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化裁:若小便短赤澀痛,加木通6g、竹葉9g,清心利水;暑熱較甚,加薄荷6g後下)、淡竹葉12g,清熱解暑;濕濁較重,加藿香12g、茯苓15g,化濕利水。
“使用方劑時,需根據患者具體症狀靈活化裁,不可拘泥於成方。”岐黃強調,“如清暑益氣湯,若患者無熱象,黃連用量宜小,甚至可不用;若氣陰兩虛明顯,可適當增加西洋參、麥冬的用量。”
三、針灸奇術:清暑化濕的時空療法
醜時初,月光如水灑在醫館內,岐黃在針灸銅人上仔細標注“暑濕三穴”:大椎、曲池、足三裡。阿遠提著艾灸燈,見師父在“午時”“未時”兩個時辰處畫了醒目的標記。
“午時心經當令,未時小腸經當令。大椎為諸陽之會,刺之可清熱解表、宣泄暑毒;曲池為大腸經合穴,能疏風清熱、調和氣血;足三裡為胃經合穴,可健脾和胃、化濕益氣。”岐黃一邊講解,一邊用銀針模擬進針手法,“對於中暑高熱者,大椎、曲池用瀉法,以清熱瀉火;對於暑濕困脾者,足三裡用補法,配合艾灸,可溫陽化濕。”
此外,岐黃還介紹了“刮痧療法”:“在患者頸部、背部督脈和膀胱經循行部位,用刮痧板蘸取潤滑油,自上而下刮拭,至皮膚出現紫紅色痧痕為止。此療法可疏通經絡、宣泄暑濕,對於中暑、暑濕感冒等有良效。”
第四章芒種養生·防暑護陰的生活智慧
一、飲食妙法:三豆飲與解暑羹
寅時三刻,阿遠在廚房忙碌著,煮製“芒種三豆飲”:黑豆、赤小豆、綠豆各30g,加烏梅3枚、冰糖適量,文火慢煮至豆爛。岐黃端來一碟涼拌馬齒莧,又盛了一碗荷葉冬瓜湯,說道:“三豆飲清熱解毒、健脾利濕;馬齒莧能清熱利濕、解毒消腫;荷葉冬瓜湯清熱解暑、利水通淋,此三者搭配,是芒種時節絕佳的飲食選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還展示了自製的“解暑羹”:取鮮藕100g、蓮子30g、百合30g、冰糖適量,將藕切成小塊,與蓮子、百合一起煮至軟爛,加入冰糖調味。“此羹能滋陰潤燥、清熱安神,尤其適合氣陰兩虛之人食用。”
談到飲食禁忌,岐黃嚴肅地說:“芒種時節,燒烤、烈酒、冰鎮飲料堪稱‘三大禁忌’。燒烤燥熱,易助暑生火;烈酒辛溫,能耗氣傷陰;冰鎮飲料寒涼,會損傷脾胃陽氣。切不可貪圖一時口快,而損害身體健康。”
二、起居調攝:防暑濕與護陽氣
卯時初,晨光微露,岐黃帶著阿遠在醫館門窗安裝細密的紗窗,在衣櫃中放入樟腦丸,在床頭懸掛薄荷香囊。“芒種時節,氣溫高,濕度大,蚊蟲滋生,要注意防蚊蟲叮咬,避免感染疾病。”岐黃說道,“同時,要保持室內通風良好,但不可直接對著風扇或空調吹,以免風寒之邪趁虛而入。”
對於睡眠,岐黃建議:“應順應季節變化,晚睡早起,但不宜熬夜。午時小憩片刻,可養心安神,補充體力。睡眠時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避免著涼。”
阿遠見牆角放置著一些乾艾草,便詢問用途。岐黃解釋道:“艾草具有溫經散寒、祛濕止癢的功效。將艾草點燃後,在室內熏烤,可驅趕蚊蟲、淨化空氣,還能預防感冒等疾病,此乃‘外治防內患’之法。”
三、運動養生:舒緩導引與動靜結合
辰時初,陽光漸漸變得強烈,岐黃帶領阿遠在庭院中練習“芒種解暑導引術”。雙腳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深呼吸三次後,緩緩抬起雙臂,如托重物,至頭頂上方時翻轉手掌,向上伸展,同時踮起腳尖,吸氣;然後慢慢放下雙臂,呼氣,腳跟落地。重複此動作九次。
“此導引術可拉伸肢體、舒展筋骨,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清熱解暑的目的。”岐黃示範道,“配合‘嗬’字訣,呼氣時發‘嗬’音,可清心瀉火,與心經相應。”
他還強調:“芒種時節運動不宜過於劇烈,以防汗出過多,損傷氣陰。可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的運動。運動後要及時補充水分,但不宜立即飲用冷飲。”
