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天寶·夏至卷:結》
節氣楔子
“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此時陽極陰生,暑熱蒸騰,血熱易瘀,濕熱與毒瘀互結,發為癰腫、血症、痙厥,治當清熱涼血,逐瘀解毒,忌溫補閉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第一章陽極陰生·毒瘀互結的病機玄機
一、赤日流火:血熱成瘀的生理劇變
夏至前三日,正午的日頭如炭火懸頂,岐黃醫館的銅壺滴漏聲顯得格外急促。阿遠捧著《溫熱論》扇風,見師父正對著《黃帝內經》中“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一句沉思。
“陽極則陰生,此乃陰陽轉化之理。”岐黃以指尖叩擊書頁,“夏至陽氣盛極,如爐中烈炭,若調攝不當,熱邪深入血分,灼傷津液,血行滯澀則成瘀;加之長夏濕重,濕熱與瘀血膠結,如油入麵,遂成毒瘀之證。”
他取出玻片,滴入朱砂拌過的丹參汁,在顯微鏡下觀察:“丹參活血,朱砂清心,二藥相伍,可見血色由暗轉明,此乃‘清熱逐瘀’之象。正如葉天士所言‘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忽聞窗外有人驚呼,隻見一名挑夫暈倒在青石板上,鼻衄不止,皮膚可見紫癜,舌紅絳如楊梅,苔黃燥起刺——此為熱入血分,迫血妄行,兼夾瘀滯之象。
二、醫理探微:毒瘀的三大致病特征
申時初刻,醫館後堂青煙繚繞,岐黃正在煆燒代赭石。阿遠見那赭石煆後呈暗紅色,如凝血塊,不禁問道:“師父,毒瘀之證為何多見斑疹、癰腫?”
岐黃以醋淬石,火星四濺:“毒者,邪之極也;瘀者,血之滯也。熱瘀互結,一則迫血外溢,發為斑疹、衄血;二則腐肉成膿,發為癰瘡;三則閉阻經絡,發為痙厥、昏迷。你看這代赭石,色赤入血,質重下行,既能清熱涼血,又能重鎮逐瘀,正合‘熱者清之,瘀者散之’之法。”
他翻開《外科正宗》,指到“癰疽門”:“陳實功雲‘癰疽皆由氣血壅滯、營衛不和所致’,夏至之癰,多因血熱瘀毒。去年收治的張屠戶,背生癰腫,色紫暗不潰,切開後流膿夾血塊,正是毒瘀互結之典型。”
說話間,藥爐上的犀角地黃湯滾沸,犀角屑在湯中浮沉,如小舟渡血海。岐黃叮囑:“犀角今以水牛角代,需久煎方能取效。此藥入心肝血分,能直清血分之熱,又能散血中瘀滯,乃治毒瘀之要藥。”
第二章毒瘀急症·從斑疹到痙厥的生死時速
一、繡娘血證:指尖的紫黑脈絡
酉時正,林姑娘的兄長又背著她闖進門來。距上次蟲毒入絡不過月餘,此刻她麵色如金箔,右手臂從指尖至肩井穴布滿紫黑絡脈,狀如蛛網,指甲根部呈青紫色,口中散發腥甜氣息。
“晨起繡鳳凰,針尖刺破手指,”林姑娘氣息微弱,“血滴在紅緞上竟凝不成珠,像水一樣洇開……”
岐黃查看其舌下絡脈,見紫暗怒張如蚯蚓,再驗其經血——暗黑夾血塊,量少而稠。他取三棱針點刺“十宣穴”,擠出的血液黑如漆,良久不凝。
“此為熱入血室,瘀毒阻滯。”岐黃以桃仁、紅花、丹皮、紫草煎水,調服三七粉,“《溫病條辨》雲‘熱入血室,瘀熱互結’,當以活血逐瘀、清熱解毒為法。速備清開靈注射液靜滴,同時艾灸膈俞、血海,以行血中之滯。”
