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化裁:孕婦去朱砂,加桑寄生15g、續斷15g,安胎寧神;心悸怔忡,加珍珠母30g先煎)、龍齒30g先煎),重鎮安神;口舌生瘡,加黃連3g、竹葉9g,清心瀉火。
“用方如用兵,需因時、因人、因病製宜。”岐黃強調,“如三甲複脈湯,若患者陽虛體質,可酌加少量附子、肉桂,引火歸元,此乃‘陰中求陽’之變法。”
三、針灸奇術:調和陰陽的時空療法
戌時初,月光漸明,岐黃在針灸銅人上仔細標注“陰陽三穴”:湧泉、太溪、百會。阿遠提著艾灸燈,見師父在“子時”“午時”兩個時辰處畫了醒目的標記。
“子午之時,陰陽交替。湧泉為腎經井穴,灸之可引火歸元;太溪為腎經原穴,補之能滋補腎陰;百會為諸陽之會,針之可調暢陽氣。”岐黃一邊講解,一邊用銀針模擬進針手法,“對於虛火上浮者,湧泉、太溪用補法,配合艾灸;百會用平補平瀉法,以調和陰陽。”
此外,岐黃還介紹了“耳穴壓豆療法”:“選取心、腎、神門、內分泌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可調節臟腑功能,改善失眠、眩暈等症狀。此療法簡便易行,尤其適合日常調理。”
第四章夏至養生·滋陰潛陽的生活智慧
一、飲食妙法:三仙飲與養陰羹
亥時正,阿遠在廚房忙碌著,煮製“夏至三仙飲”:蓮子心3g、百合15g、麥冬15g,加冰糖適量,文火慢煮至百合軟爛。岐黃端來一碟涼拌苦瓜,又盛了一碗銀耳雪梨羹,說道:“三仙飲清心安神、滋陰潤燥;苦瓜清熱降火;銀耳雪梨羹潤肺養陰,此三者搭配,是夏至時節絕佳的飲食選擇。”
他還展示了自製的“養陰羹”:取山藥100g、芡實30g、茯苓30g、黑芝麻20g,打成粉後煮成羹,加入蜂蜜調味。“此羹能健脾補腎、滋陰養血,尤其適合體質虛弱之人食用。”
談到飲食禁忌,岐黃嚴肅地說:“夏至時節,羊肉、桂圓、辣椒堪稱‘三大禁忌’。羊肉溫熱助陽,桂圓甘溫滋膩,辣椒辛熱動火,皆易助虛火上炎。切不可貪圖一時口腹之欲,而加重病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起居調攝:護陰陽與養心神
子時三刻,夜色深沉,岐黃帶著阿遠在醫館門窗懸掛薄紗簾,在床頭放置磁石枕,在室內點燃檀香。“夏至晝長夜短,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要注意避免貪涼露宿,以防寒邪入侵;室內保持通風,但不可過堂風直吹,以免傷陽。”岐黃說道,“磁石枕可重鎮安神,檀香能寧心靜氣,有助於改善睡眠。”
對於作息,岐黃建議:“應順應夏至陰陽變化,晚睡早起,但需保證子午覺。午時小憩片刻,可養心護陽;子時入睡,能滋養陰氣。睡眠時宜右側臥,使氣血流通順暢。”
阿遠見牆角放置著一些薄荷、金銀花,便詢問用途。岐黃解釋道:“薄荷、金銀花可泡茶飲用,既能清熱解暑,又能疏散風熱。將其晾乾後裝入香囊佩戴,還可提神醒腦、預防感冒。”
三、運動養生:舒緩導引與動靜結合
醜時初,萬籟俱寂,岐黃帶領阿遠在庭院中練習“夏至調和導引術”。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在胸前合十,緩緩吸氣,將雙手向上伸展,至頭頂上方時翻轉手掌,向外打開,如擁抱天空;然後慢慢呼氣,雙手下落,恢複原位。重複此動作十二次。
“此導引術可舒展身心、調和氣血,配合‘吹’字訣,呼氣時發‘吹’音,可滋養腎陰,與腎經相應。”岐黃示範道,“夏至運動宜舒緩,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大汗傷陰。可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瑜伽等運動,以動養陽,以靜養陰。”
