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折·五行針灸·龍虎升降
子時正,教書先生王伯年被扶入診室,他麵色萎黃如橘皮,說話時需手按腰部,語聲低微:“每日批完作業,便覺肛門下墜,如掛著塊石頭,便後更甚。”仙子診其脈,右關細軟無力,左寸浮大中空,斷為“中氣下陷,清陽不升”。
她取“百會”“脾俞”“胃俞”“氣海”穴,用“接氣通經”針法:先刺百會,得氣後針尖朝後頂心方向斜刺,如提線木偶;再刺脾俞、胃俞,行“補法”,針柄順時針搓轉九圈;最後刺氣海,針尖向下斜刺,使針感放射至會陰部。竹青化作青霧,纏繞在針柄上,霧氣中隱約可見“升”“降”二字交替浮現。
“百會為督脈穴,督脈總督諸陽,”仙子解釋,“脾俞、胃俞補益後天之本,氣海為生氣之海,四穴同用,如四柱擎天。”王伯年施針後,頓覺一股清氣從尾椎沿脊柱上升,直達頭頂,肛門墜脹感銳減。七日後複診,他竟能徒步登上觀稼台,望著田間稻穗感慨:“昔日讀‘脾胃為後天之本’,隻當是句空話,今日方知,中氣足,方能行穩致遠。”
第六折·暑濕兼瘀·窮幽極微
醜時三刻,船工陳大海被抬入,他卷起褲腿,露出紫暗腫脹的足脛,皮膚上布滿蛛網般的血絲,觸之硬如皮革,中央有一潰瘍,滲著淡黃色黏液,氣味腐臭。“五年了,”陳大海咬著牙說,“每到夏秋之交就犯,試過各種草藥,總好不全。”
仙子以“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舌暗紫,苔黃膩,脈沉澀,潰瘍周圍皮膚溫度不高,斷為“暑濕瘀結,阻滯脈絡”。她先以“砭鐮法”清理潰瘍腐肉,再取“血海”“三陰交”“委中”穴,用“刺絡拔罐法”——三棱針點刺後,火罐吸拔出半罐紫黑血液,血中竟有絮狀物,如濕痰與瘀血糾結。
“濕為陰邪,其性黏滯,瘀為死血,阻塞脈絡,”仙子調配“清濕逐瘀膏”,膏中加入穿山甲、土鱉蟲等蟲類藥,“蟲類靈動,能搜剔絡道瘀滯,配合荷葉露清熱利濕,共成‘通因通用’之功。”竹青銜來新鮮薄荷與冰片,加入藥膏中,頓時清涼之氣四溢,陳大海患處的灼痛感竟立刻減輕。
連治半月,陳大海足脛的腫脹消退,潰瘍結痂,新肉淡紅鮮活。一日清晨,他忽然從痂下咳出一塊黑色硬塊,形如小魚,表麵裹著黏液——此乃久瘀化腐之物。自此,困擾他五年的頑疾竟告痊愈。
第七折·順時養生·治未病要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寅時初,東方既白,荷塘邊的空地上燃起七堆艾草,煙氣嫋嫋中,百姓圍坐在蒲團上,聽仙子講“處暑養生之道”。她手持“二十四節氣養生盤”,盤中刻著不同季節的養生要點,指針停在“處暑·祛濕”格:
“處暑養生,首重‘一防二養’:防秋燥早襲,養脾胃陽氣,養肺臟陰液。”仙子展示“三白湯”方:“白術、白茯苓、白扁豆各三錢,荷葉露煎服,可健脾祛濕,兼防秋燥。每日辰時79點),按揉‘足三裡’‘陰陵泉’‘豐隆’三穴,每穴三百次,以酸麻感為度,如《千金方》所言‘若要安,三裡常不乾’。”
又展示“暑濕茶包”:“內裝藿香、佩蘭、荷葉、陳皮、炒薏苡仁,沸水衝泡,代茶頻飲。此茶妙在‘炒薏苡仁’,生用利水,炒用健脾,合荷葉露升清降濁,正合處暑‘清餘暑、養脾胃’之旨。”
竹青化作小童,推著“養生餐車”給眾人分發“荷葉飯團”:糯米飯中拌有茯苓、山藥、蓮子,外裹新鮮荷葉,清香撲鼻。一位抱著孫兒的老婦問:“小囡總吃冷飲,肚子脹,咋辦?”仙子取來“溫中貼”:“以生薑、丁香、肉桂打粉,用荷葉露調糊,貼‘神闕穴’,每日一換,可溫中散寒。”
結語·土德歸厚
卯時正,仙子一行踏上歸程,船工陳大海送來自己編的“荷葉舟”模型,阿楠的藥簍裡裝滿百姓送的薏苡仁、芡實,竹青則扛著一袋新收的稻穀——那是農夫李三硬塞的,說“吃了仙子的藥,今年稻子長得格外壯”。
回望州府,濟生堂的簷角掛著七串荷葉香囊,微風拂過,發出清脆的碰撞聲,宛如脾胃調和的腸鳴音。阿楠摸著腰間的“暑濕香囊”,問:“師父,為何處暑治濕,有時用熱藥,有時用涼藥?”仙子停在荷塘中央的“中和橋”上,橋身一半被陽光照耀,一半浸在陰影中,恰似陰陽調和:“濕無定體,可從寒化,可從熱化,全在辨證精準。就像這荷塘,既生淤泥,又產清蓮,治濕之道,亦需‘清濁並治’。下一站,白露養陰,當知‘燥從濕化’的機變了。”
讚詩
處暑濕蒸困土垣,脾陽不振水雲翻。
荷擎玉露分雙氣,羅煮金漿化萬煩。
七法通調三焦暢,九針開合二便宣。
莫歎秋來多滯塞,一甌清露引天泉。
預告·第十五回·白露養陰·桑蜜膏滋肝潤肺
卻說羅漢果仙子歸山後,見荷塘荷葉漸黃,葉脈間滲出白色汁液,如肺臟陰液虧虛之象。忽聞山下村落傳來“燥咳”之聲,百姓乾咳少痰,鼻咽乾燥,皮膚皸裂,晨起時竟有血絲隨痰液咳出。時值白露,陰氣漸盛,燥邪與秋涼相合,成“涼燥”之證。欲知仙子如何以桑蜜膏配伍羅漢果,區分溫燥涼燥,且看下回分解。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