阿遠施灸時,見林姑娘臂上紫絡竟隨艾煙逐漸變淡,如墨滴入清水。岐黃解釋:“艾火之性,能透諸經,散瘀結,清血熱。此非‘以熱治熱’,乃‘火鬱發之’之理。”
二、孩童痙厥:暑癇背後的毒瘀閉竅
戌時三刻,城郊農婦抱著抽搐的幼兒撞開醫館門。小兒渾身灼熱,角弓反張,雙目上翻,口中呢喃如譫語,右手握固難開,左手腕內側有瘀斑如掌大。
“晌午在田裡拔草,孩子跟著玩,”農婦哭道,“吃了個冷饅頭,下午就喊肚子疼,這會兒竟抽成這樣……”
岐黃以手試小兒前囟:雖已閉合,但按之較硬,再看舌質紫絳,苔黃燥裂。他立刻以安宮牛黃丸化水灌服,同時針刺人中、湧泉、太衝,強刺激瀉熱開竅。
“此為暑熱夾瘀,閉阻心包。”岐黃解開小兒衣襟,見胸腹部有散在瘀點,“《小兒藥證直訣》雲‘心熱則驚,肝熱則搐’,熱瘀入裡,引動肝風。速煎羚羊角骨、鉤藤、生地、赤芍,清熱涼肝,活血通竅。”
至子時,小兒抽搐漸止,解出黑褐色大便,夾有腐肉狀血塊,氣味惡臭異常。岐黃輕撫小兒腹部:“瘀毒下泄,神自清矣。明日以西洋參、石斛、麥冬煎水,養胃陰,清餘熱。”
三、孕婦險象:胎前瘀熱的兩難之境
寅時初,李秀才扶著有孕七月的妻子踉蹌入院。婦人小腹硬痛拒按,陰道下血暗紅,夾紫血塊,舌質紫暗有瘀斑,苔黃膩,脈滑數有力。
“內子昨日貪食冰酪,夜間腹痛如絞,”李秀才麵色慘白,“原以為是胎動,誰知今早見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岐黃按住婦人腕脈,尺部滑數中帶澀象,再以掌心輕觸腹部,胎兒躁動不安,卻在臍下三寸處觸到條索狀瘀塊。他心中警鈴大作——此乃妊娠合並血瘀熱毒,稍有不慎便會胎死腹中。
“速取生地、丹皮、丹參、益母草煎水,”岐黃語氣沉穩,“加少量麝香可用石菖蒲代)通竅化瘀,但用量需如發絲,不可傷胎。同時以紫蘇梗、白術安胎,此乃‘有病則病受之,無病則傷胎’之法。”
婦人連服兩劑後,下血漸止,腹痛減輕,腹中瘀塊變軟。岐黃改以當歸芍藥散加減,養血調肝,健脾利濕,囑其每日食山楂糕少許,緩消瘀滯,切記不可急功近利。
第三章毒瘀論治·清熱與逐瘀的平衡之道
一、核心治則:涼血散血,解毒逐瘀
卯時正,岐黃在醫案中寫下“毒瘀同治,以通為用”八字,案頭擺著三組藥對:犀角水牛角)配丹參,清熱活血;桃仁配金銀花,逐瘀解毒;丹皮配紫草,涼血透斑。
“葉天士‘涼血散血’之論,正是夏至毒瘀證的治療綱領。”他以竹筷指點藥對,“血分熱毒宜清宜透,如犀角、紫草;血中瘀滯宜通宜散,如桃仁、紅花。然需注意‘散血’非破血,宜用溫和活血之品,如丹參、益母草,以免耗血動血。”
阿遠見方中常配茯苓、薏苡仁,疑惑道:“濕熱未清時,為何早用活血藥?”岐黃解釋:“濕阻則血難行,血行則濕易化。如三仁湯合失笑散,宣化濕濁與活血止痛並行,此乃‘治濕先治血,血行濕自化’之理。”
二、經典方劑的加減變法
辰時三刻,岐黃在《血證論》中夾入新抄的醫方,重點圈注犀角地黃湯、五味消毒飲、抵擋湯三方。
1.犀角地黃湯熱入血分,迫血妄行)
基礎方:水牛角30g先煎)、生地15g、丹皮10g、赤芍10g
加減:衄血加白茅根、側柏葉;發斑加紫草、大青葉;瘀重加桃仁、紅花
2.五味消毒飲熱毒癰腫,瘀滯不通)
基礎方:金銀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