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赤地千裡旱魃狂,靈草隱土待時昌
黃土高原的褶皺裡,流淌著千年的苦難與生機。明崇禎年間,陝甘一帶遭遇“百年大旱”,連續三年滴雨未下,涇河、渭水縮成細流,河床裸露出乾裂的肌膚,如老者手背的皺紋。太陽像個燒紅的銅盤,懸在天上,烤得黃土冒煙,草木枯黃,連最耐旱的沙棘都垂下了頭。
這場大旱,按《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推算,恰是“水運不及”之年,“太陰濕土”不得其令,反被“陽明燥金”乘之,天地間燥氣橫行,卻又因河床積水、腐草黴變,在燥邪之下暗藏“濕毒”——百姓先是口渴唇裂,繼而肚腹脹滿,四肢浮腫,小便短少,肌膚按之如泥,村醫稱之為“燥中夾濕”的“腫症”,謂“天旱則水不行,人腫則水不通,天人一理也”。
在慶陽府安化縣的“柳樹溝”,村民們已挖光了草根,剝光了樹皮。有位叫王老栓的老農,守著最後一頭老驢,眼看著它日漸消瘦,肋骨如琴鍵般凸起。一日,老驢掙脫韁繩,跌跌撞撞跑到村外的鹽堿灘,對著一叢貼地生長的帶刺藤蔓啃食起來。那藤蔓莖如鐵絲,葉呈掌狀,邊緣帶鋸齒,莖上的小刺沾著黃塵,在烈日下毫不起眼。誰也沒想到,這被當地人叫做“驢拉秧”的野草,竟藏著救荒與療疾的雙重生機……
第一卷:旱魃為虐赤地裂,老驢啃秧得生機
一)三年大旱草木枯
柳樹溝的土地,裂開的口子能塞進拳頭。崇禎六年的夏天,太陽把黃土曬得滾燙,赤腳踩上去能燙出水泡。村東頭的龍王廟,泥像早已被拆了當柴燒,隻留下一個土台,上麵插著幾根乾枯的香。村民們眼神空洞,像曬蔫的向日葵,有氣無力地倚在土牆上。王老栓的三畝薄田,麥粒癟得像芝麻,收上來還不夠塞牙縫。
二)家驢瀕死尋野草
王老栓家的老驢“灰灰”,是他唯一的念想。這日清晨,灰灰突然掙斷韁繩,拖著瘦骨嶙峋的身子,朝著村外的鹽堿灘挪去。王老栓拄著拐杖跟過去,見它趴在一叢野草前,貪婪地啃食著帶刺的嫩葉,嘴角被刺劃破滲出血珠,卻毫不在意。那草貼地生長,藤蔓相互纏繞,在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竟泛著一點可憐的綠。
三)驢愈人疑試草葉
連續三日,灰灰都去啃那野草。奇跡發生了:原本耷拉的耳朵豎了起來,浮腫的肚子漸漸消了,排尿也多了起來,雖然還是瘦,卻有了精神。王老栓看著眼紅,家裡的小孫子已腫得睜不開眼,肚腹如鼓,小便一日隻滴幾滴。他摘了幾片嫩葉,用清水淘洗,放進嘴裡嚼了嚼,初時苦澀,繼而舌麵發麻,最後竟有一絲清涼感從喉嚨滑下。
四)煮草救孫見奇效
王老栓心一橫,把嫩葉洗淨,和僅存的一把麩皮一起下鍋,煮成一鍋綠糊糊。小孫子餓得直哭,閉著眼咽了半碗。當夜,孫子竟尿了一大泡,雖然還是黃赤,但腫脹的小腿明顯鬆軟了些。王老栓又煮了兩日,孫子不僅尿量增多,眼睛也能睜開了。消息傳開,村民們紛紛湧向鹽堿灘,爭搶著采摘那救命的“驢拉秧”。
五)澀口充饑消浮腫
起初,村民們嫌草葉苦澀帶刺,難以下咽。有個叫二柱子的後生,餓得急了,大把塞進嘴裡,被刺得滿嘴是血,卻連說:“管他娘的,能填肚子就行!”吃了幾日,人們發現,這草不僅能頂餓,更奇的是,身上的浮腫竟慢慢消退,小便也順暢了。村醫摸了摸脈,驚歎道:“此草澀中帶苦,苦能燥濕,澀能固腸,竟能治這‘燥腫’!”
