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受朱元璋委為大明駐高麗監察使,不涉高麗內政,然具監察建言之權。
藍玉徑直對朱元璋司職儘責。
此決斷,朱標看在眼中。朱元璋此舉,無疑乃分常孤雛之兵權。
藍玉麾下之兵,乃遼東軍。雖駐軍供給,高麗司之,然兵員實需遼東出焉。
胡惟庸聞藍玉獲任,以為朱元璋亦始憚常孤雛,此於彼而言,誠為喜訊。
朝會之上,胡惟庸趨前一步,拱手朗聲道:“陛下,遼東之地廣袤,事務繁雜,常將軍獨力支撐,實乃勞苦。臣以為,可遣得力將領,往遼東各地衛所任指揮使,一則替常將軍分憂,二則可襄助遼東防務,使其更為穩固。”
其心實則欲借此分常孤雛之兵權。
劉伯溫聞之,當即出列,拱手奏道:“陛下,此事還望三思。遼東防務,常將軍經營已久,上下一心,防務井然。
今驟然遣將分任指揮使,恐生變數,士卒之心難測,防務亦或生亂。
再者,所遣將領能否適應當地情勢,亦未可知,貿然為之,恐損遼東安穩。”
胡惟庸麵色一肅,旋即反駁道:“劉公此言差矣!常將軍雖勞苦功高,然遼東諸事繁多,非一人可儘攬。
今選派將領分任指揮使,乃為助力遼東,非生亂也。
且諸將皆經朝廷遴選,武藝韜略兼備,何愁不能適應?此舉於遼東防務,實乃有益,望陛下明察。”
楊憲亦出列,躬身啟奏:“陛下,遼東新政異於他處,自有成法章程。若貿然遣人赴彼,誠恐政令軍令齟齬難通,貽誤軍機,壞遼東大局,還望陛下詳審。”
朱元璋頷首而言:“楊憲所言有理。遼東新政行之有效,已見成效,實不可半途生亂,致前功儘棄。”
朱元璋心下明了,知胡惟庸此舉,實欲摘取遼東之功,未免貪心過甚,行事大膽。
以常孤雛之脾性,若惹其盛怒,恐行先斬後奏之舉。
常孤雛之能與忠,本無可疑,然事有萬變,亦當觀時察勢。
若容胡惟庸染指遼東諸事,屆時局勢如何,縱朱元璋亦難有定數。
胡惟庸聞此,方無奈作罷。
高麗之地,藍玉需長駐於此,時日既久,頗感無聊。雖於高麗威風有加,然其素不喜此般生涯。
高麗王辛禑為傀儡,未被清算,親明者得勢,事大明唯謹。藍玉駐軍其國,而民無大忤。
遼東與高麗,於建州辟互市之地。
遼東之商品,賴諸般工坊鼎力,輸於高麗。
遼東商品,賴諸般工坊鼎力,輸於高麗。
其間貿易,遼東貨豐且美,高麗求購者眾,遂致貿易之差,遼東盈餘頗巨,財貨彙聚,漸興商貿之盛景;而高麗所出,於遼東需求未若彼之切,故市易之間,呈此消長之態。
未幾,遼東弛邊關之策,許高麗人入遼,參與基建。然其工資較遼民略薄,然於高麗之民,此亦厚利,故皆無異議。
高麗人至遼東,見遼民之生,乃夢中未敢期者。
覺遼民方為人也,己於高麗,不過為貴族之奴與生產之具耳。
真乃人比人,氣煞人也。
於遼東募工之策,高麗王辛禑,未敢有異議。高麗諸貴族雖怨勞力之流失,然藍玉鎮於高麗,亦唯有忍氣吞聲,如碎齒而咽之。
且遼東水師第一艦隊常經高麗沿海,擊剿海寇倭寇,為高麗解部分倭患之擾。由是,高麗沿海之民漸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