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些都是後話,作為事後諸葛亮想去怎麼分析都有道理。
但是在現在看來,大島信也的做法其實並沒有錯。
1939年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間點。
關東軍之所以一直維持著龐大的軍隊規模,實際上就是在防備自己的鄰居。
中國的東北確實是一塊寶地,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關鍵是麵積還足夠大。
日本一直都將東北地區作為重點建設的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修建了鐵路興辦了工廠。
他們確實是將這裡作為自己的領土在進行開發建設。
但是穩定建設的前提就是這塊地方是足夠的安全。
關鍵是關東軍有一個強大的鄰居,那就是大熊國。
大熊國算的上是中國的朋友,但是絕對不是一個好朋友,因為他是在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在進行對外交往。
任何的援助,任何的支持,其實都是在希望用中國的抗日力量來延緩日軍的進攻。
關東軍這邊知道大熊國軍隊的強大,所以他不敢去輕舉妄動,希望能保持現狀,而大熊國軍隊因為將注意力放在歐洲一帶,所以對這裡的情況也是希望能以穩定為主。
等到將歐洲那邊的事情給解決了,大熊國會在適當的機會進行處理。
所以兩邊一直以來都是采取隱忍的態度來處理事情。
互不乾涉,互不打擾,即使抗日遊擊隊經常利用這種默契在邊境地區來回跳脫,但是關東軍依然是沒有采取任何的行動。
這絕對是一個非常理智的做法。
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其實是處於僵持的階段,雖然戰線是在不斷的前進,但是取得的戰果和在對峙過程中消耗的資源是在激增的。
精銳力量的消耗讓日軍希望不要再有任何的事端。
但是關東軍方麵怎麼會同意。
在侵華戰爭中,關東軍的表現明顯並不突出,這讓內部希望參與戰爭的軍官是非常的激動。
他們也希望為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然最主要的是還希望通過戰爭來獲得功勳,要不然自己在關東軍序列中一輩子都成為不了將軍。
所以在關東軍中,青壯派的軍官一直都是戰爭的堅定擁護者。
他們中的一些人是瘋狂的上書,認為隻有和大熊國打一架才能知道大熊軍軍隊的真實實力。
有些軍官甚至表示,隻要開戰,自己願意作為敢死隊,在最前麵帶隊衝鋒。
喜歡抗日:民國大醫生請大家收藏:()抗日:民國大醫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