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加密傳輸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919章 加密傳輸

第919章 加密傳輸(1 / 1)

卷首語

1971年10月20日8時19分,紐約聯合國代表團駐地的臨時保密室內,晨光透過屏蔽膜窗戶,在加密終端屏幕上投下淡金色光斑。小李密碼員)穿著熨燙平整的深藍色中山裝,指尖懸在密碼箱的機械旋鈕上方,指腹因反複摩挲金屬紋路而泛著微光;搭檔小周駐地密碼員)站在他右側,手裡攥著《7步加密流程卡》編號外美加),卡上“輸入密碼→激活模塊→跳頻設置”的步驟被紅筆勾出,邊角因頻繁翻閱微微卷曲;老周駐地主任)坐在桌旁,麵前擺著一份折疊整齊的代表團指令單,“出席聯合國大會首次會議人員名單”的標題下方,19條含職務、行程的信息清晰羅列;小鄭駐美聯絡處人員)則蹲在電磁監測儀旁,調試跳頻信號接收功能,屏幕上“175兆赫,跳變周期3.71秒”的參數穩定閃爍。

“這是代表團在聯合國會議期間的第一次日常通信,指令裡的19條信息,一條都不能錯;加密時的7步流程,一步都不能漏——要是加密出偏差,國內收不到完整指令,會議人員安排就會亂。”老周的聲音壓得很低,他將指令單推到小李麵前,“你先核對信息,小周盯著監測儀,跳頻信號不能斷。”小李深吸一口氣,拿起指令單:“19條信息,我逐字看,保證沒看錯職務和行程。”小周抬頭看了眼監測儀:“175兆赫頻段乾擾值153db,跳頻模塊預熱好了,隨時能啟動。”保密室內,密碼箱的齒輪輕微轉動聲、監測儀的蜂鳴聲與鐘表“滴答”聲交織,一場標誌著“聯合國會議日常通信模式確立”的加密傳輸,在晨光中正式開啟。

一、通信前籌備:依據梳理、設備校驗與分工1971年10月18日19日)

1971年10月18日聯合國會議啟動後,駐地團隊就為“日常通信”做籌備——核心是“明確日常加密的曆史依據、確保設備適配跳頻功能、定好人員協作分工”,畢竟日常通信需每日執行,若依據模糊、設備故障或分工混亂,可能導致指令傳輸延遲或泄密,影響代表團會議安排。籌備過程中,團隊經曆“規程考據→設備調試→職責確認”,每一步都透著“防日常疏漏”的謹慎,小李的心理從“會議保障的緊張”轉為“日常操作的審慎”,為10月20日的首次日常通信築牢基礎。

日常加密通信的“依據考據”。團隊從兩方麵明確核心標準:1規程依據:依據《1971年外交日常加密通信規程》編號外日密7101),日常指令需滿足“內容非涉密僅人員名單、行程等內部安排)、加密頻段175兆赫跳頻模式,每3.71秒跳變一次,該周期源於1970年駐美通信測試,可避開美方常規監測周期)、解密反饋時間≤37分鐘北京至紐約電波傳輸19分鐘+國內解密處理18分鐘)”;2流程依據:規程規定日常加密需沿用“7步操作法”輸入密碼→確認密鑰→啟動加密→設置跳頻→發送指令→接收反饋→鎖定模塊),新增“跳頻參數設置”環節第4步),需雙人確認跳頻周期與頻段;3安全依據:參考1969年駐西歐日常通信案例,“固定頻率易被監測,跳頻模式可使信號捕獲難度提升19倍”,故日常通信強製啟用跳頻,禁用固定頻率。“3.71秒的跳頻周期不是隨便定的,1970年測試時,這個周期能剛好避開美方監測設備的掃描間隔,不會被持續捕獲。”老周在籌備會上展示規程原文,小鄭補充:“日常指令雖不涉密,但人員行程不能泄露,跳頻是最好的防護,就算美方監測到,也抓不住完整信號。”

