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仙蹤:二十四節氣醫道傳奇》
第十一回大暑·
第一折·腐草為螢熱毒熾
大暑前三日,川蜀山地籠罩在青紫色的暮靄中。青城山腳下的山穀裡,腐草堆中騰起幽藍的熒光,宛如無數小燈籠漂浮在草叢間,走近卻發現是螢火蟲的尾部泛著詭異的青黑色——這是“腐草化螢”的異象,卻因今年大暑熱毒過盛,熒光竟帶著刺骨的寒意。
五十八歲的山民王老漢蜷縮在竹榻上,脖頸處生著拳頭大的疔瘡,瘡頭紫黑如炭,周圍皮膚紅腫發亮,滲出的膿液呈暗綠色,散發著腐臭之氣。他的兒媳翠姑捧著藥碗歎氣:“喝了三劑黃連解毒湯,熱卻更甚,夜裡還說胡話,看見滿屋子鬼火……”話音未落,王老漢突然驚厥,手指空中尖叫:“火鴉啄眼!火蛇纏腰!”
更遠處的竹林裡,一位書生扶著竹子劇烈咳嗽,咳出的痰液中竟帶血絲,午後潮熱如蒸籠,夜間盜汗濕透衣被,顴骨泛著不正常的潮紅,形如塗了朱砂。他的指甲脆裂如竹篾,舌麵上布滿裂紋,中心焦黃,正是“骨蒸勞熱”之象,肝腎陰虛已到極處。
芩兒與藿娘、貝母姑娘沿著濕滑的石階走來,腳下的苔蘚泛著暗紫色,每踩一步都能擠出汁液,空氣中彌漫著焦糊與腐草混合的氣味。芩兒鬢邊的黃芩花此刻呈紫黑色,花瓣上凝結著細小的血珠,她伸手輕觸腐草,熒光竟瞬間轉為赤色,在指尖凝成“毒”字虛影。“少陽相火主氣,厥陰風木客氣,風火相煽,如乾柴遇烈火。”她取出通靈根,根須上的赤色紋路如蛇信吞吐,“心主血,肝藏血,今熱毒入營,耗傷肝腎之陰,致‘營血沸湧,虛火內燔’,正如《溫病條辨》所言‘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
貝母姑娘的金鈴發出尖銳的“叮叮”聲,竟與遠處山澗的瀑布聲形成共振。她取出青銅鏡照向王老漢,鏡中映出的脈象細數如蛛絲,尺脈尤甚:“尺脈屬肝腎,細數主陰虛;寸脈洪大中空,此乃‘熱入營血,陰虛火旺’之危證。需‘清營涼血,滋陰透熱’雙管齊下,非尋常苦寒之劑可治。”
第二折·土潤溽暑遇蒿翁
暮色中,一位身著白色葛布長袍的老者負手而來,袍角繡著青蒿的葉片紋樣,每片葉的邊緣都呈鋸齒狀,如朱雀展翅。他頭戴竹冠,冠上插著三根青蒿莖,莖稈上的白色絨毛在熒光中泛著銀光;腰間懸掛的葫蘆雕刻著“清營涼血”四字,葫蘆口露出的鱉甲邊緣呈金黃色,如塗了蜜蠟。
“諸位可是來解熱毒之困?”老者開口,聲音清越如古琴泛音,“我乃‘蒿翁’,世居岷山雪嶺,專司營血之職。今歲大暑,‘火炎土燥’本是常道,卻因風木助虐,致‘熱毒內陷,真陰耗竭’,如爐中無炭,火自焚鼎。”他輕拂衣袖,冠上的青蒿莖紛紛顫動,葉片上的絨毛竟化作無數細小的銀針,刺入腐草堆中,幽藍熒光頓時轉為淡青色,如晨霧初開。
藿娘湊近細看,見青蒿的葉片呈二回羽狀分裂,葉麵有細密的腺點,如繁星密布。“青蒿苦辛寒,入肝膽經,《本草新編》言其‘退暑熱,消骨蒸,除痎瘧’,能清透陰分伏熱,為治虛熱要藥。”她撚起一片葉,對著熒光細看,葉片竟呈現半透明狀,葉脈如網狀分布,“此乃‘雪水浸曬’的七製青蒿,得岷山冰雪之氣,故能直入陰分,透熱外出。”
蒿翁點頭,從葫蘆中取出鱉甲,其甲背呈褐色,具網狀裂紋,邊緣厚實如刀:“鱉甲鹹寒,入肝脾腎經,《本經》言其‘主心腹症瘕堅積,寒熱,去痞疾’,與青蒿相須為用,可滋陰退熱,軟堅散結,二藥合用,如夜探敵營的斥候,引伏熱從陰出陽。”
第三折·大雨時行辨真陰
蒿翁話音未落,竹林中突然騰起青紫色煙霧,聚成“熱毒神”的身形。他身著赤鱗甲胄,手持火焰三叉戟,戟尖挑著一團黑紅色的“營血毒”,毒霧中隱約可見無數扭曲的人臉。“爾等以苦寒伐我火德,是欲讓人間無夏乎?”熱毒神聲如裂帛,戟尖的毒霧竟鑽入王老漢的疔瘡,瘡口頓時湧出黑血,“火者,萬物之母也,無火則金不熔,土不化,爾等安敢犯我!”
