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就算朱植去遼東就藩,也不會與世家大族有所牽扯,行事終究以皇家利益為根本。這般安排,既達製衡之目的,又免了外戚勢力做大的隱患,可謂一舉多得。
次日早朝,金鑾殿上群臣齊聚。
朱元璋端坐龍椅,緩緩開口道:“朕意已決,先封朱植為遼王。”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泛起一陣漣漪。
旋即,有大臣出列,躬身拱手,麵露憂色道:“陛下,朱植殿下年紀尚幼,遼東乃我大明舉足輕重之重鎮,關乎國之安危、民生興衰。如此大事,還望陛下慎重啊!”
此大臣所言有理有據,引得不少朝臣紛紛點頭附和。
畢竟,遼東不僅富甲一方,且地處邊陲,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讓年幼的朱植就藩遼東,眾人難免擔憂其難以擔當重任,恐生變故。
一時間,朝堂氣氛凝重起來,眾人皆將目光投向朱元璋,靜候他的回應。
朝堂之上,針對朱元璋提出先封朱植為遼王一事,部分大臣站出來表示支持。
一位大臣恭敬出列,拱手說道:“陛下,《左傳》有雲,‘周之宗盟,異姓為後’,皇家宗室理應擔當重任,拱衛江山。朱植殿下雖年幼,但血脈尊貴,遼東重地由宗室鎮守,方為長遠之計。”
又有大臣緊接著上前附和:“陛下,昔年周公旦輔政,分封諸侯,以藩屏周,成就成康之治。今朱植殿下若封於遼東,必能效仿先賢,使我大明邊疆穩固。且幼年封王,更可早早培養其治國安邦之才,待殿下長成,遼東之事自可遊刃有餘。”
這些支持的大臣,引經據典,意在表明提前封朱植為遼王,不僅符合古訓,更是為大明江山社稷著想,期望能說服眾人,讓朱元璋的旨意得以順利施行。
那些不同意朱植去遼東就藩的大臣,心裡頭各有算計,無非是想日後尋機慢慢謀取遼東的利益。
在他們看來,朱植年幼,自己或可趁機在遼東事務上插手撈取好處。
而同意朱植就藩遼東的大臣,也有自己的考量。
他們瞧出朱植背後並無士族撐腰,此時站出來為朱植說話,算是賣個人情。
他們想著,日後朱植若在遼東站穩腳跟,多少能給自己些回報。
畢竟,與手握重兵、根基深厚的常孤雛死磕硬碰,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倒不如支持朱植,為自己留條後路,萬一朱植成了事,也能跟著沾些光。
如此,朝堂之上因這遼東封王一事,大臣們各懷心思,爭執不下。
常孤雛再厲害,終究不過是個臣子,哪能一直盤踞在遼東。
過些時日,朝廷必定會將他調回中樞。
到那時,遼東的位子就空出來了。
這遼東之地,富庶且重要,誰不想在那安插自己人。
為了以後這個空位,大臣們都想著早早布局,搶得先機,好把自己的心腹送進去。
畢竟一旦能掌控遼東,那好處可多了去了,所以大夥都在暗中較勁,早早謀劃起來。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大明遼國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