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天寶·夏至卷:》
節氣楔子
“夏至五月中,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此時陽極陰生,陰陽交爭,陽氣欲降而陰不承,虛火浮越於上,致失眠多夢、頭暈目眩、盜汗不止。治當滋陰以涵陽,潛鎮以降火,調和陰陽平衡,忌妄用溫燥助火。”
——《周易·乾卦》《景嶽全書·虛損》《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
第一章陰陽相爭·虛火浮越的病機探微
一、鹿角初解:陰陽交替的自然隱喻
夏至前三日,寅時三刻,天色未明,岐黃醫館後院的竹林中,雄鹿褪去的角殼靜靜躺在地上,表麵泛著微光,似是陽氣將儘的征兆。岐黃手持燈籠,指著鹿角說道:“《逸周書》載‘夏至鹿角解’,鹿為陽獸,角為陽之極,夏至一陰生,陽氣漸弱,陰氣相逼,故鹿角脫落,此乃陽極陰生、陰陽相爭之象。”
阿遠輕撫著斑駁的竹影,見竹葉尖端微微卷曲,邊緣泛黃,宛如虛火上炎的模樣,若有所思道:“師父,這竹葉枯焦,恰似人體虛火浮越,灼傷津液。”岐黃點頭:“正是!夏至陽氣盛極而衰,陰寒之氣初生,陰陽失和,虛火妄動,就像竹遇酷暑而焦,人逢夏至而病。”
話音未落,遠處傳來急促的腳步聲。隻見一位婦人攙扶著麵色潮紅、精神煩躁的老者匆匆趕來,老者不停擦拭著額頭的汗水,口中喃喃自語——此乃虛火上浮,陰陽失調之象。
二、醫理玄機:陰陽博弈的“水火失衡”
辰時初刻,醫館內彌漫著龜板與熟地的藥香,岐黃正在調配三甲複脈湯。他依次取出龜板、鱉甲、牡蠣、生地、白芍,緩緩說道:“龜板、鱉甲滋陰潛陽,牡蠣重鎮安神,生地、白芍養血斂陰,諸藥合用,共奏滋陰熄風、潛鎮虛火之效。”
阿遠見方中還有黃連與肉桂,疑惑問道:“黃連苦寒瀉火,肉桂辛熱助陽,二者藥性相反,為何同用?”岐黃微微一笑,解釋道:“此乃交泰丸之意,黃連與肉桂按比例配伍,能交通心腎、調和陰陽。夏至陰陽相爭,心火易亢,腎水常虧,以黃連降心火,肉桂引火歸元,使水火既濟,此乃‘陰平陽秘’之妙。”
說罷,岐黃翻開《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指著“陰陽應象大論”篇:“黃帝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夏至治病,需察陰陽盛衰,去年曾治一書生,夏至後失眠盜汗、五心煩熱,用三甲複脈湯合交泰丸,五劑後夜能安寐,此乃滋陰潛陽、調和陰陽之功。”
第二章虛火急症·從失眠到眩暈的生死時速
一、老者盜汗:子夜時分的陰陽離決
辰時正,老者斜靠在竹榻上,衣衫儘濕,雖已入夏,卻仍感陣陣寒意。岐黃觀察其舌紅少苔,脈細數,辨證為陰虛火旺,迫津外泄。當務之急是滋陰降火、斂汗固表。他立即開出當歸六黃湯加減:當歸12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黃連6g、黃芩9g、黃柏9g、黃芪30g,同時叮囑煎藥時加入浮小麥30g、麻黃根15g,以增強止汗之效。
“快!取五倍子適量,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患者肚臍!”岐黃神色凝重。阿遠迅速照做,隻見岐黃解釋道:“神闕穴通百脈,五倍子敷臍可收斂止汗,此乃‘內病外治’之法。”
經過一番救治,老者盜汗漸止,麵色也緩和許多。岐黃又改用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繼續調理,以滋補腎陰,鞏固療效。並叮囑家屬:“讓他多食用銀耳、百合等滋陰之品,避免食用辛辣動火之物。”
二、繡娘眩暈:繡繃前的虛陽上擾
