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朝後,楊憲落後劉伯溫一步,問曰:“老師,為何阻我為遼侯爭取?”
劉伯溫道:“楊憲,陛下此舉非真罰遼侯,僅罰俸耳,其他方麵未變。汝若再為遼侯辯,屆時人言汝勾結邊關重臣,當如何?”
楊憲豁然省悟,道:“老師,學生知曉了。”
劉伯溫曰:“此後,多看多為,非不得已,慎言。”
楊憲頷首。
各地士卒於遼東習得治倭之法後,皆覺施行稍難。軍隊之處,尚可多事操練演習。然欲發動百姓配合軍隊,則殊為不易。
軍民魚水情況,此景唯遼東行之無難。餘處,難矣!
福建士卒歸營後,向李文忠與沐英稟明學習所得。
遼東之地,治倭之法,首重軍民相協。於沿海要衝,設了望之台,軍卒日夜值守,百姓亦各出丁壯,輪值了望,遇倭寇蹤跡,即鳴鑼示警。
又,編練民團,選精壯百姓,配與兵器,由軍中教習武藝戰陣,使之與正規軍呼應。百姓熟知地形,遇倭患,可引軍抄其側翼、斷其歸路。
且軍民共築防禦工事,於海岸修寨堡、掘壕溝,阻倭船登陸。
遇有倭寇來犯,軍隊正麵迎擊,百姓於後方送糧餉、救傷員,相互配合,共禦外侮。
如此,倭寇難犯遼東。
沐英與李文忠聞之,麵露難色。
福建之地,倭寇猖獗。今雖以新糧解百姓勾倭之困,然欲使百姓誠心助軍,實有難度。
沐英問李文忠:“君以為此可行否?”
李文忠道:“何不在福建宣揚遼東百姓之事,使福建百姓知之,唯軍民一心,此地方能日子愈佳。”
沐英道:“嗯……此計甚善。既有遼東為例,宣揚起來亦具說服力。且依此而行,觀其成效。”
沐英與李文忠遂遣人於福建諸地,傳揚遼東百姓禦倭之舉。
福建百姓聞之,皆覺遼東百姓頗具血性。
有百姓言:“遼東之遼侯甚善,若吾地主官亦如此,吾願與倭寇死戰!”
餘百姓歎息曰:“往昔遼東苦寒,境況甚於吾等,今得遼侯這般青天,可謂苦儘甘來。”
福建百姓亦具血性,然……本地官員與倭寇瓜葛難斷,士紳豪族尤甚。是以百姓於官家,信之無多。
雖沐英與李文忠治軍甚嚴,然其非主理政務之官。雖已懲治些許勾倭之官員、士紳豪族,然更龐然之勢力猶存。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