芩兒不慌不忙,取來琉璃盞,放入青蒿、鱉甲,再加入知母、生地。她輕吹一口氣,盞中竟升起兩股煙霧:一股青白色青蒿之清透),一股紫黑色鱉甲之滋陰),在盞口交織成太極圖。“熱毒神明察,此乃‘青蒿鱉甲湯’之意,青蒿透熱外出陽),鱉甲滋陰入裡陰),知母、生地增液潤燥水),合而用之,如抽絲剝繭,使熱毒隨陰液而出。”她指著煙霧中的“坎離交媾”之象,“營血屬陰,熱毒屬陽,今以陰引陽,陽隨陰泄,此乃‘導龍入海’之法。”
蒿翁取出天平,左盤放青蒿三錢,右盤放鱉甲五錢、知母二錢,天平指針竟穩穩居中。“此乃‘三透五滋二潤’之製。青蒿透熱三),鱉甲滋陰五),知母潤燥二)。七情中‘相須’‘相使’並存,青蒿如向導,鱉甲如輜重,知母如糧草,共成退敵之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四折·雷乃發聲驗真機
熱毒神凝視琉璃盞,忽然揮手招來一陣赤風,將盞中煙霧吹得四處飛散。奇妙的是,飛散的青白色煙霧竟在空中凝成“營”字,紫黑色煙霧凝成“血”字,兩字相互纏繞,如蛇盤兔。蒿翁輕笑,從葫蘆中倒出“清營露”,露水中漂浮著青蒿的碎葉與鱉甲的碎屑,如星子落湖。露水灑在“營”“血”二字上,字跡竟逐漸分離,“營”字轉為淡青色,“血”字轉為深紅色,各歸其位。
“營血者,如暗夜之軍,需明向導引。”蒿翁以手指蘸露,在盞壁畫出“透”字,字跡竟化作青鸞展翅,“青蒿稟秋金之氣,得露水洗濯,故能透發陰分伏熱,此乃‘因勢利導’之法。”
貝母姑娘輕搖金鈴,發出“羽音”水音),盞中的紫黑色煙霧竟隨著鈴聲沉入盞底,與“坎水”交融。熱毒神見狀,從袖中取出一枚“火毒珠”,投入盞中。盞中頓時騰起黑紅色火焰,卻見青蒿如青竹遇火,非但不焚,反而激發出陣陣清香,將火焰逼成青白色,最終化作一縷青煙,散出“熱退陰複”四字。
“火毒珠得相火之氣,需以金水之性製之。”芩兒解釋道,“通靈根得庚金之味、癸水之性,可引火毒入肺腎,再以青蒿、鱉甲清透滋潛,此乃‘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循環製化。”
第五折·禾乃登科施妙劑
未時初刻,蒿翁帶著眾人來到“清營穀”。這裡的穀地上種著青蒿與鱉甲形狀的奇石,中央有一眼寒潭,潭水來自岷山雪融,水麵漂浮著青蒿葉,葉片上的露珠竟呈淡紫色,如紫荊花淚。他摘下七片青蒿葉、五片鱉甲碎片,放入石鍋中,加入知母、生地,以潭水煎熬。鍋下的火焰竟是藍色的,如冰晶燃燒,煮出的藥液呈琥珀色,表麵浮著一層青霧,如薄紗覆水。
王老漢服下藥液,片刻後全身冒出透明白汗,汗水落地竟化作細小的青蝶,在陽光下振翅消失。他感到一股清涼之氣從後腰腎俞穴)升起,逐漸蔓延至全身,脖頸的疔瘡竟開始結痂,黑血化作青水流出,空氣中彌漫著青蒿的清香。書生服下“青蒿鱉甲粥”,三日後午後潮熱退去,夜間盜汗漸止,舌麵上的裂紋竟開始愈合,如久旱逢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