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間,一位麵色蒼白的書生踉蹌而來,手帕捂著口鼻,指縫間滲出鮮血。茅郎讓其仰臥,取白茅根汁滴入鼻孔,同時以拇指按壓其足底的湧泉穴。片刻後,書生發出長長的呻吟,從口中咳出一塊黑紫色血痂,血痂上附著細小的白色絲狀物,正是濕熱之邪凝結而成的“血絡”。
“看這血痂,外黑內紅,正是‘新舊血瘀’之象。”蛭娘用銀簪挑起血痂,簪尖的血絲竟自動纏繞成“瘀”字,“先以白茅根清其新熱,再以三七化其舊瘀,此乃‘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法。”
茅郎取出天平,左盤放白茅根寒)、右盤放三七溫),中間放置茜草平),隻見茜草如秤砣般使天平保持平衡。“此三藥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白茅根為君,清熱止血;三七為臣,消瘀定痛;茜草為使,通經活絡。此乃‘君臣佐使’之妙,亦合七情中‘相須為用,相使為助’之理。”
第六折·戴柳圈時布新方
巳時三刻,百姓們頭戴柳圈聚集在土地廟前,柳圈上的嫩葉滴下的汁液落在藥散包裝紙上,竟自動暈染出太極圖案。茅郎挨家挨戶分發“清明止血散”,每到一戶,便用柳枝在門框上畫“止”字,字跡遇風即化,變成細小的白茅根絨毛,飄入室內各個角落。
“王大娘,您的便血乃‘腸風下血’,此丸需用槐花煎湯送服,借槐花之涼直達大腸。”茅郎叮囑一位拄拐的老婦,“服後若覺腹中微鳴,不必驚慌,此乃藥物搜剔腸中瘀滯之象。”轉身又對芩兒道:“《外科正宗》言‘腸風者,血清而色鮮,多在糞前’,與‘臟毒’之血濁而色暗不同,需仔細辨彆。”
行至河邊,見一位少婦跪在亡夫墳前,淚痕未乾,嘴角卻滲著血絲。茅郎取出玉笛,吹奏《羽音》水音),樂聲如深淵之水,少婦聽著聽著,竟放聲大哭,淚水混著血絲滴落,在墳前積成小小的水窪。“哭為肺誌,淚為肝液,今讓其儘情宣泄,可使‘金生水,水生木’,肝木得潤,火自平息。”芩兒解釋道,同時喂少婦服下蜜製三七丸,“蜜能潤肺,三七能止血,此乃‘虛則補其母’之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郎中在一旁記錄病案,聞言感慨:“昔年扁鵲過虢國,以‘聞診’知太子屍厥,今觀茅郎以樂聲治血證,真乃‘望聞問切’之外的第五診法。”
第七折·掃墓歸時話玄機
申時初刻,夕陽將茅郎的扁舟染成金色,舟上的白茅根在餘暉中泛著珍珠光澤。芩兒望著天際的木星與土星,此時兩星的連線竟與地平線形成四十五度角,恰似中醫切脈時的“斜飛脈”。
“歲星木)居東南,鎮星土)居中央,木克土而土不畏,反以濕氣養木。”茅郎輕撫通靈根,根須上的赤色與黃色紋路此刻已和諧共處,“正如肝脾,肝木疏土則土不壅,脾土養木則木不亢。今治血證而從肝脾入手,正是‘治病求本’。”
貝母姑娘指著西方天際的金星,其光芒正逐漸增強:“金星現,主秋氣收斂。此乃提示我們,止血之後需防血燥,當以甘潤之品善其後,如麥門冬、生地黃之類。”
話音未落,丹頂鶴銜著青帝玉簡飛來,玉簡上刻著:“清明血證,當知‘血宜溫而不宜熱,宜涼而不宜寒’。”芩兒微笑道:“青帝此諭,道破寒熱平衡之要。正如白茅根與三七同用,寒溫相濟,方得血之本性——溫而不燥,涼而不凝。”
茅郎駕舟離岸,玉笛吹出《角音》木音),兩岸柳樹枝條竟紛紛向舟身傾斜,如送彆友人。芩兒望著隨波而去的白茅根須,其根須在水中舒展如手,輕輕拂過遊魚的鱗片,忽然領悟:“血之性,本如流水,需疏其河道,導其歸海,而非一味堵塞。今用三藥,正是‘治血如治水’之道。”
結語·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者,天清地明,血淨氣寧。芩兒與茅郎以“寒熱並用、通澀兼施”之法,撥亂反正,使離經之血各歸其位,恰如春日拂塵,還世界以清朗。看官須知,血證之治,難在通塞之間,妙在陰陽平衡,此回不過初涉血湖波瀾,更精彩處,且看下回分解——
讚詩
《清明·詠白茅根》
寒食煙輕柳線長,茅郎飛楫渡橫塘。
玉瓶收取三春露,金杵舂開九竅光。
甘淡能清營血熱,寒溫不礙土脾康。
最憐一片婆心處,半作清涼半作香。
預告·第五回穀雨·雨生百穀除濕毒茶煮三清醒脾神
且說芩兒等彆過汾河百姓,行至江南茶鄉,隻見茶園中茶樹葉片萎黃,新芽卷曲如螺,采茶女們麵色萎黃,脘腹脹滿,舌苔厚膩如豆腐渣。細查之下,方知今歲穀雨節氣,太陰濕土主氣,少陽相火客氣,濕熱交蒸於中焦,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正躊躇間,忽聞茶山深處傳來“炒青”的香氣,一位身著葛布的老者背著竹簍走來,簍中裝著新鮮的茯苓、陳皮,腰間懸掛的茶葫蘆上刻著“醒脾化濕”四字……
第四回完)
注:本回大幅環境描寫、藥物炮製細節、五行生克的具象化呈現,以及七情配伍的動態演示。通過增加火神考驗的對話深度、止血療法的具體案例、音樂療法的理論闡釋,使中醫“治血需治心脾肝”“寒熱平衡”的理念更加立體。同時,融入甲骨文、卦象、星象等元素,強化了“天人合一”的敘事核心。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