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天寶·白露卷:》
節氣楔子
“白露八月節,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此時秋涼肅殺,露凝而白,肺臟易感風寒,兼夾殘餘燥邪,致寒燥束肺、津凝為飲,治當溫肺散寒,潤燥化飲,忌苦寒傷陽。”
——《傷寒論·辨咳嗽病脈證並治》
第一章秋涼鎖肺·寒燥交加的病機探微
一、露凝白草:寒燥傷肺的自然隱喻
白露前三日,卯時初刻,岐黃醫館前的草地上鋪滿露珠,觸之冰涼。岐黃彎腰輕捏草葉,見露珠迅速凝結成霜,葉片邊緣蜷縮如蝦——這是寒燥傷肺的微觀鏡像。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岐黃以袖口拭去草葉霜露,“白露之寒,非嚴冬之凜冽,乃涼而兼燥,如刀割水,不傷形而傷氣。肺主皮毛,首當其衝,寒邪束表則衛氣不宣,燥邪傷津則肺失潤降。”
阿遠望著藥圃中凋零的薄荷,莖稈上掛著白霜,恍悟:“就像這薄荷,受霜後莖枯而葉焦,恰似肺臟被寒燥所傷,既怕冷又乾燥。”岐黃點頭:“寒燥之邪,如油裹冰,外束肌表,內燥肺津,故見惡寒無汗、乾咳少痰、咽癢鼻乾並見。”
忽聞街角傳來犬吠聲,見一老漢裹著夾襖劇烈咳嗽,痰少難咯,伴鼻塞流清涕,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此為寒燥束肺,肺失宣降之象。
二、醫理玄機:寒與燥的「陰陽博弈」
辰時初刻,醫館後堂飄著生薑的辛辣味,岐黃正在調配杏蘇散。他取杏仁、蘇葉、茯苓、前胡、桔梗、陳皮、半夏、甘草、生薑、大棗,逐一講解:“杏仁降氣止咳,蘇葉散寒解表,二藥為君;陳皮、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為臣;生薑、大棗調和營衛,防辛散傷正。”
阿遠見方中加了南沙參、麥冬,疑惑道:“治寒為何用潤藥?”岐黃撚動蘇葉:“白露寒燥,非純寒無燥,乃寒中夾燥,故需‘溫而兼潤’。南沙參、麥冬潤肺生津,製蘇葉、半夏之燥,此乃‘寒燥同治’之妙。”
他取出《醫學心悟》竹簡,指讀“咳嗽總論”篇:“程鐘齡雲‘寒咳嗽者,因風寒犯肺也’,然白露之寒咳,每多兼燥,需與單純風寒咳嗽鑒彆——後者痰多清稀,前者痰少咽癢,此乃‘燥邪傷津’之特征。”
第二章寒燥急症·從咳逆到飲停的辨證論治
一、老漢寒咳:晨露中的肺寒燥結
辰時正,老漢扶著拐杖進門,咳嗽聲重,痰少質黏,色白如沫,伴惡寒無汗、鼻塞咽乾,舌淡苔薄白而乾,脈浮緊。岐黃觸診其背部,肺俞穴處有壓痛,辨證為寒燥束肺,津凝不布。
“杏蘇散加減主之:蘇葉9g、杏仁12g、茯苓15g、前胡9g、桔梗6g,”岐黃吩咐阿遠,“加乾薑6g、細辛3g,增強散寒化飲之力;加天花粉12g、玉竹9g,潤燥生津。”他以艾條溫灸肺俞、風門,“溫灸散寒,兼能潤燥,此乃‘以熱治寒,以溫化燥’之理。”
半炷香工夫,老漢背微汗出,咳嗽減輕。岐黃改用生薑陳皮茶調服川貝枇杷膏,“生薑散寒,陳皮化痰,川貝潤肺,此膏可溫可潤,最合白露寒燥之證。”