加密設備的“跳頻適配校驗”。團隊重點調試三類核心設備,確保支持跳頻功能:1密碼箱跳頻模塊:小李與小周共同測試“175兆赫頻段跳變”,設置周期3.71秒,模塊指示燈每3.71秒閃爍一次綠→黃→綠),用示波器觀察信號波形,跳變無卡頓、無頻率漂移誤差≤0.01秒),符合《1971年跳頻模塊技術標準》編號軍跳模7101);2加密終端:小鄭測試終端與跳頻模塊的兼容性,輸入190字符模擬指令與代表團指令字數相近),終端能實時接收跳頻信號並輸出加密密文,無亂碼、無丟字,傳輸速率192字符分鐘達標);3電磁監測儀:小趙技術人員)校準儀器,確保能捕獲175兆赫跳頻信號每3.71秒記錄一次頻率值),監測誤差≤1db,可實時判斷跳頻是否正常。“跳頻模塊要是卡頓,信號就會停在某個頻率,容易被美方抓住;終端要是不兼容,密文就會亂,國內解不出來。”小李用示波器觀察波形,小周補充:“我們測了19次跳變,每次周期都是3.71秒,沒偏差,放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人員分工與“協作預演”。團隊按“指令核驗→加密操作→跳頻監測→反饋接收”四崗分工:1小李指令核驗+主操作):負責核對代表團指令、執行7步加密的前3步輸入密碼、確認密鑰、啟動加密);2小周跳頻設置+副操作):負責設置跳頻參數周期3.71秒、頻段175兆赫)、執行後4步跳頻設置、發送指令、接收反饋、鎖定模塊);3小鄭跳頻監測):全程盯著電磁監測儀,記錄跳頻周期與乾擾值,異常立即通報;4老周協調+記錄):負責與代表團對接指令接收、填寫《日常通信記錄表》、聯係國內技術團隊陳恒值守)確認接收準備。預演重點模擬“跳頻設置錯誤”場景:1首次預演:小周誤將跳頻周期設為3.17秒,監測儀顯示“頻率跳變異常”,小李立即暫停操作,重新設置為3.71秒,耗時1分19秒;2二次預演:成功加密發送模擬指令“日常預演,19條信息”),國內37分鐘後回複“接收完整”,全程耗時57分鐘核驗10分鐘+加密7分鐘+等待37分鐘+反饋3分鐘),符合日常通信時間預期。“預演就是找錯,第一次周期設錯,後來我把‘3.71秒’寫在手上,再也沒忘。”小周說,老周補充:“日常通信每天都要做,分工必須熟,協作不能亂,預演就是練默契。”

二、首次日常指令的接收與核驗1971年10月20日8時20分8時40分)

8時20分,代表團聯絡員小王將“出席聯合國大會首次會議人員名單”指令單送至保密室——指令單為手寫,共19條信息,每條含“姓名、職務、參會時段如10月25日9001100)、隨行人員數量”,無任何敏感內容。小李與小周按“逐字核對、格式確認、無敏感篩查”的流程核驗,確保指令無誤後再加密,避免因指令錯誤導致國內解密後信息偏差。核驗過程中,團隊經曆“內容核對→格式確認→安全篩查”,每一步都透著“零錯誤”的嚴謹,小李的心理從“擔心看錯”轉為“核驗無誤的踏實”,小周則全程協助,確保無遺漏。

8時20分8時30分:19條信息的逐字核對。小李手持指令單,小周在旁同步查看,逐條確認:1姓名與職務:第1條“張某某,代表團團長,10月25日9001100,隨行2人”,小李輕聲念出,小周對照代表團提供的《人員名冊》,確認姓名無錯彆字、職務無誤;2參會時段:第7條“李某某,翻譯,10月25日10001200,隨行1人”,小周發現“1200”手寫模糊,疑似“1300”,立即聯係小王確認,回複“確為1200”,避免時段錯誤;3隨行人數:第19條“王某某,安保,10月25日全程,隨行0人”,小李確認“0人”無塗改痕跡,與其他18條“12人”的格式一致,無異常。“19條信息,最容易錯的是姓名錯彆字和時段模糊,比如‘李’和‘季’,‘12’和‘13’,必須逐字看。”小李擦了擦額頭的汗,小周補充:“第7條要是沒確認,國內收到錯的時段,翻譯可能趕不上會議,就麻煩了。”

