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湣王趕忙安撫,道:“貴使萬莫激動,我高麗與大明素為友邦,情誼深厚,怎會行此等不義之事。”
遼東軍戰力,絕非虛言。昔日劉益、納哈出之輩,皆為遼東軍所破。常孤雛收複遼東之舉,足證其絕非善與之輩。
前些時日,遼東軍剿倭,勢如破竹,其動員之能,非尋常軍旅可及,高麗自度,實無此力。
恭湣王深知,大明方立,於此等挑釁之舉,朝中諸多將領求之不得,皆盼借此建功,加官晉爵。
恭湣王麵色一沉,轉頭怒斥親元派:“汝等魯莽無知,幾釀大禍!怎能如此行事,陷國家於不義之地!”
言罷,又趕忙和顏悅色地看向遼東使者,拱手賠罪道:“貴使勿怪,此乃我朝堂中些許莽撞之輩胡言亂語。我高麗與大明向來交好,斷無冒犯之意。”
隨即吩咐左右:“速去安排盛宴,好生款待貴使。”
不多時,盛宴擺開,恭湣王親自作陪,對使者禮遇有加。
恭湣王當即應諾,言必遣軍剿除高麗邊關境內之盜匪,以予大明一個妥善交代。
使者至此方覺滿意,遂告辭離去。
高麗親元之輩,往見恭湣王,勸其與北元攜手,圖謀遼東之地。
恭湣王曰:“汝等緣何以為現今北元仍具反攻大明之力?豈謂有吾高麗相助,便可成事耶?”
恭湣王深知高麗之斤兩,此乃橫掃天下之大明,非孱弱北元可比!
即便是元末之時,遼東之地亦為劉益、納哈出所據,高麗無力染指。彼等何以為高麗能與大明抗衡?
曩者,高麗以奇皇後出身王室之故,於北元麾下尚得順遂。然今北元已遁於漠北,風光不再,不可與往昔同日而語矣。
恭湣王今唯欲偏安一隅,不欲多生事端,恐稍有差池,便致亡國之禍。
親元派見恭湣王於大明前如此卑躬屈膝,憶及往昔隨蒙元時之風光,心中對恭湣王大是不滿。
恭湣王受大明冊封,此事令親元派頗受打擊。彼等竟萌刺殺恭湣王之意。
諸人聚而商議,其一曰:“恭湣王降於大明,受其冊封,我等昔日榮耀不再,當如何是好?”
另一人憤然道:“唯有除之,方可挽此頹勢,再圖大業。”
餘人皆附議,遂共商刺殺恭湣王之計。
諸人聚議,一人蹙眉道:“恭湣王左右護衛眾多,刺殺恐難成功,稍有差池,我等皆將萬劫不複,此為一憂。”
又一人歎曰:“大明若聞恭湣王遇刺,定以為我等所為,屆時興兵問罪,高麗危矣,此其二憂。”
眾人麵麵相覷,皆感此事棘手。
眾人憂懼間,一人忽道:“諸君無需過慮,大明遠在中土,高麗之內變,料其未必願管。縱有所聞,至多裝模作樣,略加訓斥而已,豈會為此興師動眾?我等行事,或可一試。”
數日後,恭湣王果遭刺客行刺。
事發之時,刺客驟出,恭湣王猝不及防,驚恐萬分。
所幸護衛反應迅疾,拚死護主,一番激鬥,終將刺客逼退,恭湣王僅受驚嚇,未遭損傷。
經此一刺,恭湣王心有餘悸,自此深居簡出,鮮於人前露麵,常處宮室之內,行事謹慎非常,以防再有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