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白蓮教郭子興在濠州起義,朱元璋投身其麾下。
在郭子興帳下,朱元璋憑借自身謀略與膽識,屢立戰功,逐漸嶄露頭角。
白蓮教作為起義的一股重要力量,為推翻元朝統治出力甚多,朱元璋在這過程中,也借助白蓮教的勢力與信眾,不斷擴充自己的隊伍。
然而,待朱元璋勢力漸大,有了逐鹿天下的雄心後,便對白蓮教產生了彆樣心思。
白蓮教雖能聚眾起義,但教義與行事風格多有蠱惑人心之嫌,且組織鬆散,難以完全掌控。
朱元璋欲建立一個正統、穩固的王朝,便覺白蓮教日後或成隱患。
待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大明後,便開始對白蓮教加以打壓。
他深知白蓮教在民間根基深厚,若不加以遏製,恐會威脅大明統治。
白蓮教自然不甘就此被滅,對朱元璋此舉心懷怨恨,遂在暗中積蓄力量,伺機而動。
白蓮教與朱元璋之間,從最初的相互借助,到後來的對立打壓,恩怨愈發深重。
白蓮教時不時在各地發起一些小規模起事,雖難以撼動大明根基,卻也讓朱元璋頭疼不已。
朱元璋屢次下令圍剿,然白蓮教行事詭秘,分散於民間各處,難以斬草除根。
如此一來,雙方之間的矛盾越積越深,形成了一種微妙且緊張的對峙局麵,貫穿於大明初期的曆史脈絡之中。
彼時,小明王韓林兒乃白蓮教所擁立之主,以“大宋”為國號,奉龍鳳為正朔,在反元勢力中頗具影響力,朱元璋起初亦奉其為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隨著朱元璋勢力日益壯大,其野心漸萌,欲獨攬大權,成就帝業。
小明王韓林兒雖無實權,卻仍是名義上的領袖,於朱元璋而言,實乃稱帝之阻礙。
於是,朱元璋暗中派人設計,在韓林兒乘船渡長江之時,船隻莫名沉沒,韓林兒溺亡。
此舉動對白蓮教而言,不啻於晴天霹靂。
小明王韓林兒為白蓮教精神象征,朱元璋此舉,猶如公然挑釁。
白蓮教眾對白蓮教忠心耿耿,視朱元璋此舉為背信棄義、大逆不道之行徑。
自此,白蓮教與朱元璋之間的恩怨衝突急劇加重。
白蓮教將朱元璋視為仇敵,愈發堅定反明之心,四處聯絡各方勢力,意圖尋機報複,推翻朱元璋之統治。
而朱元璋亦知白蓮教定不會善罷甘休,對其防範更甚,增派兵力四處清剿白蓮教餘黨。
雙方劍拔弩張,仇恨在一次次的衝突與鎮壓中不斷加深,這股暗流在大明初期的局勢下湧動,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因素。
如今大明四海升平,然白蓮教之餘孽,仍似暗湧潛流,於各處時有冒頭之舉。
彼等深知大明緝捕之嚴,行事極為詭秘,藏匿於市井鄉野,扮作尋常百姓,暗中謀劃。
或於僻遠村落,聚眾宣揚邪說,蠱惑人心,吸納信眾;或在繁華城鎮,悄然傳遞密信,圖謀不軌。
官府雖全力緝捕,然白蓮教餘孽狡黠異常,行蹤飄忽不定。
彼等聯絡隱秘,常以暗號、暗語互通消息,一旦察覺風吹草動,便即刻隱匿身形,消失得無影無蹤。
加之白蓮教餘孽善於偽裝,與普通民眾雜處,難以分辨。
有時官府好不容易尋得線索,展開圍捕,卻往往隻抓到些無關緊要之人,關鍵頭目早已逃之夭夭。
且白蓮教在民間或有根基,不乏信眾通風報信,使得官府緝捕行動屢屢受挫。
是以,雖天下已然太平,然欲徹底根除白蓮教餘孽,實非易事,令朝廷大費周章,頭疼不已。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