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劑精要:甘露消毒丹的加減之道
醜時三刻,岐黃在《臨證指南醫案》中夾入新抄的醫方,案頭擺著七味藥材: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
“甘露消毒丹本是治療濕溫時疫的要方,”他捏起石菖蒲嗅聞,“但用於蟲毒為患,需隨證加減。若蟲積甚者,可加使君子、檳榔;若疹癢劇烈,當配苦參、地膚子;若心神被擾,則入遠誌、茯神。”
阿遠見師父在方中添了一味鶴虱,疑惑道:“鶴虱有毒,為何不用更溫和的榧子?”岐黃搖頭:“鶴虱苦辛,專入肝經,能殺蛔、蟯、絛諸蟲,尤其適用於蟲毒入絡之證。但需配伍甘草以緩其性,正如良將用兵,需剛柔並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窗外雨聲漸急,岐黃忽然想起日間所見的腐草堆:“明日去尋些斑蝥,以米炒至黃黑,去米用蟲。此藥雖毒,卻能攻逐死血、蝕死肌、殺結蟲,不過……”他目光鄭重,“非大實大毒之證,斷不可輕用。”
三、針灸奇術:驅蛔三穴的玄機
寅時初,岐黃在針灸銅人上標注穴位:中脘、天樞、足三裡。阿遠舉著燭台,見銅人腹部這三處穴位被朱砂圈得通紅。
“蛔蟲所喜,無非濕熱與食積,”岐黃以銀針模擬進針角度,“中脘為胃之募穴,天樞為大腸之募穴,兩穴同用,可通調胃腸氣機;足三裡乃強壯要穴,健脾化濕,使蟲無容身之所。若蟲痛劇烈,再加鳩尾穴,此為‘殺蛔要穴’,能製蛔蟲上擾。”
他取出《針灸甲乙經》,翻至“蟲痛”篇:“昔年仲景治蛔厥,以烏梅丸口服,若遇急症,亦可針藥並用。記得去年有個孩子腸絞痛,我以電針刺激足三裡、陽陵泉,不過半炷香工夫,蟲體便隨大便排出。”
阿遠好奇:“電針?是不是您說的‘西洋磁石發電之法’?”岐黃點頭:“科技雖異,醫理相通。就像這芒種的濕熱,古人以艾火驅之,今人用空調祛之,手段不同,目的皆為調和陰陽。”
第四章芒種養生·濕熱時節的護脾之道
一、飲食妙法:三仁粥與驅蚊方
辰時正,阿遠按師父吩咐在廚房熬粥,鍋中漂著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清香撲鼻。岐黃端來一碟蒸南瓜,另配一小碗蜂蜜水:“此三仁粥可宣化三焦濕熱,南瓜配蜂蜜,既能健脾,又能滑腸驅蟲。”
他又取出曬乾的艾草、石菖蒲,命阿遠縫成香囊:“芒種蚊蟲滋生,此香囊掛於床頭,可避蚊蠅,又能醒脾化濕。若小兒易招蟲咬,可將薄荷、金銀花煎水洗澡,切記不可用太燙的水,以免逼毒內陷。”
說起飲食禁忌,岐黃神色嚴肅:“芒種忌食生冷甜膩,尤忌隔夜飯菜。昨日王伯之病,便因貪食餿飯所致。濕熱時節,食物如置蒸籠,稍有不慎便成毒餌。”
二、起居調攝:子午覺與防潮術
巳時三刻,岐黃帶著阿遠查看藥庫,見牆角放置著木炭盆,地上鋪著竹席,藥材皆用陶罐密封。“濕氣通於脾,”他輕叩陶罐,“藥材受潮則蟲蛀,人體受潮則生蟲。故需勤曬被褥,衣物宜選棉麻,睡覺需護腹臍,以免濕邪乘虛而入。”
說到睡眠,岐黃指了指牆上的日晷:“芒種晝最長,夜最短,宜遵循‘子午覺’之道——子時231時)熟睡以養膽氣,午時1113時)小憩以養心陰。若久坐辦公,需每隔半個時辰起身活動,叩打足三裡、陰陵泉,以利氣血運行。”
阿遠見師父案頭擺著個竹製腳踏,上麵布滿鵝卵石,便問其故。岐黃示範踩踏:“此為‘摩足養心法’,刺激足底湧泉穴,可引心火下行,緩解濕熱導致的失眠、口瘡。尤其適合夜間讀書久坐之人。”
三、運動養生:八段錦與采氣法
未時初,雨暫歇,岐黃帶阿遠到後園打八段錦。“兩手托天理三焦”時,他特意叮囑:“托舉時需沉肩墜肘,想象將脾胃濁氣隨掌勢排出;‘調理脾胃須單舉’時,一手托天,一手按地,如拔樹尋根,可調和肝脾。”
