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天寶·小暑卷:》
節氣楔子
“小暑六月節,溫風至,蟋蟀居壁,鷹始摯。此時暑濕交蒸,如釜中釀糜,津液凝而為痰,上蒙清竅則神昏,下阻三焦則痞滿,治當清熱滌痰,開竅化濁,忌滋膩滯氣。”
——《溫病條辨·暑病》
第一章暑濕釀痰·清竅蒙蔽的病機探微
一、梅雨季的黏膩:痰從何來?
小暑前五日,江南連降暴雨,醫館簷下的蛛網掛滿水珠,如綴滿水晶。岐黃蹲在藥圃邊,見白術葉片上凝著一層白膜,用指尖一抹,竟呈黏液狀——這是濕熱熏蒸下,植物自我防禦的多糖類物質,恰如人體濕熱釀痰的微觀映射。
“阿遠,你聞這空氣,”岐黃起身輕嗅,“潮得能擰出水來,人在其中,如泡酸漿。”他翻開《丹溪心法》,指節敲在“痰因濕而生”五字上,“暑為陽邪,濕為陰邪,暑濕相搏,如油入麵,脾失健運,水穀精微不歸正化,反成痰濁。”
阿遠望著藥圃中積水的窪地,水麵漂著腐葉,正泛著青白色泡沫,恍悟:“這不就像人體內的痰濕?停滯不化,久則生濁。”岐黃點頭:“痰濁隨氣升降,無處不到:上犯清竅則頭痛、神昏;中阻脾胃則痞滿、嘔吐;下注三焦則水腫、淋濁。”
忽聞街角傳來爭吵聲,見一老漢揪著茶攤老板理論,言語混亂,詞不達意,口角流涎,舌紅苔白膩如水滑,脈濡滑——此乃暑濕釀痰,蒙蔽心包之象。
二、醫理玄機:痰濁的“三焦地圖”
申時初刻,醫館後堂飄著菖蒲香,岐黃正在調配溫膽湯。他取法半夏、竹茹、枳實、陳皮、茯苓、甘草,逐一講解:“半夏燥脾濕,竹茹清膽熱,二藥相伍,治中焦痰熱;枳實破氣,陳皮化痰,氣行則痰消;茯苓滲濕,甘草和中,防燥傷陰。”
阿遠見方中加了石菖蒲、鬱金,疑惑道:“這不是菖蒲鬱金湯的配伍?”岐黃撚動菖蒲根莖:“小暑痰濁,多兼熱象,且易上蒙清竅。石菖蒲芳香開竅,鬱金活血解鬱,二藥合用,如舟楫引藥入腦,正合‘治痰先治氣,治上先治下’之理。”
他取出《靈樞·百病始生》竹簡,指讀“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句:“今人多謂痰濁屬陰,卻不知暑濕之痰,性如稠濁熱漿,黏滯難化。去年治一商人,夏日貪涼飲冷,致胸脘痞悶,苔黃膩如黴斑,用礞石滾痰丸峻下,竟瀉出黃綠黏痰半盆,此乃‘熱痰’實證。”
第二章痰蒙急症·從神昏到痞滿的辨證論治
一、書童迷症:竹簾後的痰影
酉時正,縣學教諭的書童被架入醫館。少年雙目呆滯,喃喃自語,如與無形人對話,問之不答,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膩如豆腐渣,脈滑數。
“晨起收拾書房,見他對著竹簾作揖,”教諭麵色青白,“說有綠衣女子在簾後繡花,還遞給他蜜餞……”
岐黃以手電筒照其瞳孔,反應靈敏,再查頸部無抵抗,排除腦炎。他取薑汁調服蘇合香丸,同時針刺豐隆、陰陵泉、內關,強刺激祛痰開竅。“此為暑濕痰濁蒙蔽心包,”他解釋,“《證治準繩》雲‘痰迷心竅,神不守舍’,蘇合香丸芳香化濁,薑汁豁痰止嘔,針藥並用,如撥雲見日。”
半炷香工夫,少年忽然驚醒,抹汗道:“方才夢見個痰盂精,纏著我說話……”岐黃命阿遠取炒萊菔子30g煎水,頻服以消導痰積:“萊菔子能‘衝牆倒壁’,善治頑痰膠結,此乃‘以通為補’之法。”
