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晉商道:“今朝廷打壓士子,吾等所扶植之人亦受波及,難道吾等便無所作為?”
老者言:“此刻需忍耐,待風頭過,再重作布局即可。隻要未傷及根本,諸事皆易。”
於士紳豪族而言,忍耐乃平常之事。但使根基尚存,便不乏攪弄風雲之機。橫豎無論如何,其生活較之百姓,要好上千倍百倍。
話雖如此,然仍有人覺心有不甘。
有士紳豪族覺得還是應該爭一爭,能留下多少棋子是多少。
彼等以為,若就此蟄伏,先前苦心經營之功恐付諸東流。
即便局勢艱難,亦當奮力一搏,冀能多留可用之人,或於日後變局中尋得轉機,不至全盤皆輸,方不負往昔籌謀。
老者歎曰:“汝等勿忘,若負隅頑抗,一旦朱元璋令遼國公常孤雛出手,吾等恐難辭其咎。”
有年輕一輩不服氣:“怕什麼?!遼國公的手還能伸到山西不成?咱在山西經營多年,根基深厚,豈會懼他?即便他真有動作,咱也未必便毫無還手之力。大不了拚個魚死網破,總好過這般畏畏縮縮,坐以待斃。”
老一輩聞言,麵色一沉,厲聲道:“休得胡言!遼國公手握重兵,聖眷正隆,其勢如日中天。
朝廷之力,豈容小覷?
山西雖為吾等盤踞之地,然在朝廷眼中,不過一隅之地耳。
若真觸怒朝廷,引遼國公大兵壓境,吾等家族上下,皆將麵臨滅頂之災。
汝等年少氣盛,不知深淺,切不可因一時之衝動,而陷家族於萬劫不複之地。
凡事當以大局為重,切莫因小失大,追悔莫及!”
德高望重之一老一輩又緩緩道:“年輕氣盛,在這一輩想要撼動遼國公和朱元璋是絕無可能。
咱士紳豪族最不缺者,便是耐心。
朱元璋現今強勢,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如此作為,實乃為大明穩固根基。
但他總有龍禦歸天之日,後世之君,行事風格或有不同,未必皆如他這般果敢狠厲。
那時節,局勢或有轉圜。
吾等隻需韜光養晦,靜候時機,方為上策,切不可莽撞行事,自招災禍。”
年輕一輩仍是滿臉憤懣,皺眉說道:“吾等多年來,付出諸多心血,投入無數資財,精心布局,培植勢力。
如今竟要這般輕易放棄,實在心有不甘。
那些耗費的精力與財富,難道就此付諸東流?
難道便無他法可想,隻能眼睜睜看著這大好局麵化為泡影?”
言罷,眾人麵麵相覷,神色間滿是不甘與無奈。
老一輩見狀,神色稍緩,語重心長道:“汝等莫急。當今太子朱標,生性仁厚,與朱元璋行事風格大不相同。
其為人寬和,善納諫言,日後若登大位,於我等而言,或有轉機。
以其性情,想必不會如朱元璋般雷厲風行、強硬打壓。
我等隻需暫且隱忍,耐心等候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