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遼東戰局,張定邊身負重傷,正於營帳中靜心療養。
另有那愛新覺羅·孟穆特,亦在其間。
劉益對二人照料備至,然心下暗忖,常孤雛竟未能將張定邊擒獲,實在可惜。
劉益遂修書一封予常孤雛,書中表明,自己並非存心與之作對,實乃一心欲送常孤雛一份情誼。
常孤雛獲書之後,並未多作在意。
他著實未曾料到愛新覺羅·孟穆特竟仍存活於世,按常理推斷,朱元璋也決然不會輕易饒恕愛新覺羅·孟穆特。
然此刻思慮過多亦無益處,既然愛新覺羅·孟穆特尚在人世,便再設法除之即可。
納哈出聞得消息,知張定邊投了劉益。
納哈出心中疑惑,張定邊為何不來歸附自己,反倒去投靠那劉益。
畢竟劉益無論哪般,皆不及自己。
然令納哈出更為驚愕者,乃連張定邊竟亦無法奈何常孤雛。
自張定邊兵敗後,劉益麵對遼東軍之騷擾,抱以置之不理之態,龜縮於城中。
任憑遼東軍百般挑釁,始終緊閉城門。
常孤雛返回遼東軍營後,令劉三與藍玉主理日常操練事宜,自己則率一隊親衛,往邊關諸縣巡查。
常孤雛身著便服,悄然尋訪,並未驚動邊關諸縣之縣令。
觀之總體,邊關諸縣之縣令,其任事尚可,勉可契合常孤雛所求。
且遼東邊民之策,施行頗為得力。
今時遼東邊關百姓,皆欣然務農,每畝田應納糧數,俱有定規,餘者皆歸其自享,是以耕種格外勤勉。
常孤雛竟見些許百姓指斥官府,官府卻不敢還嘴。
蓋因官府理屈,自是不敢回應,否則一旦彈壓百姓,若此事上告至常孤雛處,他們非但烏紗難保,恐連性命亦難保全。
依邊關諸縣縣令所言,於這等邊關之地任縣令,實在憋屈至極,全無半點官家威風,簡直形同百姓之仆役。
然他們卻不敢有所異動,畢竟常孤雛於每個縣衙大堂之上,皆懸一匾額,上書“為百姓服務”。
此舉動意甚明,即表明他們這些縣官,便是百姓之仆役。
雖縣官心中滿是憋屈,然其物質生計頗為優渥,常孤雛所行養廉之策成效顯著。
故而,邊關諸縣之縣官做事尚算儘心竭力。
一則欲博政績,二則為保身家性命。
為官者,竟懼丟性命,此景實屬罕見。
然因邊關諸縣對士紳予以徹底打壓,致使當地商業未臻繁盛,城鎮街道略顯冷清。
所幸漸有家境殷實之百姓,亦始操持商賈之事。
且他們甘願接納邊關諸縣之商稅規製。
此數年來,常孤雛大半心力傾注於軍事,於邊關諸縣之基礎建設未多留意。
今觀之,此事亦當提上日程。
建設城鎮,規劃務必周詳,否則屆時雜亂無章。
尤其衛生一事,須格外著意,使邊關諸縣百姓養成良好之習。
常孤雛暗訪既畢,返回軍營,旋即提筆,著手動筆撰寫城鎮規劃、衛生條例以及各項規章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