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菊仙蹤:二十四節氣神紀》
一、雨盛穀濕,萍腐蟲生
穀雨前十五日的寅時三刻,太行東麓的牧野穀籠罩在四合雨幕中:上層是如絲如縷的梅雨,中層是翻湧的青靄,貼近地麵處則蒸騰著濃濁的白炁。甜葉菊仙子踏雲行至穀口,見東方七宿的牛、女二宿被雨雲織成密網,星芒透過雲隙時竟泛著水綠色——此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載"雨生百穀"的時節,卻因今歲乙木太過,雨濕與木氣相搏,致"穀得雨而不生,反為濕腐",穀中彌漫著黴爛的甜葉氣息。
河穀的稻田裡,新插的稻秧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萎黃,葉尖凝結著黑褐色的黴斑,隨雨滴落下時在水麵漾開墨色漣漪。仙子蹲下身,以玉簪挑開一叢稻根,見須根上纏繞著白色的蟲絲,輕輕一扯便拉出數條通體透明的濕蟲,蟲身泛著水光,口器中滲出的黏液竟將稻根腐蝕出孔洞。更驚人的是池塘中的綠萍——往年此時應如綠毯鋪水,今日卻成塊腐爛,腐萍隨波流動,所過之處,甜葉菊的浮根也被染成灰黑色。
"北鬥開陽星青光盈滿,卻被雨濕之氣浸成水紋,"仙子仰觀天象時,見開陽星的光芒在雨幕中扭曲,投映在地麵的竟是蟲豸爬行的痕跡,"《農桑輯要》雲:"穀雨無雨,穀乃不殖;雨多濕盛,穀反生蟲。"今歲雨濕過盛,木旺乘土,脾土不運,恐成"穀腐蟲生"之厄。"她伸手觸碰腐萍水,指腹傳來冰涼滑膩的觸感,那水竟順著指甲縫滲入,在皮膚上留下蜿蜒的蟲形濕痕。
穀外的村落裡,老農正對著糧倉長籲短歎——三日前新收的甜葉菊乾葉,竟在一夜之間長滿綠毛,黴斑如地圖般蔓延,湊近一聞,甜香中混雜著酸腐氣。他試圖抖落黴斑,葉片卻碎成粉末,指間殘留的黑色碎屑竟化作細小的濕蟲,在掌心爬動。仙子見狀,知這濕濁之氣已從天地滲入穀糧,需以甘潤之法緊急護穀。
二、生萍盞懸,甘潤護穀
仙子從袖中取出"生萍盞",這枚法器以甜葉菊萬朵花蕊為胎,融合穀雨中時的朝露與黃昏的萍氣,經千日溫養而成。盞身呈溫潤的翡翠色,半透明中流動著金綠色的脈絡,正麵刻著"穀得甘養"的卦象,盞底鑲嵌著二十四片風乾的甜葉蕊。她輕叩盞沿,發出的並非金石聲,而是類似穀種萌芽的"簌簌"聲,音波所過之處,腐爛的綠萍竟重新泛出綠意,水麵的黴斑化作甜葉香霧。
行至腐萍蔓延的池塘,見生萍盞的光暈所及之處,灰黑的萍塊竟逆轉為鮮綠色,腐爛的甜葉浮根上冒出新芽。仙子將盞懸於塘邊老榆枝頭,盞身頓時泛起水波紋般的光帶,光帶如蛛網般撒入池水,水麵立刻翻湧起來,浮出的不再是腐萍,而是裹著甜葉清香的綠萍,每片萍葉中央都凝著顆甘潤的露珠。那些啃食稻根的濕蟲接觸到光帶,蟲身的透明水光竟化作甜葉蜜,口器中的腐蝕液也逐漸乾涸。
