻依舊能被清晰觸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的動蕩與百家爭鳴的思潮碰撞,讓習俗風貌既迎來了“破”的變局,也催生出“立”的新機。先前被《周禮》框定的森嚴禮儀,在諸侯爭霸的亂世裡漸漸鬆動——士大夫階層不再死守“諸侯用七鼎”的舊規,民間宴飲時也敢添幾分隨性,連祭祀的儀式,都多了些地方自己的花樣,少了些周天子定下的刻板。

可這“破”裡,又藏著更鮮活的“立”。諸子百家的學說,像春雨般灑進習俗的土壤:儒家講“克己複禮”,卻也把“孝悌”融進了日常——百姓對父母的晨昏定省,對兄長的恭敬禮讓,不再隻是禮儀條文,成了藏在柴米油鹽裡的習慣;墨家倡“兼愛非攻”,其弟子往來各國時“短褐之衣,藜藿之羹”的簡樸,也悄悄影響著民間的衣食習俗,少了些奢靡,多了些務實;道家“道法自然”的主張,更讓山林間的百姓把“順應時節”過成了詩——春耕時不違農時,冬藏時靜候來年,連過節插的花、吃的食,都跟著草木的枯榮走。

這時候的典籍與器物,也跟著熱鬨起來。《楚辭》裡的“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寫的是楚地端午的習俗,那帶著楚地巫風的浪漫,和中原的端午大不一樣,卻同樣鮮活;《晏子春秋》裡記晏子“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藏著士大夫的簡樸習俗;就連戰場上的戈戟,上麵刻的不再隻是族徽,還有些“祈勝”的短句,把將士們的心願刻進了兵器——動蕩也好,爭鳴也罷,這時代的習俗風貌,像條奔湧的河,衝碎了舊堤,卻也拓寬了河道,朝著更自由、更多元的方向淌去。

秦兩漢時期,大一統的格局與多元文化的交融,讓習俗風貌迎來了“歸整”與“舒展”並存的新貌。秦以法家治國,雖祚短,卻已著手梳理各地習俗——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也對祭祀、朝會等禮儀做了規範,比如規定全國祭祀天地的正祭日,讓原本零散的地域儀式有了統一的“時間坐標”。隻是那時的規範多帶著“律令”的剛性,直到漢代,才漸漸揉進了“教化”的柔性,讓習俗在規整中長出了溫情。

漢初尊黃老,“與民休息”的國策也浸進了習俗裡:春節時不再強求繁複儀式,百姓圍爐守歲、互道“新正安康”的簡單熱鬨成了主流;農耕時節,官府會循“二十四節氣”頒行農令,而民間則跟著節氣過“驚蟄祭農神、芒種祈豐登”的小節,把“順應自然”的鬆弛感融進了日子。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禮”與“仁”更成了習俗的骨架——婚喪嫁娶重“明媒正娶”“守孝三年”,卻也添了“親迎時男方親往女家”的溫情細節;重陽節“登高敬老”的習俗被官家推崇,長安城裡,老者持菊飲酒、少者扶老登高的場景,成了秋日裡的常態。

這時候的典籍與器物,也滿是習俗的溫度。《史記》裡記“楚地人好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把楚地巫祭習俗的熱鬨寫得活靈活現;《漢書·食貨誌》裡“立春之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是官家引領習俗的明證。而漢代的畫像石更是“習俗圖鑒”——曲阜孔廟的畫像石上,孔子見老子時“執禮相迎”的畫麵,藏著士大夫的交往習俗;河南南陽的畫像石上,“舞龍驅疫”“鬥雞宴樂”的場景,正是民間節慶的鮮活快照。連尋常人家用的陶俑,有執耒耕作的農夫,有撫琴自娛的樂師,眉眼間都是當時人“勤耕樂居”的日常模樣。

更妙的是文化交融催生出的新意。張騫通西域後,胡麻、葡萄傳入中原,百姓端午包粽時試著加了胡麻,成了新口味;西域的“胡旋舞”融進了長安的節慶,元宵燈會時,胡旋舞與中原的秧歌舞同台,絲竹與胡笳和鳴。而中原的絲綢、瓷器傳到西域,那邊的婚俗裡也漸漸有了“以絲綢為聘”的講究。這一時期的習俗風貌,就像一條被疏浚又拓寬的河,既有主流的奔湧,又有支流的靈動,在“大一統”的底色上,暈染出層層疊疊的鮮活色彩。

隨後不久,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政權更迭的頻繁與民族遷徙的浪潮,讓習俗風貌成了一幅“雜花生樹”的斑斕長卷。這時代少了秦漢大一統的規整,卻多了“各美其美”的靈動——中原的禮俗、北方遊牧民族的風尚、南方士族的雅趣,在戰亂與交融中撞出了新的模樣。

曹魏時期尚“簡約”,曹操曾下令“禁厚葬”,連自己的壽陵都要求“不封不樹”,這股務實之風悄悄吹進民間,喪俗裡少了些奢靡的陪葬,多了些手寫的祭文、生前常用的舊物,反倒添了幾分真切的懷念。而到了東晉,士族南遷,把中原的“雅集”習俗帶到了江南,又揉進了水鄉的靈秀——王羲之筆下“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不隻是文人飲酒賦詩,更是把“春日宴樂、以文會友”的習俗過成了藝術,連席間遞酒的木勺、盛酒的青瓷盞,都成了雅俗交融的印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北方更熱鬨,鮮卑、匈奴等民族的習俗像一陣勁風,吹活了中原的日常:男子束發的舊習漸漸鬆動,不少人學著鮮卑人“披發左衽”,騎馬時更自在;節慶時,原本中原的“踏歌”裡混進了胡人的“鼙鼓”,節奏更明快,連孩童都跟著蹦跳;飲食上更不必說,胡餅成了街頭常見的吃食,羊肉的做法也多了“烤”與“炙”,與中原的“燉”“煮”相映成趣。而漢人的農耕技藝、紡織手藝也悄悄傳給了遊牧民族,不少鮮卑貴族開始學著穿絲綢、種桑麻,連祭祀時都添了“祈年豐”的中原祝詞。

這時候的習俗,少了些“階層刻板”,多了些“隨性自在”。《世說新語》裡記阮籍“嗜酒能嘯”,在竹林裡與嵇康等“縱酒放達”,打破了先前士大夫“端方持重”的舊習,“魏晉風度”裡的疏朗,漸漸成了士族圈的新風尚;民間也跟著鬆弛,七夕時女子“乞巧”不再隻比針線活,還會對著牛郎織女的畫像唱小曲,把心願唱給星星聽。就連器物上的習俗印記都變了——青瓷上不再隻刻傳統的纏枝紋,還會畫上胡人騎射、竹林七賢的場景,一筆一劃都是交融的痕跡。


最新小说: 我,隨身軍火庫,鑄就盛唐帝國 物價瘋貶,她做惡毒女配日入千元 末世:我的列車無限升級 說唱:從地下開始崛起 綜網:從速刷打灰開始的戰鬥天選 無趣的白月光 惡女嬌嬈,誘哄陰鷙大佬為她癡狂 重生八零:在小漁村發家手劄 開局穿成蘿莉,本體是把嗜血魔劍 閨蜜齊穿書,你離,我隔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