他還強調:“運動後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浴,也不可大量飲用冷飲,應稍作休息,待汗出停止後,用溫水擦拭身體,飲用溫水或淡鹽水補充水分。”
第五章病案奇聞·陰陽失調的跨界診療
一、書生鼻衄:書卷間的虛火上炎
寅時正,縣學的陳秀才用手帕捂著鼻子,匆匆趕來醫館,手帕上滿是鮮血。“先生,我近日讀書至深夜,晨起突然鼻出血,血流不止,還伴有口乾咽燥、心煩失眠,這可如何是好?”秀才神色慌張。
岐黃觀察他舌紅絳,苔少,脈細數,辨證為陰虛火旺,迫血妄行。治以滋陰降火、涼血止血,方用茜根散加減:茜草根15g、生地黃18g、玄參15g、麥冬15g、阿膠9g烊化)、側柏葉12g、黃芩9g。
“你熬夜傷陰,陰虛則火旺,血隨火升,故而鼻出血。”岐黃叮囑道,“服藥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可多食用梨、荸薺等清熱涼血之品。”同時,他還讓秀才用濕毛巾冷敷額頭和後頸,以收縮血管,輔助止血。
經過治療,秀才鼻出血停止,諸症漸消。岐黃又以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調理善後,以滋補腎陰,防止複發。
二、老婦顫證:夏至裡的陰虛風動
卯時三刻,鄰村的孫婆婆在家人攙扶下,顫顫巍巍地走進醫館。她雙手不自主顫抖,頭部搖晃,行走不穩,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岐黃仔細診斷後,判斷為肝腎陰虛,虛風內動。治當滋陰養血、平肝熄風。他開出大定風珠加減:白芍18g、阿膠9g烊化)、龜板15g先煎)、鱉甲15g先煎)、牡蠣30g先煎)、生地15g、麥冬15g、麻仁9g、五味子9g、炙甘草12g。
“大定風珠滋陰熄風,白芍、阿膠養血柔肝,龜板、鱉甲、牡蠣潛陽鎮逆,生地、麥冬滋陰潤燥。”岐黃向阿遠解釋道。同時,他為孫婆婆進行了推拿治療,重點按摩風池、風府、太衝、陽陵泉等穴位,以平肝熄風、通經活絡。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調養,孫婆婆顫抖症狀明顯減輕,生活基本能夠自理。岐黃叮囑家屬:“要讓她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可常食用黑芝麻、核桃等滋補肝腎之品。”
第六章章回讚詩·夏至醫道的陰陽哲思
回目詩
夏至陰陽爭未央,虛火浮越擾安康。
三甲複脈潛陽逆,交泰調和引火藏。
銀針巧刺通經絡,藥膳精調補陰陽。
且看岐黃傳妙術,平衡氣血壽而康。
結語
當最後一炷艾灸的青煙緩緩消散在夏至的夜空中,岐黃站在藥圃中,望著月光下隨風搖曳的艾草,見其葉片在陰陽交替的微光中泛著潤澤,仿佛蘊含著調和陰陽的無窮力量。他忽而頓悟:夏至的陰陽之治,恰似雕琢玉器——需以陰柔之水浸潤,以陽剛之火淬煉,方能成就溫潤之美。醫者之道,亦如夏至的晝夜,在長短交替中尋求平衡,於寒熱錯雜間守護生機,此乃“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至深哲思。
“阿遠,”岐黃輕撫著藥圃中新生的半夏苗,目光深邃而堅定,“明日小暑,記得采收晨露中的半夏。此時的藥材得陰陽之氣交彙,化痰散結之力最是上乘。暑熱愈盛,傷津耗氣之症便會頻發,我們須早作準備。”說著,他望向天邊翻滾的熱浪,似是已預見即將到來的醫館忙碌景象。
暮色漸濃,師徒二人身影被夕陽拉得悠長。藥香與暑氣交織中,一場與熾烈暑熱的較量,正靜待小暑時節的到來......
下卷預告
《岐黃天寶·小暑卷:暑熱熾盛傷津氣》——小暑時節,暑熱酷烈,如爐中烈火,津氣隨汗而泄,致高熱煩渴、神昏抽搐、氣脫亡陰。且看岐黃如何以清熱生津、益氣固脫之法,降酷暑於小暑,救危急於炎夏,揭開“暑病多端,救陰為要”的急症救治奧秘!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