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秋看著王大爺抿了口槐花茶,茶梗在杯底慢慢舒展,像被老周的螺絲刀輕輕撥了下。陽光透過窗欞,在茶水上投下晃動的光斑,像無數個小齒輪在轉,忽然明白那把螺絲刀真的從未停過——它隻是換了好多模樣,在不同人手裡,繼續擰著日子的螺絲。
“念周”寶寶踩著小板凳,往槐樹苗的土裡澆蜂蜜水,小手抖得厲害,蜜水灑了滿地,像給泥土鋪了層甜潤滑油。“周太爺爺的螺絲刀要喝甜的,”他仰著小臉對林晚秋說,“這樣才能轉得更開心。”王大爺在旁邊笑,說這孩子的手法跟老周當年一模一樣,“老周給樹苗澆水,總偷偷摻點蜜,說‘讓光也長點甜心眼’”。
山區的“齒輪小衛士”們寄來封信,說他們修好了村裡的老水泵,“用周爺爺的螺絲刀,擰得可緊了”。信裡夾著片槐樹葉,上麵用鉛筆描著好多小齒輪,每個齒輪裡都寫著名字,是孩子們互相鼓勵的話:“彆怕難,周爺爺在看呢”“加油,我們是轉得最快的齒輪”。女兒把樹葉貼在日記本裡,旁邊寫著:“螺絲刀長出了翅膀,飛得真遠。”
賣槐花醬的小夫妻在攤位前擺了個“螺絲刀信箱”,誰遇到解不開的結,就寫在紙條上塞進去,“讓周爺爺的螺絲刀幫忙鬆鬆勁”。有個剛失業的年輕人寫信說“日子轉不動了”,第二天去看,信箱裡多了罐槐花醬和張紙條:“甜能潤齒輪,韌能轉難關——周爺爺的老法子”。後來這年輕人成了“齒輪課堂”的誌願者,說要當“彆人的螺絲刀”。
博物館的“齒輪課堂”出了本教材,封麵上是老周的螺絲刀和朵槐花,副標題寫著“讓日子轉得順的100個小竅門”。裡麵的內容樸素又實在:修東西要留三分勁,釀甜要耐三分煩,幫人要多三分暖。有位教師說,要把這教材帶進課堂,“讓周爺爺的螺絲刀,也擰擰孩子們的心弦”。
暴雨過後,“星星槐圃”的灌溉係統自動啟動了,這是“念周”寶寶的爸爸新添的智能裝置,“但核心還是周爺爺的理兒,”他調試著按鈕笑,“再聰明的齒輪,也得靠人心當潤滑油。”孩子們在圃裡撿被風吹落的槐花,說要給“螺絲刀信箱”做香包,“讓周太爺爺的信,聞起來就甜”。
除夕夜的長桌上,那位機械師帶來了台3d打印機,打印出了好多小螺絲刀,分給孩子們當新年禮物。“這是周爺爺螺絲刀的新模樣,”他演示著打印過程,“但裡麵的芯,還是老周的韌和暖。”孩子們舉著塑料螺絲刀互相“修理”,說要給對方的日子“擰上點甜”,笑聲震得窗欞都在響,像無數齒輪在歡唱。
林晚秋望著滿桌的笑臉,看著孩子們手裡的“新螺絲刀”,看著山區寄來的樹葉,看著“螺絲刀信箱”裡堆積的牽掛,忽然覺得老周就坐在他們中間,手裡的螺絲刀轉得慢悠悠,眼裡的光映著滿桌的甜,像在說:“你看,螺絲刀從不會停,隻要還有人想讓日子轉得更順。”
風穿過燈籠,帶著新釀的槐花酒香,吹得風鈴“叮鈴”響,像無數把小螺絲刀在輕輕擰。林晚秋知道,這把螺絲刀會繼續轉下去,變成蜂蜜,變成樹苗,變成孩子們的笑,變成每個人心裡那點不服輸的勁兒,把日子擰得越來越緊,越來越甜,像老周當年說的:“好螺絲,能擰住一輩子的暖。”
喜歡幽穀怨靈請大家收藏:()幽穀怨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