行至“搖頭擺尾去心火”一式,岐黃忽然駐足:“看那蜻蜓點水,尾閭擺動如鐘擺,此乃自然之‘動’。人體尾閭穴為精氣彙聚之處,擺動可刺激督脈,引心火下交於腎水,正合芒種‘水火既濟’之象。”
雨後初霽,園中有薄霧蒸騰。岐黃閉目站立,雙手如抱球般緩緩開合:“此為‘采氣法’,於卯時或酉時,麵對東方或西方,深吸清陽之氣,呼出口中濁氣,可增強脾胃運化之力。若在稻田邊采氣更佳,稻香入脾,最能醒神。”
第五章病案奇聞·蟲毒入腦的生死時速
一、書生怪夢:枕中藏蟲的隱患
申正時分,縣學的周秀才扶著額頭踉蹌入院,稱自己連日做怪夢:先是夢見群蟲啃食書卷,繼而夢到有人持刀剖開他的頭顱,取出數條赤蟲。如今頭痛如裂,晨起時鼻腔竟流出少量血水。
岐黃仔細檢查其鼻腔,見鼻甲黏膜充血,嗅裂處有結痂,遂以鼻窺鏡深入觀察——竟在蝶竇附近發現白色蟲體蠕動,周圍黏膜已糜爛化膿。
“此乃濕熱蟲毒上犯清竅,”岐黃倒吸冷氣,“《醫林改錯》雲‘腦為元神之府’,蟲蝕腦髓,危在旦夕!速備硼砂、雄黃、冰片研末,以棉棒蘸取塗鼻,再以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
阿遠驚問:“為何不用口服藥?”岐黃解釋:“病位深在顱腦,需‘高病下取’,同時以針灸瀉百會、風府、大椎,引毒下行。此等急症,非中西醫結合不可挽救。”
三日後,周秀才鼻腔排出數條死蟲,形如水蛭,周身布滿細毛。岐黃查閱《昆蟲誌》,判斷此為“鼻蟎”,因書齋潮濕,蟎蟲隨空氣侵入鼻竇,繁殖日久竟成大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二、老婦奇症:皮膚下的遊走蟲
酉時三刻,鄰縣張婆婆由孫兒推車上山,隻見她雙臂皮膚鼓起條索狀包塊,此起彼伏,觸之礙手,伴有劇烈瘙癢。張婆婆哭道:“夜裡常覺有蟲在皮肉下爬,咬得我睡不著啊……”
岐黃以拇指按壓包塊,感覺皮下有蟲體滑動,遂取三棱針在包塊末端迅速刺挑,竟挑出一條半透明的線蟲,長約2厘米,在盤中扭曲不止。
“此乃絲蟲病,”岐黃查閱《中國寄生蟲病學》,“濕熱之地多見,蚊蟲叮咬為主要傳播途徑。需用海群生乙胺嗪)殺蟲,同時以黃柏、苦參、地膚子煎水外洗,清熱燥濕止癢。”
阿遠見蟲體細長如發,想起《諸蟲鏡》中的記載:“蟲之種類,有肉眼可見者,有需借鏡觀者。絲蟲細小,古人或歸為‘血蟲’,謂其‘蝕人血脈,致肌膚甲錯’。”
張婆婆連服半月藥後,皮下蟲動感消失,瘙癢亦止。岐黃叮囑其孫:“需徹底清掃居所,殺滅蚊蟲,改善排水,此乃‘治未病’之根本。”
第六章章回讚詩·芒種醫道的濕熱哲思
回目詩
芒種江南暑氣酣,濕蒸熱煮困脾官。
茵陳煮水清三焦,檳榔驅蟲破萬難。
雷火灸瘡祛毒穢,香囊懸戶鎮腥瀾。
且看稻花翻浪處,妙手回春天地寬。
結語
當最後一炷驅蟲香在梅雨季節燃儘,岐黃站在藥圃中,見薄荷新葉上的蟲洞已被陽光曬成金色斑紋,宛如天然的醫理圖譜。他忽然領悟:中醫治蟲毒,非一味攻殺,而是如芒種時節的稻田管理——既要引水灌溉,又要排水防澇;既要除蟲護苗,又要保留益蟲。就像茵陳與厚樸的配伍,清熱而不傷脾,驅蟲而不耗氣,讓人體在濕熱蒸騰中仍能保持“脾土健運,蟲毒不生”的動態平衡。
“阿遠,”岐黃望著遠處雲開霧散的天空,“明日端午,記得采些新鮮艾草。濕熱最盛之時,恰是天地賜予我們驅邪解毒的良機。醫道如天道,需順時勢,調陰陽,方得始終。”
注:文中涉及方劑、針灸操作及驅蟲藥物,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藥。)
【芒種卷終】
下卷預告:《岐黃天寶·夏至卷:陽極陰生毒瘀結》——當夏至陽氣極盛,濕熱與瘀血互結,毒瘀之證蜂起,且看岐黃如何以活血解毒之法,破陰結,救陽危。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