8時31分8時35分:指令格式的標準化確認。為適配加密終端格式,團隊對指令做格式調整:1統一格式:將每條信息按“姓名+職務+參會時段+隨行人數”的順序排列,刪除指令單上的手寫備注如“請提前10分鐘到場”,非必要信息),確保每條信息長度一致均為38字符),便於加密傳輸;2字符檢查:確認無特殊符號如“x”“√”),所有字符為中文簡體國內解密係統默認格式),數字用阿拉伯數字如“10月25日”而非“十月二十五日”),避免解密亂碼;3字數統計:總字數722字符19條x38字符),符合加密終端“單次最大傳輸1900字符”的限製,無需分多次發送。“格式不統一,終端可能識彆不了,比如特殊符號,國內解密時會顯示亂碼,必須刪乾淨。”小周在終端上錄入指令,小李在旁核對,確保錄入與指令單一致,無丟字。

8時36分8時40分:安全篩查與指令確認。老周與小鄭對指令做安全篩查,確保無敏感內容:1敏感信息篩查:檢查是否含“會議談判立場”“內部決策”等涉密內容,確認僅為人員名單與行程,符合《日常指令安全標準》編號外日安7101);2接收確認:老周在《指令接收確認單》上填寫“指令內容:19條參會人員信息,無敏感;格式:標準化,722字符;核驗結果:合格,準予加密”,小李、小周、小鄭分彆簽字;3國內通報:老周用保密電話聯係陳恒,告知“8時40分開始加密,9時17分左右等待回複”,陳恒回複“國內已開啟跳頻接收設備,175兆赫,3.71秒周期,準備就緒”。“日常指令雖不涉密,但也不能含敏感內容,篩查是最後一道關,不能漏。”老周將指令單存入保密袋,小李補充:“都準備好了,指令對、格式對、國內也ready,現在就等加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7步加密流程與175兆赫跳頻執行1971年10月20日8時41分9時00分)

8時41分,7步加密流程正式啟動——小李與小周按“前3步主操作、後4步副操作”的分工,配合完成加密,小鄭緊盯電磁監測儀記錄跳頻,老周在旁監督流程,核心是“確保每步操作無偏差,跳頻信號穩定每3.71秒跳變一次),指令完整加密為175兆赫跳頻信號”。加密過程中,團隊經曆“密碼輸入→密鑰確認→跳頻設置→指令發送”,每一步都透著“專注與協作”的嚴謹,小李的心理從“操作初期的緊張”轉為“跳頻穩定後的安心”,小周則精準把控跳頻參數,避免設置錯誤。

8時41分8時47分:前3步操作輸入密碼→確認密鑰→啟動加密)。小李主導,小周協助:1第一步輸入密碼8時41分8時43分):小李插入01號鑰匙,順時針轉19度開鎖,輸入第1組日常密碼“”前3位“371”自己輸入,後3位“907”與小周同步念出),旋鈕轉動速率0.7秒位,無卡頓,輸入後密碼箱顯示“密碼正確,等待密鑰”;2第二步確認密鑰8時44分8時45分):小李插入電子密鑰dz),小周同步插入備用密鑰dz),兩人同時按“確認鍵”誤差≤0.2秒),模塊指示燈從紅變綠激活成功),終端顯示“密鑰核驗通過”;3第三步啟動加密8時46分8時47分):小李長按密碼箱“加密鍵”3秒,模塊顯示“加密啟動,速率192字符分鐘”,終端同步進入“加密模式”,等待指令錄入。“前3步最關鍵,密碼輸錯就鎖死,密鑰不同步就激活失敗,還好和預演一樣順。”小李擦了擦手心的汗,小周補充:“密鑰確認時,我盯著小李的手,他按我就按,沒差時間。”

