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哺乳期用藥:製附子、製南星經炮製後毒性降低,用量適中,且配伍生薑、大棗護胃,建議服藥後觀察嬰兒反應;
2.煎服法:附子先煎30分鐘去麻味,餘藥常規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3.調護:忌生冷飲食,注意肩頸保暖,配合局部艾灸肩井、脾俞、腎俞)增強療效。
此方案緊扣“陽虛痰凝血瘀”病機,融溫陽、補氣、化痰、活血於一體,兼顧哺乳期氣血特點,藥性平和而效專力宏。
初診
主訴:肩背冷涼伴鼻流清涕半年,發現皮下脂肪瘤及副乳3年,哺乳期6月。
現病史:患者36歲,育有三胎,最小嬰兒6月齡,純母乳喂養。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肩背冷涼,需裹厚毯方舒,鼻腔自覺冒涼氣,清涕量多、質稀如水,無鼻塞頭痛,否認感冒史。雙上肢內側、上臂多發皮下腫物,如棗核大小,推之可動,無壓痛;雙側腋下副乳明顯,經前脹痛。麵色萎黃,神疲乏力,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弱。
中醫診斷:1.鼻鼽肺氣虛寒證);2.痰核痰濕凝聚證);3.乳癖肝鬱痰凝證)。
辯證:脾肺氣虛,寒飲伏肺,痰瘀互結。
治法:溫肺化飲,健脾益氣,化痰散結。
處方,7劑,日1劑,附子先煎。
製附子10g先煎)肉桂6g乾薑9g炒白術15g茯苓20g
黃芪30g黨參15g陳皮12g法半夏12g製天南星9g
川芎12g丹參15g桂枝9g防風12g當歸15g
白芍15g熟地20g杜仲15g桑寄生15g炙甘草6g
生薑3片大棗5枚
醫囑:1附子先煎30分鐘,藥液分2次溫服,服藥後觀察嬰兒有無煩躁;2避風寒,肩背部熱敷;3清淡飲食,忌生冷。
醫患對話:
患者:“大夫,我還在喂奶,這些藥會不會影響孩子?”
醫師:“附子和南星都經過炮製,用量溫和,且配了生薑、大棗護胃,您先服3劑,若孩子無異常再續服。哺乳期間氣血消耗大,您的冷涼和腫物都與陽氣不足、痰濕堆積有關,溫陽化痰的同時也補了氣血,對您和孩子都好。”
二診
主訴:肩背冷涼減輕,清涕減少約30,鼻涼感稍緩,脂肪瘤無變化,副乳經前仍脹,晨起口乾不苦,舌淡紅、苔白微膩,脈細。
辯證:陽氣漸複,寒飲稍化,痰結未散,兼氣陰輕度耗傷。
調整:減附子至8g防溫燥傷陰),加浙貝母15g、牡蠣30g先煎)軟堅散結;去防風,加香附12g疏肝理氣。
處方7劑)
製附子8g先煎)肉桂6g乾薑9g炒白術15g茯苓20g
黃芪30g黨參15g陳皮12g法半夏12g製天南星9g
川芎12g丹參15g桂枝9g當歸15g白芍15g
熟地20g杜仲15g桑寄生15g浙貝母15g牡蠣30g先煎)
香附12g炙甘草6g大棗5枚
醫囑:加用陳皮10g、茯苓15g煮水代茶,助健脾化痰。
三診
主訴:清涕減少過半,鼻涼基本消失,肩背怕冷明顯緩解,僅受涼後微感不適;副乳脹痛減輕,脂肪瘤觸之變軟。納增,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辯證:肺寒得散,脾陽漸複,痰瘀漸化,肝鬱未舒。
調整:去附子、肉桂防過溫),改桂枝為12g溫通經脈;加鬱金12g、青皮9g增強疏肝破氣散結;減熟地為15g,加山藥20g健脾固腎兼顧哺乳期腎氣)。
處方14劑)
乾薑9g炒白術15g茯苓20g黃芪30g黨參15g
陳皮12g法半夏12g製天南星9g川芎12g丹參15g
桂枝12g當歸15g白芍15g山藥20g杜仲15g
桑寄生15g浙貝母15g牡蠣30g先煎)香附12g鬱金12g
青皮9g炙甘草6g大棗5枚
醫患對話:
患者:“服藥後身上輕快多了,孩子也沒鬨,就是腋下的副乳還是能摸到,需要手術嗎?”