第五章病案奇聞·暑濕交雜的跨界診療
一、書生疰夏:書卷間的氣陰兩虛
巳時正,縣學的王秀才無精打采地來到醫館,麵色蒼白,眼神倦怠。“先生,自入芒種,我便整日昏昏沉沉,不想讀書,食欲減退,身體乏力,還時常低熱,這是為何?”王秀才苦惱地問道。
岐黃觀察他舌淡紅,苔少,脈細數,辨證為暑濕傷陰,氣陰兩虛。治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方用清暑益氣湯加減:西洋參12g、石斛15g、麥冬12g、玉竹12g、竹葉9g、白薇9g、生甘草6g。
“你平日苦讀,耗傷氣陰,芒種暑濕之邪乘虛而入,故而發病。”岐黃叮囑道,“服藥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可多食用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百合等。”同時,他還為秀才進行了耳穴貼壓,選取心、脾、神門、內分泌等穴位,以調節臟腑功能,改善症狀。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調養,秀才精神狀態明顯好轉,食欲恢複,低熱也消退了。他感激地說:“多謝先生妙手回春,讓我能繼續安心讀書。”
二、老婦癰疽:暑濕中的氣血瘀滯
午時三刻,鄰村的趙婆婆在家人攙扶下,痛苦地來到醫館。她的背部有一處癰疽,麵積較大,紅腫疼痛,瘡麵有大量膿液滲出,周圍皮膚發熱,伴有高熱、口渴、大便乾結等症狀。
岐黃仔細檢查後,判斷為暑濕毒邪壅滯,氣血瘀阻。治當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托裡透膿。他開出仙方活命飲合透膿散加減:金銀花30g、連翹15g、蒲公英20g、當歸尾12g、赤芍12g、乳香6g、沒藥6g、穿山甲6g代)、皂角刺9g、生黃芪30g。
“此癰疽已化膿,需用穿山甲、皂角刺透膿潰堅;生黃芪益氣托毒,使膿毒外出。”岐黃向阿遠解釋道。同時,他對癰疽進行了清創處理,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衝洗瘡麵,然後敷上九一丹,以提膿祛腐。
經過數日治療,趙婆婆的癰疽逐漸好轉,膿液減少,紅腫消退。岐黃又改用生肌散外敷,促進瘡麵愈合。他叮囑家屬:“要保持瘡麵清潔,避免感染;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第六章章回讚詩·芒種醫道的陰陽哲思
回目詩
芒種暑毒似火燃,濕濁纏綿困人間。
清暑益氣除煩熱,解毒消癰保平安。
銀針瀉熱通經絡,藥膳生津潤肺肝。
且看醫道傳千古,驅散陰霾夏日歡。
結語
當最後一劑清暑益氣湯喂入患者口中,岐黃立於藥圃,見金銀花在烈日下依然盛放,葉片上的晨露雖被暑氣蒸發,卻滋養出更濃鬱的藥香。他忽然領悟:芒種暑濕之治,恰似駕馭烈馬——需以清暑之韁繩製其燥熱,以益氣之馬鞍護其根本,以化濕之馬鞭驅其陰霾。醫者之道,如芒種的麥田,既要在驕陽下守護生機,又要於濕熱中尋找平衡,此乃“清補兼施,標本同治”的至簡真理。
“阿遠,”岐黃擦拭著額頭的汗珠,望向天邊翻滾的雲層,“明日夏至,記得采收午時的荷葉。芒種雖熱,卻藏著‘陽極陰生’的轉機。醫道如四季輪轉,需在盛極時預見衰微,於困厄處堅守希望。”
注:文中涉及方劑、針灸操作及食療方法,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芒種養生需根據個體體質調整,氣陰兩虛者宜清補,濕熱重者需分消走泄,切勿盲目效仿。)
下卷預告
《岐黃天寶·夏至卷:陰陽相爭虛火浮》——夏至時節,陽極陰生,陰陽相爭,虛火浮越,致失眠、眩暈、汗證。且看岐黃如何以滋陰潛陽、調和陰陽之法,斂浮火於夏至,調氣血於陰陽交接之際,破解“冬病夏治”的千古醫道!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