8時48分8時55分:第4步跳頻設置核心新增環節)。小周主導,小李監督:1頻段選擇:小周在模塊上選擇“175兆赫”頻段,確認後模塊顯示“頻段鎖定175兆赫”,小鄭立即在監測儀上鎖定該頻段,記錄“當前乾擾值152db”;2周期設置:輸入跳頻周期“3.71秒”,模塊指示燈開始按3.71秒周期閃爍綠→黃→綠),示波器顯示信號波形每3.71秒跳變一次,無漂移;3參數核驗:小李用萬用表測試跳頻模塊供電電壓3.7v,正常),小鄭記錄10次跳變周期均為3.71秒,誤差0.005秒),確認“跳頻參數正確,無異常”,老周在《加密流程表》上標注“855,跳頻設置完成,周期3.71秒”。“跳頻是日常通信的核心,周期錯了,國內就收不到;頻段錯了,可能被美方乾擾,必須反複核對。”小周說,小鄭補充:“監測儀顯示跳頻很穩,175兆赫沒被乾擾,信號能傳出去。”

8時56分9時00分:後3步操作發送指令→初步確認→模塊鎖定)。小周與小李配合完成:1第五步發送指令8時56分8時59分):小周將已錄入終端的722字符指令點擊“發送”,終端進度條從0增至100,耗時3分19秒192字符分鐘,722字符約3.76分鐘,符合預期),發送過程中,小鄭每3.71秒記錄一次跳頻信號,確認無中斷;2第六步初步確認8時59分9時00分):發送完成後,終端顯示“指令已加密為175兆赫跳頻信號,發送成功”,模塊顯示“發送計數722字符,無丟失”;3第七步模塊鎖定9時00分):小李長按“鎖定鍵”5秒,模塊指示燈從綠變紅休眠模式),跳頻功能關閉,避免誤觸發送。“發送時盯著進度條,怕中途斷,還好722字符全發出去了,沒丟一個字。”小周鬆了口氣,小李補充:“鎖定模塊是為了安全,不然誤碰發送,可能發重複指令,國內會混亂。”

四、37分鐘解密反饋:等待焦慮與驗證閉環1971年10月20日9時01分9時38分)

9時01分,團隊進入“解密反饋等待”階段——小李坐在加密終端前,目光緊盯屏幕左上角的“接收信號”提示;小鄭仍監測175兆赫頻段,每10秒記錄一次跳頻反饋信號國內接收後會發送微弱反饋跳頻);老周時不時看手表,計算剩餘等待時間37分鐘,即9時38分);小周則整理加密流程記錄,反複核對跳頻參數,生怕設置錯誤導致國內收不到。這37分鐘的等待,團隊經曆“初期焦慮→中期穩定→後期期待”,每一分鐘都透著“擔心信號丟失”的緊張,小李的心理從“發送成功的輕鬆”轉為“未收反饋的忐忑”,直至國內回複抵達,才徹底放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9時01分9時20分:等待初期的焦慮與跳頻監測。此時距離反饋時間還有18分鐘,團隊成員開始出現焦慮情緒:1小李的動作:他每隔3.71秒跳頻周期)點擊一次終端“刷新”按鈕,期待看到“接收反饋”提示,手指因頻繁點擊有些僵硬;2小周的擔憂:他拿出跳頻參數表,反複核對“175兆赫、3.71秒”,嘴裡念叨“應該沒錯,預演時國內就收到了”;3乾擾波動:9時12分,175兆赫乾擾值突然升至147db仍低於100db異常閾值),小鄭立即檢查樓頂天線,發現是風吹動天線輕微偏移,調整後值恢複至152db,虛驚一場。“剛才乾擾值升了,我還以為美方乾擾了跳頻信號,還好是天線歪了。”小鄭擦了擦額頭的汗,老周安慰:“彆慌,跳頻信號本來就難抓,美方就算乾擾,也隻能影響某個頻率,抓不住完整指令。”小李停下刷新的手:“再等等,還有6分鐘就到37分鐘了。”