第二卷:四季采秧分性味,春芽冬根各顯功
一)春采嫩芽救饑腸
第二年開春,雖然還是乾旱,但驢拉秧竟早早發了芽。嫩綠的芽尖頂著露珠,刺還軟嫩。王老栓教村民:“春分後采芽,用開水焯過,拌點鹽就能吃,能當菜充饑。”春芽味微苦帶甘,不像老葉那麼澀,最適合給孩子和老人吃。有戶人家的媳婦懷孕水腫,吃了半月春芽,腫消了,氣色也紅潤了,村醫說:“春芽得木氣,能疏肝利水,最宜婦人。”
二)夏摘繁葉療燥腫
入夏後,驢拉秧長得瘋快,藤蔓鋪展如綠毯,葉片肥厚。此時的葉子味極苦,嚼之舌麵發澀,但清熱利水之力最強。村民們把葉子曬乾,磨成粉,摻在少量雜糧裡做餅子。王老栓發現,用夏葉煎水喝,治“燥腫”最效:“日頭越毒,這草勁兒越足,像能把肚子裡的濁水燒開了排出去。”有個老煙槍咳得尿失禁,喝了夏葉湯,咳嗽輕了,尿也能管住了。
三)秋收種子備荒年
秋分時節,驢拉秧結出了一串串褐黑色的小種子,如微型葡萄。王老栓帶著孩子們采摘,曬乾後裝在陶罐裡。“這籽能磨麵,也能留著當種子,”他叮囑道,“今年多種點,明年就有指望了。”秋籽味澀帶甘,炒熟後有股清香,既能當零食,又能止瀉——拉肚子的人吃點炒籽粉,很快就好轉,此“秋收主收斂,澀能固腸”之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四)冬挖老根溫脾腎
冬至後,地上的藤蔓枯萎,王老栓卻領著人挖根。驢拉秧的根須粗壯,呈黃白色,帶著泥土的腥氣。“冬根埋在土裡,得火氣藏於內,不似葉那麼寒,”他教大家,“根須洗淨燉蘿卜,能治老人的‘冷腫’。”有個老婆婆常年怕冷浮腫,喝了根須湯,竟能下床走動了,說:“這根比葉子溫乎,喝著心裡踏實。”
五)四氣分明應五臟
村醫根據王老栓的經驗,總結出驢拉秧的“四氣歸經”:春芽微寒,入肝、脾經,疏肝健脾;夏葉苦寒,入心、膀胱經,清熱利水;秋籽平澀,入大腸、腎經,固腸縮尿;冬根微溫,入脾、腎經,溫陽化濕。“就像老天爺給咱配的藥,一年四季都能用,”王老栓感歎道,“啥時候該吃啥,草自己都告訴咱了。”
第三卷:五行相生克旱毒,刺葉根莖合陰陽
一)金刺固澀如鎧甲
驢拉秧最顯眼的是莖上的小刺,形似微型狼牙棒,色呈青褐。王老栓發現,刺越硬的植株,治水腫效果越好。“這刺像鐵釘子,能把濕氣釘住排出去,”他不懂五行,卻說出了門道——刺屬金,金能生水利尿),又能固澀止泄),故既能利水又不致瀉脫。有次二柱子吃壞了肚子,又腫又拉,王老栓用帶刺的莖煎水給他喝,竟兩全其美。
二)木藤蔓延通經絡
藤蔓匍匐生長,左旋纏繞,如人體的經絡。村民們用老藤曬乾編筐,發現常接觸藤條的手,冬天不易凍裂。村醫受此啟發,用藤條煮水熏洗關節,治好了好幾個老人的風濕腫痛。“藤屬木,木主疏泄,能通經絡,”村醫解釋,“就像疏通水渠,經絡通了,濕氣就走了。”
三)火葉苦寒清燥熱