醫師:“您的副乳是痰瘀結在乳絡,現在脹痛減輕,說明藥已對症。繼續服藥配合局部按摩避開乳頭,從腋下向乳房方向推揉),多數能慢慢軟化,暫不必手術。”
四診
主訴:清涕止,鼻竅溫暖,肩背受涼後僅輕微不適;副乳觸痛消失,脂肪瘤減小約13,質地變軟。哺乳量稍減嬰兒添加輔食),月經複潮,經色淡、夾少量血塊,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辯證:寒飲已化,痰瘀漸消,氣血仍虛,兼夾血瘀。
調整:加桃仁10g、紅花6g增強活血通經;減天南星為6g痰濁漸輕),加熟地20g、阿膠9g烊化)補血養陰顧護月經後氣血)。
處方14劑):
乾薑6g炒白術15g茯苓20g黃芪30g黨參15g
陳皮12g法半夏12g製天南星6g川芎12g丹參15g
桃仁10g紅花6g當歸15g白芍15g熟地20g
山藥20g杜仲15g浙貝母15g牡蠣30g先煎)香附12g
鬱金12g炙甘草6g阿膠9g烊化)大棗5枚
醫囑:月經乾淨後服藥,阿膠烊化時加入溫藥液中攪勻,避免黏鍋。
五診
主訴:諸症續減,脂肪瘤僅餘黃豆大小,副乳觸之如韌片,無脹痛;月經乾淨後精力較前明顯改善,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
辯證:痰瘀大部消散,氣血漸複,以補虛兼鞏固散結為要。
調整:去乾薑寒象已除),加茯苓增至30g、炒白術20g健脾固本;減丹參、桃仁為10g,加黃精15g、枸杞子15g滋補肝腎防複發)。
處方21劑)
炒白術20g茯苓30g黃芪30g黨參15g陳皮12g
法半夏9g製天南星6g川芎10g丹參10g桃仁9g
當歸15g白芍15g熟地20g山藥20g杜仲15g
桑寄生15g浙貝母15g牡蠣30g先煎)香附12g
鬱金12g黃精15g枸杞子15g炙甘草6g大棗5枚
醫患對話:
患者:“沒想到中藥能把瘤子消下去,還要吃多久?”
醫師:“您體質偏虛,痰濕容易再生,現在減了溫陽藥,加了健脾補腎的藥,再服3周鞏固,之後改服丸藥如參苓白術丸合小金丸),防止複發。平時可以多吃山藥、蓮子、陳皮,少吃肥肉和冷飲。”
六診
主訴:皮下脂肪瘤基本觸不到,副乳縮小至指甲蓋大小,無不適;麵色紅潤,精力如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有力。
辯證:標實已去,本虛未充,以補虛善後。
處方:
湯劑7劑過渡):上方去天南星、桃仁,加雞內金15g、焦三仙各10g助消化;
丸藥長期調理):參苓白術丸每日2次,每次6g)+鱉甲煎丸隔日1次,每次3g,防痰瘀複結)。
醫囑:1停湯劑後改服丸藥3個月;2每年秋冬用艾葉+生薑煮水泡腳,預防寒凝;3哺乳期結束後加強鍛煉如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促進氣血循環。
病案總結
本案患者因多次生育、長期哺乳,致脾肺腎陽虛,寒飲內生,痰濕瘀結於鼻竅、皮下、乳絡。治療分三階段:
1.急性期12診):重劑溫陽附子、肉桂、乾薑)合補氣黃芪、黨參),速破沉寒痼冷,兼以陳皮、半夏化痰,針對鼻鼽與冷涼;
2.攻堅期34診):減溫陽藥,增軟堅散結浙貝、牡蠣、香附)與活血藥丹參、桃仁),專攻脂肪瘤與副乳,同時顧護陰血熟地、阿膠)防溫燥傷正;
3.鞏固期56診):大劑健脾白術、茯苓)合滋補肝腎黃精、枸杞),培補後天之本,杜絕生痰之源,以丸藥緩圖其本。
全程攻補有序,藥隨證轉,體現中醫“治病求本”“雜合以治”的特色,終收良效。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