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溯至先秦時期,以下是關鍵時間線與文化脈絡:
一、先秦至漢晉:早期藥用與飲用萌芽
1.先秦:
湖北江陵馬山戰國楚墓距今約2300年)出土植物殘骸,檢測出與藤茶成分相近的黃酮類物質《考古學報》,2001),實證其在先秦已被利用。
《詩經·邶風》中“荼”考證含野生藤茶)的記載,反映遠古對其味覺甘苦)的認知。
2.漢代: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距今約2200年)記載“取藤葉煎服”,是藤茶入藥的最早文字記錄,用於治療炎症、外傷等,體現其藥用價值。
民間飲用習俗在東晉時期距今約1700年)已現,如湖南衡東等地的飲用傳統,土家族、瑤族將其作為“神茶”傳承。
二、唐宋:藥典收錄與貿易流通
1.唐代:
《新修本草》距今約1300年)首次官方記載:“藤茶生於山崖,味甘苦,解熱毒”,標誌其進入醫藥體係,從民間草藥走向規範化應用。
2.宋代:
《證類本草》詳述形態莖蔓、花實特征),與現代植物學一致;茶馬互市檔案《宋會要輯稿》)記載藤茶餅用於“禦瘴癘”,成為跨區域貿易商品,凸顯其防治濕熱病症的價值。
三、元明清:民俗深化與文化傳承
1.元代:
忽思慧《飲膳正要》1330年,距今近700年)記載藤茶的飲食養生功效,是首部係統記錄其食用價值的典籍,推動從藥用向“藥食同源”的轉化。
2.明代:
嘉靖年間,武陵山土司將藤茶作為軍中良藥禦寒祛病),民間傳說“神茶救兵”如抗擊倭寇);《救荒本草》記載其生長與功效,強化其在災荒時期的食用與藥用價值。
3.清代:
《草木便方》1873年)記載藤茶“代茶喝”的飲用習慣;瑤族《過山榜》將其列為經濟作物,融入少數民族文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四、近現代:科學與產業發展
20世紀:確認藤茶顯齒蛇葡萄)的植物學分類,揭示其富含黃酮類化合物二氫楊梅素等),科學驗證其抗氧化、抗炎等功效,推動產業化如湖北來鳳、湖南張家界的藤茶產業)。
當代:作為“藥食同源”資源,其曆史文化價值與健康屬性被重新挖掘,成為地方特色產業,傳承數千年的“藥茶兩用”文化。
核心結論:
最早實物證據:先秦楚墓出土的黃酮類物質距今超2000年)。
最早文字記載:漢代《五十二病方》藥用,距今超2200年);唐代《新修本草》官方藥典,距今超1300年)。
文化意義:曆經數千年,藤茶從民間草藥到藥典收錄,從地方飲品到貿易商品,見證了中國傳統植物資源的開發曆程,其“藥食同源”的屬性在曆史中不斷深化,至今仍在健康產業中煥發活力。
注:以上梳理結合考古、典籍與民俗,呈現藤茶從遠古到現代的完整曆史軌跡,其中漢代藥用記載與唐代藥典收錄是其曆史地位的關鍵支撐。)
顯齒蛇葡萄藤茶莓茶)
入藥部位及最佳采摘季節
一、核心入藥部位與采摘時間節點
1)嫩葉藥用首選部位)
采摘季節:春季清明至穀雨,4月中旬5月上旬)
時間節點:新梢萌發後1520天,葉片展開未完全硬化時葉長35,芽頭鮮嫩)。
依據:
春季嫩葉中二氫楊梅素含量達全年峰值3235),且粗纖維少,有效成分易溶出;
過晚采摘如立夏後)葉片纖維化加重,黃酮含量下降至25以下,口感苦澀。
2)老葉及莖莖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