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翁取出鹿角霜,撒在麥田裡,霜粉遇土即化,竟催生出成片的麥穗,每顆麥粒都呈現出“水火既濟”的紋路。“鹿角霜得鹿之陽氣,入腎經,能溫腎助陽,收斂止血。”他解釋道,“此乃‘以形補形’,亦合‘冬至取麋角,夏至取鹿角’的時間醫學之理。”
第六折·祭神祀祖話醫理
申時三刻,村落響起“夏至祭”的鐘鼓聲。百姓們在古柏下擺設祭壇,壇上供奉著附子、肉桂製成的“太陽糕”,糕體上用熟地汁書寫著“陽生陰長”四字。陽翁趁機向眾人傳授“夏至養生訣”:“夏至者,‘陽極陰生’,宜‘養陽勿傷陽,護陰勿礙陰’——晨起服淡鹽湯,午間用附子餅貼湧泉,黃昏飲肉桂茶,可保陰陽平衡。”
他指著祭壇上的“水火盆”:“盆中炭火需以井水澆熄,正如人體真陽需以真陰涵養。然澆熄非滅儘,正如養陽需留三分,以防陰盛陽衰。”
銀花翁望著田間補種的韭菜苗,苗葉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韭菜與附子同屬辛溫,可作夏日食療。此乃‘以食養陽’,亦合‘春夏養陽’之理,順天時以補人體之虛。”
第七折·陰陽爭處話玄機
酉時初刻,夕陽將古柏的影子拉得修長,樹影與麥田裡的附子苗影交織,形成天然的“太極圖”。陽翁望著西方天際的水星與火星,此時兩星呈“水火相衝”之象,卻有土星居中調和,形成“土載水火,火生土,土生水”的循環。
“夏至者,‘一陰生’,非陰盛也,乃陰始生而陽尚未衰。”陽翁輕撫通靈根,根須上的黑色與赤色紋路此刻如晝夜交替,“真陽需潛,如日入西山;真陰需長,如新月東升。今用附子、肉桂潛陽,熟地、山萸長陰,正是‘升降浮沉’之道。”
芩兒點頭附和:“《黃帝內經》雲‘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今治真寒假熱,非著眼於寒熱表象,乃求之於陰陽根本,此乃‘治病必求於本’的至理。”
貝母姑娘指著星空中的“北鬥七星”,鬥柄正指向正南“午位”:“午為陽極之地,然陽極必陰生。此乃提示我們,補陽需防陽亢,需佐以少許陰藥,如附子配熟地,正是‘亢則害,承乃製’的體現。”
正說著,丹頂鶴銜著青帝玉簡飛來,玉簡上刻著:“夏至養陽,需知‘陽非有餘,真陰不足’。”陽翁微笑道:“青帝此諭,道破‘陰常不足,陽常有餘’的真機。正如這夏至日,看似陽盛,實則陰已生,養陽即是護陰,護陰即是養陽。”
結語·綠筠尚含粉
夏至者,陽極陰生,如日中天而月始萌,如爐火旺極而添新炭。芩兒與陽翁以“陰中求陽、引火歸元”之法,治真寒於假熱之中,複真陽於衰竭之際,正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醫道演繹。看官須知,陰陽之道,非對立而乃互生,非消長而乃平衡,此回不過初窺命門之火,更精彩處,且看下回分解——
讚詩
《夏至·詠附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夏至陽極陰始生,陽翁仗劍踏歌行。
烏頭煮就乾坤藥,肉桂燒殘日月精。
七粒星丸涵水火,一爐丹火煉離明。
最宜醉臥鬆陰下,聽取寒潭沸玉聲。
預告·第十回小暑·溫風至時清暑濕蟋蟀居壁補心脾
且說芩兒等彆過中原百姓,行至嶺南水鄉,忽見河麵上漂著死魚,漁民們身重如裹濕布,胸悶嘔惡,更有孩童患“疰夏”,食少便溏,午後低熱。細查之下,方知今歲小暑節氣,太陰濕土主氣,少陽相火客氣,濕熱交蒸,致“暑濕困脾,心陽被遏”。正憂慮間,忽聞荔枝林中傳來搗藥聲,一位身著葛布的女子挎著竹籃而來,鬢邊插著藿香,腰間懸掛的陶罐裡裝著佩蘭、茯苓,衣袂上繡著“清暑化濕”四字……
第九回完)
注:本回緊扣夏至“陽極陰生”的特性,融入五運六氣寒水主氣、真陽不足)、陰陽理論陰中求陽、引火歸元)、藥物配伍附子與熟地相須、肉桂相使),通過水神考驗、八卦田等神話場景,闡釋“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中醫思想。陽翁的形象對應附子的“辛熱回陽”特性,鹿角霜、溫泉等元素強化其“入腎經、補真陽”的藥性。後續章節將圍繞小暑“暑濕困脾”的特點,結合芳香化濕藥物如藿香、佩蘭),展開“清暑化濕、調和心脾”的醫道傳奇。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