二、船工痞滿:腹中有物的怪病
戌時三刻,運河船工陳三被同伴抬來,雙手按腹呼痛,言腹中如有車輪滾動,脘腹脹滿不食,舌苔黃厚膩,根部黑褐,脈滑實有力。
“每日在船上吃醃菜窩頭,喝生水,”同伴解釋,“入夏後更覺腹脹,昨日用土方‘生吞活泥鰍’瀉肚,誰知更脹了……”
岐黃觸診其腹部,有振水音,叩之如鼓,結合b超示“胃瀦留”,辨證為痰食互結,阻滯中焦。“此為‘痰癖’重症,”他開出處方:礞石15g先煎)、沉香6g、大黃9g後下)、黃芩12g,“礞石滾痰丸直達病所,蕩滌實痰。切記一瀉即止,不可過劑。”
陳三服藥後瀉下黑黏便數次,夾有未消化的醃菜碎屑,氣味惡臭。岐黃改以香砂六君子湯調理脾胃,囑其每日嚼服炒穀芽、炒麥芽,“脾健則痰不生,此乃治痰之本。”
三、孕婦險象:胎前痰飲的棘手之治
子時初,李秀才第三次扶妻入院。婦人妊娠八月,麵浮肢腫,胸膈痞悶,咳嗽痰多,痰白質黏,舌苔白膩,脈滑而緩。
“內子素體痰濕,自入夏來愈發嚴重,”李秀才苦笑,“前日誤服清熱藥,致腹瀉三次,痰反而更多了……”
岐黃輕撫婦人腹部,胎兒胎位正常,但按之有振水感,此乃妊娠合並痰飲。“《婦人良方》雲‘妊娠痰飲,當調脾胃,不可妄用攻伐’,”他以白術散合二陳湯加減:白術15g、茯苓12g、陳皮9g、砂仁6g後下)、生薑3片,“白術、茯苓健脾滲濕,陳皮、砂仁理氣化痰,生薑溫中和胃,此為‘治病與安胎並舉’之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婦人連服五劑,水腫漸消,痰量減少。岐黃叮囑:“每日以山藥、蓮子、薏苡仁煮粥,忌生冷甜膩,此‘食療勝藥療’之理也。”
第三章痰濁論治·清熱滌痰的三維療法
一、核心治則:通三焦,開清竅,調氣機
卯時正,岐黃在醫案中寫下“治痰先治水,治水先治氣”十字,案頭擺著三組藥對:瓜蔞配薤白,寬胸滌痰;膽南星配天竺黃,清熱豁痰;海藻配昆布,消痰軟堅。
“三焦為水液通道,三焦通暢則痰無由聚。”他以竹筷指點藥對,“瓜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痹痰濁,膽星天竺黃散治熱痰驚風,海藻玉壺湯治癭瘤痰核,雖病位不同,皆遵‘調暢氣機,清熱滌痰’之旨。”
阿遠見方中常配桔梗、牛膝,疑惑道:“桔梗載藥上行,牛膝引藥下行,這是為何?”岐黃笑道:“痰濁隨氣升降,故需通調上下:桔梗開宣肺氣,如提壺揭蓋;牛膝導痰下行,如通渠排水,此乃‘治痰需通三焦’之妙。”
二、經典方劑的時令化裁
辰時三刻,岐黃在《千金要方》中夾入新抄的醫方,重點圈注溫膽湯、茯苓丸、蒼附導痰丸三方。
1.溫膽湯暑濕痰熱,膽胃不和)
基礎方:法半夏9g、竹茹9g、枳實9g、陳皮12g、茯苓6g、甘草3g
小暑化裁:加西瓜翠衣15g、荷葉9g,清熱解暑;心煩加黃連3g、梔子6g,清心除煩
2.茯苓丸痰停中脘,臂痛難舉)
基礎方:茯苓12g、枳殼9g、半夏15g、風化硝3g衝服)
小暑化裁:加防己9g、茵陳12g,清利濕熱;關節痛加威靈仙9g、秦艽9g,祛風除濕
3.蒼附導痰丸痰濕阻滯,經閉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