"穀者,脾之穀也;甜葉者,穀之醫也,"仙子以指尖輕點生萍盞的卦象,見"穀得甘養"的爻象漸漸被甜葉的甘氣浸潤,化作溫暖的碧綠色光芒,"《本草綱目》言"甘能解毒,潤能去燥"。今以甜葉之甘潤護穀,以其溫性化濕,正如《齊民要術》所雲:"穀得甘則不腐,得潤則不燥。""
說罷,她走向黴變的糧倉,見倉內甜葉菊乾葉已大半腐爛,便將生萍盞置於糧囤中央,盞中立刻湧出甘潤的霧氣。霧氣所到之處,綠毛黴斑如冰雪消融,碎成粉末的葉片竟重新聚合,露出下麵金黃的葉肉。仙子又取過甜葉篩,將甘潤霧篩入糧囤縫隙,黴變的甜葉乾上竟生出細小的甜葉芽,芽尖凝結著晶瑩的蜜露——這是穀糧得甘潤而重生的征兆。
三、五行相濟,甘製濕蟲
仙子登上穀中最高的觀星台,見歲星已行至女宿五度,星芒中夾雜著濕濁的青氣,而北鬥"開陽"星的青光被水綠色的雲翳包裹。她取出二十四節甜葉籌,按五運六氣之法在石台上排列:"乙年木運不及,然卯年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今穀雨雨濕過盛,當以甜葉之甘入脾土,土旺則能製濕,濕去則蟲無由生。"
說罷,她以生萍盞為陣眼,布下"甘潤護穀大衍陣":東方震位植三株頂生銀蕊的甜葉菊,取"木能疏土"之意;南方離位焚五爐甜葉香,以甘火暖穀;西方兌位懸七盞甜葉琉璃燈,借金氣收濕;北方坎位注九缸甜葉玉露,以土氣製水;中央戊己位設二十四節甜葉時辰盤,盤心嵌著穀雨日采集的"護穀蕊"。
陣法一成,天空中翻湧的雨雲被時辰盤吸引,化作金綠色的光雨落入稻田,每滴光雨觸及稻秧,便有一條碧綠色的小龍虛影浮現,龍身纏繞著甜葉藤蔓,口吐甘霧。此時再觀天象,牛、女二宿的雨雲已化作甜葉藤蔓,纏繞著歲星緩緩轉動,天地間的濕濁蟲氣如抽絲般消散。
河穀深處的蟻穴裡,住著一巢修行多年的玄蟻,此刻正因濕蟲入侵而躁動不安——蟻穴的牆壁上爬滿透明的濕蟲,玄蟻囤積的穀糧被啃食殆儘,蟻後腹部腫脹,流出的竟不是蟻蜜,而是渾濁的甜葉漿。仙子攜生萍盞入穴,見濕蟲遇甜葉盞的甘潤霧氣,竟紛紛蜷縮成蛹,蛹殼上凝結著甜葉結晶。"脾主運化水穀,濕蟲生則脾運失,"仙子取甜葉粉撒入蟻穴,"今以甜葉之甘潤健脾,待脾運複常,濕蟲自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四氣五味,甘潤穀脾
牧野穀西側的草廬裡,住著一位磨坊主,此刻正對著石磨長籲短歎——他磨製的甜葉菊粉被濕蟲汙染,每勺粉中都夾雜著細小的蟲屍,磨盤縫隙裡滲出的漿液呈灰黑色,散發著酸腐氣。仙子踏入草廬時,見磨坊主雙目赤紅,舌苔黃膩,左手虎口處生著濕瘡,瘡口流著黏水,此乃"濕蟲侵脾,穀毒入血"之候。
"穀雨濕盛,穀易生蟲,您又久觸穀粉,濕毒侵體矣,"仙子從袖中取出一片蝶形甜葉——此葉采自穀雨前七日的辰時,得穀氣當令之時所生,葉片薄如蟬翼,葉脈間流淌著水晶般的甘液,"此葉名"護穀甜葉",味甘性潤,入脾、胃二經,能解毒濕,護穀芽。《本草經疏》雲:"甘能解毒,潤能去燥,故可護穀殺蟲。""
