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丁義珍的車還停在建工大廈側麵員工通道口,車門半開,他站在風裡點了根煙。手機剛收到安欣的最後一條消息:“李文博昨天下午三點進過市政信息中心,登記事由是‘宣傳項目對賬’。”他沒回,把手機塞進外套口袋,掐滅煙頭,轉身朝市政府方向走。
路上行人不多,早點攤剛支起來。他路過一個包子鋪,老板認出他,愣了一下,低頭多蒸了一籠韭菜餡的,等他走近時遞過來:“您嘗嘗,新調的料。”
丁義珍沒推辭,接過來,順手塞了二十塊錢。“最近家裡用水還行?”
“還行,就是前兩天小區水壓小,物業說是管道清洗。”老板搓著手,“聽說水務要換人管?網上都傳瘋了。”
“彆聽網上的。”丁義珍咬了一口包子,“政府不會讓老百姓沒水用。真有問題,咱們現場解決。”
他沒多說,拎著包子上了車。司機已經等在駕駛位,見他上來,低聲問:“去辦公室?”
“先去陽光街道。”他抹了下嘴角的油,“今天開始,乾部全下一線。誰待在機關喝茶,我就讓他去掃廁所。”
市政府臨時指揮中心七點準時開碰頭會。市政、民政、宣傳三個部門負責人坐在會議桌前,臉色都有些發緊。丁義珍進門沒坐主位,直接走到白板前寫了個大字:“穩”。
“現在外麵風聲不少,有人覺得京海要亂。”他轉過身,“我們不等謠言落地生根,得先紮進去,跟群眾麵對麵。”
他翻開昨晚彙總的輿情簡報,指著其中一條:“李文博名下的公司,三年內拿過兩次政府宣傳項目,中標價高出市場均值一成八。這種事,群眾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我們要做的,不是遮,是亮。”
宣傳部老陳抬頭:“那……通報嗎?”
“不急。”丁義珍搖頭,“我們現在每一步都得踩在實處。先走訪,再回應。百名乾部進百家,市領導帶頭,每人包兩個社區、一家企業。今天之內,所有片區設立‘民生意見站’,現場接訪,能辦的當場辦,不能辦的限時答。”
會議結束,車隊分頭出發。丁義珍直奔陽光街道。還沒下車,就看見幾個居民圍在臨時搭起的帳篷前,手裡拿著材料,情緒看著不太平。
他下車沒帶隨從,隻讓秘書拿著檔案袋跟上。剛走近,一位老太太迎上來,嗓門不小:“你們領導是不是都覺得我們好糊弄?十年前說拆遷補八十萬,結果拖到現在一分沒見!”
丁義珍沒躲,站定聽著。圍觀的人漸漸安靜。
“您叫什麼名字?”他問。
“王桂蘭,陽光三區47棟202。”
他扭頭對秘書:“查檔案係統,十年內拆遷補償未結清名單,關鍵詞‘陽光三區’。”
兩分鐘後,秘書翻出記錄:“有這筆補償款,原定2015年發放,因原住建局審批流程中斷,後續無人跟進。”
丁義珍點頭,掏出手機撥號:“劉局,我是丁義珍。陽光三區王桂蘭女士的補償款,今天必須走支付流程,紀委督辦進度,中午十二點前我要看到銀行回單。”
電話掛了,他對老太太說:“三日內給您書麵答複,包括滯納金核算。如果您不滿意,下周我親自來您家吃飯,您邊吃邊罵。”
人群裡有人笑出聲。氣氛鬆了下來。
又有居民反映停水問題。丁義珍直接聯係住建局應急辦,調用維修基金,兩支搶修隊十五分鐘內趕到現場。他站在樓道口盯著工人拆管道,直到聽見水流重新衝進水箱的聲音。
中午前,三位失業青年被人社局當場登記,安排進技能培訓名單。一位小夥子握著他手不放:“丁市長,我不是要救濟,就想找個正經活乾。”
“京海從來不缺活,缺的是讓人安心乾活的環境。”丁義珍拍了拍他肩膀,“你明天去就業服務中心報到,報我名字,他們要是敢推諉,你就打市長熱線,直接找我。”
下午兩點,基層代表座談會在區政府會議室召開。二十多位社區書記、企業主、居民代表到場。開場就有企業主提問:“現在外麵傳資本動蕩,我們廠子訂單本來就緊,再這麼一鬨,工人人心惶惶,政府能不能給個準話?”
丁義珍沒繞彎:“能。”
全場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