二、繡娘肺飲:繡繃上的清稀痰跡
巳時三刻,林姑娘的嫂子匆匆入院,稱姑娘昨夜咳嗽加劇,咳出大量清稀痰涎,甚至枕巾儘濕,伴背冷、氣短,舌淡苔白滑,脈弦緊。
岐黃趕到繡莊,見林姑娘倚枕而臥,麵色青白,咳聲低弱,痰涎清稀如水,辨證為肺寒津凝,飲停於肺。“小青龍湯主之:麻黃6g、桂枝9g、乾薑6g、細辛3g、五味子9g,”他加了茯苓15g、白術12g,“茯苓、白術健脾化飲,五味子收斂肺氣,防辛散耗傷。”
阿遠疑惑:“為何用麻黃?不怕傷津?”岐黃解釋:“此為寒飲重症,非麻黃不能開腠理之閉,非細辛不能散肺中之寒。配伍五味子、白芍,可製其辛燥,此乃‘散收並用’之法。”
三日後,林姑娘痰量減少,背冷減輕。岐黃改以苓甘五味薑辛湯善後,“寒飲易伏,需緩圖溫化,此乃‘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
三、孕婦寒燥:胎前咳逆的棘手之治
未時初,李秀才第七次扶妻入院。婦人妊娠十一月,逾期未產,咳嗽頻作,痰少咽癢,伴鼻塞流涕、惡寒輕熱,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滑。
“內子臨盆在即,不慎受涼,”李秀才神色焦慮,“不敢用猛藥,生怕動了胎氣……”
岐黃輕撫婦人腹部,胎兒胎動正常,辨證為風寒夾燥,胎前咳嗽。“《女科要旨》雲‘妊娠咳嗽,首當安胎’,”他開出處方:紫蘇梗9g、杏仁6g、陳皮6g、生薑3片、桑寄生15g,“紫蘇梗理氣安胎,杏仁止咳平喘,陳皮化痰和中,桑寄生固腎安胎。”
婦人服藥後,咳嗽漸止。岐黃囑其每日飲生薑紅棗茶,“溫而不燥,最適合胎前寒燥之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三章寒燥論治·溫散與潤養的動態平衡
一、核心治則:溫肺散寒,潤燥化飲,顧護胎元
申時正,岐黃在醫案中寫下“治白露寒燥三法:散、潤、溫”六字,案頭擺著三組藥對:麻黃配五味子,散收並用;乾薑配細辛,溫化寒飲;沙參配麥冬,潤燥生津。
“寒燥之邪,如冰裹火炭,”他以竹筷指點藥對,“散表寒需辛溫,如麻黃、桂枝;潤燥需甘潤,如沙參、麥冬;化飲需溫化,如乾薑、細辛。三者缺一不可,尤需注意‘溫而不燥,潤而不膩’。”
阿遠見方中常配大棗、甘草,疑惑道:“此乃‘培土生金’之意?”岐黃笑道:“正是!脾為肺之母,白露寒燥易傷脾陽,故需健脾益氣,如四君子湯之意,此乃‘治肺先治脾’之妙。”
二、經典方劑的時令化裁
酉時三刻,岐黃在《傷寒論》中夾入新抄的醫方,重點圈注杏蘇散、小青龍湯、溫肺止流丹三方。
1.杏蘇散寒燥束肺,輕證)
基礎方:蘇葉9g、杏仁12g、茯苓15g、前胡9g、桔梗6g
白露化裁:加紫菀9g、款冬花9g,增強止咳之力;咽乾加麥冬12g、石斛9g,潤燥利咽
2.小青龍湯寒飲伏肺,重證)
基礎方:麻黃6g、桂枝9g、乾薑6g、細辛3g、五味子9g
白露化裁:減麻黃為3g,防過汗傷津;加白術12g、茯苓15g,健脾化飲
3.溫肺止流丹肺寒津凝,鼻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