驢拉秧的葉片在烈日下格外精神,葉色深綠近黑,屬火。其味苦性寒,最能清解“燥中夾火”之毒。有個書生中暑,高熱煩躁,小便短赤,王老栓搗了鮮葉敷在他額頭,又煎水灌下,半日便退熱了。“這葉就像夏天的樹蔭,能擋住頭頂的火氣,”村民們說,“難怪太陽越毒,它長得越旺。”
四)水根潤下利水道
冬根埋在地下,吸收水分,性平偏潤,屬水。它不像葉那麼苦寒,能利水又不傷陰。村裡的教書先生,長期伏案,小便澀痛,王老栓用根須燉豬腰給他吃,連吃五日,竟好了。“根在土裡吸水,人吃了也能吸水排尿,”先生文縐縐地說,“此乃‘同氣相求’也。”
五)土性調和養脾胃
驢拉秧能在貧瘠的黃土、鹽堿地生長,得土氣最厚。無論是葉、莖、根、籽,經炮製後都能入脾胃,助運化。村民們吃了太多粗糧,脾胃虛弱,王老栓便用炒過的驢拉秧籽拌在粥裡,“炒過就不寒了,能幫著消化”。這體現了土能調和四行,正如脾為後天之本,能運化水穀,也能運化水濕。
第四卷:五運六氣應旱澇,驢拉秧性隨天變
一)水運不及燥腫甚
崇禎六年是“水運不及”年,天旱地裂,百姓多“燥腫”——皮膚乾燥卻浮腫,口渴欲飲又尿少。王老栓發現,這年的驢拉秧葉片格外厚實,苦味更重。“天不下雨,草就把勁兒都攢在葉裡了,”他讓村民多采葉煎水,配點麥冬潤燥),果然消腫更快。這符合“運不及則其氣衰,物代之盛”的規律,驢拉秧以強盛的苦寒之性,彌補天之水運不足。
二)土運太過濕腫生
崇禎八年,天公稍作美,下了幾場雨,卻又釀成“土運太過”,雨水積在低窪處,滋生濕氣,村民多患“濕腫”——皮膚黏膩,浮腫按之凹陷不起。此時的驢拉秧,根須長得特彆粗壯。王老栓教大家挖根,與蒼術燥濕)同用,“今年根壯,能管住這爛泥似的濕氣”。土運太過則濕盛,驢拉秧以土性之根,助脾運化,體現“土能克水”。
三)木運平年長勢勻
崇禎十年,“木運平氣”,風調雨順了些。驢拉秧長得不高不矮,莖葉勻稱。村民們發現,這年的草,無論芽、葉、藤、根,藥性都比較平和,“不那麼苦,也不那麼澀,正好當菜吃”。王老栓說:“老天爺公平了,草也懂事了,啥都適中。”木運平則氣機調暢,草木得自然之性,藥性也平和。
四)陽明燥金當令時
每年秋分後,“陽明燥金”當令,氣候乾燥,村民易生“燥咳”兼“尿澀”。此時的驢拉秧藤莖堅韌,王老栓便用藤配杏仁潤肺),煎水喝。“藤能通,杏仁能潤,正好治這又乾又堵的毛病,”他解釋道。燥金主收斂,驢拉秧藤卻以疏泄之性,佐以潤肺之品,使斂中有散。
五)太陽寒水主事冬
隆冬“太陽寒水”當令,寒邪盛,村民多“寒腫”——怕冷,浮腫以下肢為主。王老栓取驢拉秧根,用酒炒過去寒),配生薑、蔥白,煮水喝。“酒能壯陽氣,薑能驅寒,根能利水,”喝了渾身發熱,小便增多,浮腫漸消。這是“用熱遠熱”冬季用溫藥)的靈活運用,借天之寒水,助草之利水,又以溫熱藥防其太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