她將甜葉放入石磨,以生萍盞中的甘潤霧為引,石磨轉動時竟升起碧綠色的煙霧,煙霧中浮現出"穀"字的篆體符文。磨坊主吸入煙霧,頓覺胸膈舒暢,虎口的濕瘡竟結出甜葉狀的痂皮。仙子又取過甜葉膏,塗抹在磨坊主的"脾俞穴"上:"此為脾經背俞穴,能健脾和胃。今以甜葉膏敷之,可引甘潤之氣入脾,化穀中毒濕。"
膏體觸及皮膚時,磨坊主隻覺一股清涼的甘氣滲入,原本渾濁的血液竟在血管中發出細微的"汩汩"聲。與此同時,村東頭的蠶娘正為蠶繭發愁——她養的春蠶誤食了黴變的桑葉,蠶體腫脹透明,吐出的絲竟成灰黑色,沾著濕蟲的黏液。仙子聞訊前往,取甜葉露噴灑蠶匾,蠶兒接觸甜葉露後,竟吐出晶瑩的白絲,絲縷間帶著甜葉的清香,織成的蠶繭上還印著細小的甜葉紋。
五、七情和合,蟲毒俱消
穀外的牧場上,牧童正對著牛群長籲短歎——三百頭牛中,有三分之一出現"穀蟲痢",排出的糞便稀溏如水,帶著被消化的濕蟲殘骸,有的牛隻甚至在口中吐出蟲團,撞得頭破血流。仙子走近牛群,見幾隻公牛的眼球布滿血絲,鼻腔中呼出的氣息帶著穀腐味,啃食甜葉時,葉片在口中竟化作灰黑色的濁漿。
"此乃"濕蟲困脾,七情失和"之症,"仙子從生萍盞上摘下七片不同形態的甜葉,分彆為柳葉形、掌形、針形、扇形、心形、圓形、鋸齒形,"甜葉七形,對應七情,柳葉緩怒,掌形解鬱,針形定神,扇形散憂,心形和喜,圓形除恐,鋸齒平驚。"她將七葉按北鬥七星之位排列在牛圈中央,每片葉子下都壓著對應時辰的甜葉露。
七葉剛一落地,牛群便安靜下來,原本狂奔的公牛竟主動走到心形甜葉前,低頭舔食葉上的露滴。仙子以甜葉枝輕掃牛背,口中念道:"脾主運化穀食,濕蟲困脾則七情失和。今以甜葉之甘潤健脾,以七形調七情,使"脾運複常,蟲毒俱消"。"片刻後,牛隻們的呼吸變得均勻,眼中的血絲褪去,腹瀉的症狀也逐漸好轉,反芻時竟吐出帶著甜葉香的草團。
與此同時,河穀上遊的藥農因采收潮濕的甜葉,患上"穀蟲疹"——四肢布滿紅色丘疹,抓撓後流出黃水,遇穀粉則瘙癢加劇。仙子取甜葉花與爐甘石調和成膏,敷在其疹處,膏體遇濕竟化作甜葉花粉,深入肌理吸附蟲毒。三日後,藥農的丘疹消退,皮膚留下的甜葉紋印記,成了穀脾調和的標誌。
六、雨生百穀,甘護華實
穀雨日的卯時整,東方天際傳來清脆的鳥鳴,隻見上百隻布穀鳥銜著甜葉枝飛過牧野穀,翅膀上閃爍著綠金色的光芒。仙子見布穀鳥群中領頭的鳥兒,其尾羽竟由甜葉的花蕊組成,每振翅一次,便有甜葉露滴落在田間地頭。她知道,這是穀脾振奮的征兆,遂引布穀鳥群在甜葉菊種植區盤旋三匝,鳥兒落下的甜葉枝竟在泥土中生根發芽,長成葉片通透的甜葉幼苗。
山腳下的農夫們正準備穀雨播種,卻見自家的穀種被濕蟲蛀空,播下的種子竟在土中腐爛。仙子取過農夫手中的穀種,用生萍盞中的甘潤霧熏蒸:"今歲雨濕傷穀,播種需先護穀芽。"說罷將穀種撒入田間,種子落地處竟生出三寸高的甜葉苗,苗葉間包裹著穀種,形成"甜葉護穀"的奇觀。