巳時三刻,林姑娘麵色蒼白,雙手扶額,由家人攙扶著走進醫館。她訴頭暈目眩,如坐舟車,起則加劇,伴耳鳴如蟬、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弦細數。其繡繃上未完成的鴛鴦圖案歪歪扭扭,絲線纏繞打結,仿佛她此刻混亂的思緒。
岐黃仔細診斷後,辨證為肝腎陰虛,虛陽上擾。治當滋陰潛陽、平肝熄風。他開出天麻鉤藤飲合鎮肝熄風湯加減:天麻12g、鉤藤15g後下)、石決明30g先煎)、生龍骨30g先煎)、生牡蠣30g先煎)、白芍18g、玄參15g、龜板15g先煎)。
“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石決明、龍骨、牡蠣重鎮潛陽,白芍、玄參、龜板滋陰養血。”岐黃向阿遠講解道。同時,他用溫針灸百會、風池、太衝穴,“百會升清陽,風池熄風止眩,太衝平肝潛陽,溫針灸可調和氣血,平抑虛陽。”
經過數日治療,林姑娘眩暈明顯減輕,能穩穩站立。岐黃又叮囑她:“夏至時節,宜靜養心神,避免勞神過度;可常按揉湧泉穴,引火下行。”
三、孕婦失眠:胎前陰陽的艱難調和
未時初,李秀才攙扶著妻子,滿臉憂慮地踏入醫館。婦人妊娠八月,近幾日徹夜難眠,心煩易怒,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內子本就陰虛,加之妊娠後期,陰血下聚養胎,虛火更旺,夜夜輾轉反側,這可如何是好?”李秀才焦急萬分。岐黃安慰道:“莫慌,待我仔細調理。”他辨證為陰虛火旺,心神不寧,且有胎動不安之象。
考慮到孕婦特殊體質,岐黃謹慎用藥,以天王補心丹合壽胎丸加減:生地12g、玄參9g、丹參12g、酸棗仁30g、柏子仁15g、桑寄生15g、續斷15g、阿膠9g烊化),去朱砂以防傷胎。“天王補心丹滋陰養血、安神定誌,壽胎丸固腎安胎,如此兼顧母子,調和陰陽。”
婦人服藥後,睡眠逐漸改善,胎動也趨於平穩。岐黃又讓她每日飲用百合蓮子粥,並在枕邊放置薰衣草香囊,以寧心安神。
第三章陰陽論治·滋陰潛陽的平衡之道
一、核心治則:滋腎陰、潛虛陽、調陰陽
申時正,岐黃在醫案上鄭重寫下“治夏至三法:滋、潛、調”六字,案頭整齊擺放著三組藥對:龜板與鱉甲,滋陰潛陽;黃連與肉桂,交通心腎;生地與白芍,養血斂陰。
“夏至治病,關鍵在調和陰陽。滋陰不可過膩,以免阻礙氣機;潛陽不可過峻,以免損傷陽氣;調和需因勢利導,順應陰陽消長。”岐黃語重心長地對阿遠說道,“龜板配鱉甲,滋腎陰而潛虛陽;黃連配肉桂,瀉心火而溫腎水;生地配白芍,補陰血而斂浮陽,此乃‘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妙。”
阿遠見方中常配陳皮、枳殼,便問道:“此二藥理氣,莫非是為了防止滋陰藥滋膩礙胃?”岐黃欣慰地點點頭:“正是!滋陰之品多膩滯,陳皮、枳殼理氣和胃,可使補而不滯,氣行則血行,陰陽調和更順。”
二、經典方劑的時令化裁
酉時三刻,岐黃在古籍中夾入新整理的醫方,重點對三甲複脈湯、天麻鉤藤飲、天王補心丹三方進行標注和修改。
1.三甲複脈湯陰虛風動,虛火上浮)
基礎方:龜板、鱉甲、牡蠣、生地、白芍、麥冬、阿膠、炙甘草
夏至化裁:若虛熱明顯,加知母12g、黃柏9g,增強清熱降火之力;失眠嚴重,加酸棗仁30g、夜交藤30g,養心安神;汗出過多,加五味子9g、山茱萸15g,斂汗固澀。
2.天麻鉤藤飲肝陽上亢,眩暈頭痛)
基礎方: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夏至化裁:陰虛明顯,加熟地15g、龜板15g,滋陰潛陽;耳鳴如潮,加磁石30g先煎)、五味子9g,益腎聰耳;口苦咽乾,加龍膽草6g、丹皮9g,清肝瀉火。
3.天王補心丹陰虛血少,神誌不安)
基礎方:生地、玄參、丹參、當歸、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黨參、五味子、茯苓、遠誌、桔梗、朱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