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的嚴強默默看著這一切,沒說話。
他看了看自己飯盒裡還剩的一塊紅燒肉,又看了看周哲碗裡那樸素的白菜米飯,黝黑的臉上沒什麼表情,卻伸出筷子,將自己飯盒裡那塊紅燒肉夾起來,放到了周哲剛撥過去的米飯上。
“小周同誌,學習費腦子,光吃菜沒油水不行。”
周哲看著碗裡突然多出來的那紅燒肉,愣住了,他張了張嘴,想推辭。
嚴強已經站起身來:“我吃飽了,去洗碗了。”
周哲沒再多說,低下頭,拿起筷子,大口地吃了起來。
李薇和陳鵬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笑意。
李薇很自然地岔開話題,指著牆上貼的下午參觀注意事項:“哎,你們看,通知上說下午參觀實驗室不能帶包進去,書包都得存外麵……”
……
下午兩點五十分,物理係78級新生在輔導員王建國的帶領下,列隊走向物理係深處那棟守衛森嚴、外牆爬滿常青藤的老樓——國家重點實驗室所在地。
進入實驗室需要嚴格登記,書包一律寄存。
每個人都穿上統一配發的白色實驗大褂,有些舊,但洗得很乾淨,戴上手套。
負責講解的是一位姓李的副教授,頭發花白,戴著厚厚的眼鏡。
“同學們,歡迎來到我們物理係的重點實驗室之一——‘精密測量與真空物理實驗室’。”李教授的聲音洪亮,在空曠高大的實驗室內帶著回音,“這裡很多設備,都是我們響應國家號召,自力更生、克服困難搞出來的!雖然條件艱苦,但同誌們乾勁十足!”
他首先帶大家參觀的是一台體積龐大、布滿各種閥門、壓力表和銅質管道的真空係統。核心是一個鋥亮的不鏽鋼腔體。
李教授語氣中帶著自豪:“這是我們自行設計建造的高真空鍍膜係統,核心真空腔體是用報廢的航空材料車出來的!極限真空度可以達到105托torr)量級。
彆看這個數字,凝聚了我們多少心血!通過電子束蒸發和濺射技術,可以在玻璃或者矽片上鍍上金屬或介質薄膜,用於製造光學元件,比如咱們國家急需的高反射鏡、增透膜,還有半導體研究的基礎器件……”
李教授正介紹到國產設備克服困難取得的成就時,一個帶著明顯疏離感的聲音從隊伍後方響起,打斷了講解:
“105托?”趙銳抱著手臂,斜倚在一個工作台邊,“李教授,根據《physicstoday》上最新的綜述文章,貝爾實驗室和西德馬普所的同類設備,穩定工作真空度都在109到1010托量級。
105托的本底壓強,對於研究表麵物理效應,比如吸附、脫附動力學,或者某些需要超淨表麵的半導體工藝,乾擾噪聲是否過於顯著?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似乎比想象中更大。”
他刻意提到了國外期刊的名字和具體數據,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顯得格外高深。
不少同學臉上露出尷尬的表情。
李教授推了推鼻梁上厚厚的眼鏡,臉上的自豪感淡去:
“趙銳同學的信息很靈通,說得也是事實。”
他語氣沉穩,沒有回避,“國際前沿確實在追求更高的真空度。
但是,我們這台設備,是在一窮二白、被封鎖的條件下,靠我們自己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用算盤計算參數,用最簡陋的機床加工部件,一點一滴拚湊調試出來的!
它的意義,首先在於打破了封鎖,解決了有無的問題。
105托,對於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許多應用研究,比如為七機部配套的某些耐高溫光學薄膜、為機械部研製的耐磨塗層,是完全夠用並且取得了實際成果的。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我們不能因為暫時落後,就否定自己艱苦奮鬥的成果。”
趙銳似乎沒料到教授會如此坦誠,抿了抿嘴,沒再繼續反駁,但臉上那點不以為然並未完全消散。
陸青陽的目光看向了一台國產的sc16型光線示波器,以及旁邊展示櫃裡幾片鍍了不同厚度鋁膜的玻璃樣品。
他若有所思,然後開口問道:
“李教授,您剛才提到耐磨塗層應用,我注意到這台示波器記錄的是膜厚監控信號。
我想請教一下,這種對薄膜沉積過程的實時監控技術,除了服務於光學和半導體基礎研究,它的精確控製思想,是否有可能‘下沉’應用到更廣泛的工業領域?
比如,地方上的中小型機械廠,設備上的關鍵運動部件比磨損是老大難問題。
如果能有相對簡易,成本可控的技術,給這些部件表麵鍍上一層哪怕微米級的硬質合金膜,是否有可能顯著提升它們的壽命?
這種應用,對真空度的要求,是否比前沿物理研究可以放寬一些?”
陸青陽的問題,從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低端”角度切入,直接把高高在上的實驗室技術,拉到了遍地開花的縣辦工廠、社辦工廠的現實需求層麵。
這思維跳躍之大,讓所有人都是一愣。
李教授猛地一拍大腿:“好,問得好,這位同學,你叫什麼名字?”
“陸青陽。”
“陸青陽同學,你這個思路太有價值了。”
李教授的聲音充滿了興奮,“對,真空鍍膜技術不僅僅是象牙塔裡的東西,它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表麵處理手段。你提到的機械部件表麵強化,正是它大顯身手的舞台。
而且你說到點子上了,對於工業耐磨鍍層,真空度要求確實可以適當降低,104甚至103托量級,結合合適的工藝,完全有可能實現。
關鍵在於精確控製膜層成分、厚度和結合力,這恰恰是我們現在這套監控係統可以保證的。”
他指著那台光線示波器,“如果能簡化設備,降低成本,推廣到地方工廠,解決實際生產問題,那才是真正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你這個想法,非常有啟發性!”
李教授毫不吝嗇的讚賞,讓陸青陽的問題瞬間從“跨界”變成了“遠見”。
趙銳站在一旁,看著陸青陽因為提出一個“土氣”的點子而受到教授如此推崇,臉上露出了難言的表情。
喜歡七零帶空間下鄉後,我天天吃肉請大家收藏:()七零帶空間下鄉後,我天天吃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