她又指點村民們製作"穀雨甜葉餅":"以甜葉粉、炒穀芽、茯苓為料,烙餅時需用甜葉露為水。"當烙餅揭開時,甜葉餅呈現出通透的碧綠色,散發著甜葉與穀芽混合的香氣,村民們食後,多年的穀積之症竟都有所改善。更有孩童因誤食黴變穀粉,腹痛如絞,仙子教其飲用甜葉蜜水,片刻後腹痛即止,便中排出的竟是裹著甜葉黏液的濕蟲。
七、雨潤華實,甘護太和
巳時三刻,生萍盞突然發出柔和的金光,盞身的"穀得甘養"卦象化作實體,懸浮在牧野穀上空。仙子見卦象的碧綠色光芒所至之處,雨水中的蟲濁化作甜葉蜜;涼霧所及之地,濕穀的黴氣變得溫潤如玉。整個河穀的植物同時舒展出通透的葉片,葉尖凝著的不再是濁水,而是晶瑩的甜葉露,形成罕見的"穀得甘養"之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遠處的觀星台上,磨坊主帶著家人前來朝拜,他的濕瘡已大為好轉,雙手靈活;牧場的牧童趕著牛群經過,牛隻們的毛色光亮,反芻時帶著甜香;就連空中的布穀鳥群,也在飛行時組成了巨大的甜葉"穀"字符,翅膀扇動間灑下的不是雨水,而是帶著甜香的綠金色光暈。
"穀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仙子望著懸浮的卦象,衣袂上的甜葉紋章與天象共鳴,"今歲得甜葉之甘潤調和,使"雨生百穀,穀得甘養"。"她抬手輕拂,生萍盞化作點點甜葉光蝶,飛入河穀的每一個角落,光蝶所過之處,雨濕蟲濁儘數消弭,取而代之的是穀脾振奮的太和之氣。
結語:甘潤護穀
穀雨這一日,甜葉菊仙子以甘潤為劍,破穀濕之困;以七情為盾,化蟲毒之邪。她深知"穀者,民之天也;脾者,穀之海也",故始終以甜葉之性合穀脾之道——以甘護之,以潤養之,以溫化之。看著布穀催耕、農夫播種、甜葉護穀的景象,她默念《黃帝內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唯有以甘潤之德先護穀脾,方能使後天之本堅固,萬物華實並茂。
讚詩曰:
開陽星黯雨霏霏,穀腐蟲生苗稼危。
甜靈展動生萍盞,甘潤華光護穀肥。
四氣入脾消濁腐,七情和脈化蟲圍。
且看牧野甘雨過,萬穀承甘競發輝。
預告:立夏秤人
且說甜葉菊仙子調和穀雨濕蟲後,正於牧野穀收整生萍盞,忽感天際陽氣升騰,陰氣潛藏,空氣中彌漫著甜暖的生機。她仰觀天象,見北鬥"搖光"星紅光盈滿,東方七宿的虛、危二宿布雲如霞——原來十五日後便是立夏節氣,屆時"天地始交,萬物並秀",但今歲木氣過旺,恐陽氣獨盛,陰不製陽。仙子遂取過以甜葉菊芯與立夏晨露煉製的"秤人衡",衡身刻著"陰陽平衡"卦象,往驕陽初盛的田野而去,欲以甜葉之甘平,調陰陽之衡,正應了那句:
立夏陽升萬物秀,甜靈恐陽獨盛憂。
欲知如何調寒熱,且看下回立夏篇。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