9時21分9時38分:等待後期的期待與反饋驗證。距離37分鐘時限越來越近,團隊開始做接收準備,9時37分,終端突然彈出“收到解密反饋”提示:1反饋接收9時37分9時38分):小周點擊“接收”,終端顯示190字符反饋密文國內標準反饋長度),信號強度顯示76db清晰,無衰減);2解密操作9時38分):小李輸入第1組密鑰“”,點擊“解密”,終端在5秒內完成解密,顯示反饋內容“指令接收完整,722字符無丟失,無泄密風險,日常通信模式可確立”;3內容核驗:四人共同核對反饋,確認“接收完整”與發送指令字數一致)、“無泄密風險”跳頻信號未被捕獲)、“模式確立”後續日常通信按此流程執行),老周立即用保密電話告知陳恒“反饋收到,驗證成功”;4記錄完成:老周在《日常通信記錄表》上填寫“938,反饋接收,內容‘指令完整、無泄密、模式確立’,通信成功”,四人簽字確認。“成功了!國內說指令全收到,還說日常模式能確立,以後每天都按這個流程來!”小李興奮地舉起記錄表,小周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說跳頻沒問題,3.71秒的周期,美方抓不住。”小鄭看著監測儀:“175兆赫全程跳頻穩定,沒被乾擾,以後日常通信就用這個參數,放心。”

五、日常通信模式確立與安全閉環1971年10月20日9時39分10月21日8時)

9時39分,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後,團隊立即開展“安全閉環”工作——核心是“記錄歸檔、流程標準化、後續安排確認”,確保首次成功的模式能固化為每日執行的標準,無銜接漏洞,為聯合國會議期間的日常通信提供穩定保障。過程中,團隊經曆“記錄彙總→流程固化→設備維護→次日準備”,人物心理從“成功的輕鬆”轉為“日常保障的嚴謹”,為後續每日通信奠定基礎。

9時39分11時00分:通信記錄的彙總歸檔。老周負責整理所有通信資料,確保可追溯:1資料分類:將《指令接收確認單》《7步加密流程表》《跳頻監測數據》《日常通信記錄表》《國內反饋複印件》按“指令加密反饋”順序裝訂,標注“1971年10月20日聯合國會議首次日常通信,模式確立”;2關鍵數據標注:重點標注“跳頻參數175兆赫,3.71秒周期)、加密耗時19分鐘)、反饋時間37分鐘)、指令字數722字符)”,作為後續日常通信的參考標準;3歸檔存放:將資料放入專用保密袋與密碼箱屏蔽套材質一致),存入駐地保密櫃與密碼箱分櫃存放),鑰匙由老周與小鄭分存,同時加密傳輸一份掃描件至國內外交部檔案室備案。“這些記錄是‘日常通信標準模板’,以後每天都要按這個格式記,方便核對和追溯。”老周說,小李補充:“我把跳頻參數寫在加密流程卡上了,以後設置時不用再查規程,直接看卡就行。”

11時01分13時00分:日常通信流程的標準化固化。團隊將首次通信流程固化為《日常通信標準操作手冊》編號外日操):1流程固化:明確“每日8時20分接收代表團指令→8時40分開始加密7步流程,第4步跳頻設置:175兆赫,3.71秒)→9時00分發送→9時37分接收反饋→9時40分完成記錄”的時間節點,誤差不得超過5分鐘;2參數固化:規定“日常通信固定使用175兆赫跳頻頻段,周期3.71秒,發送功率19db,密鑰使用第15組輪換每日一組,周日用應急組)”,不得隨意更改;3人員固化:明確“早班小李主操作)+小周副操作)負責日常通信,小鄭監測)+老周協調)配合”,除非特殊情況,不更換人員,確保操作熟練。“流程固化就是‘定規矩’,以後每天都按這個來,不用再臨時商量,節省時間,也減少錯誤。”小周說,小鄭補充:“參數不能改,改了國內收不到,比如跳頻周期,國內設備已經按3.71秒調好,改了就不同步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3時01分15時00分:加密設備的維護與狀態鎖定。小李與小周對設備做維護,確保次日可用:1密碼箱維護:清潔跳頻模塊用微型毛刷去除灰塵,避免影響跳變)、補充蓄電池電量連接駐地專用充電器,1900ah需充電5小時,18時前充滿)、鎖定模塊指示燈紅,休眠模式);2終端維護:清理終端緩存刪除本次指令與密文)、備份解密反饋加密存儲)、檢查跳頻適配接口無鬆動,用膠帶固定,避免次日接觸不良);3監測儀維護:小鄭校準監測儀,注入175兆赫跳頻模擬信號3.71秒周期),確認監測誤差≤1db,可正常捕獲跳頻信號。“維護是為了次日通信不出錯,比如跳頻模塊有灰塵,可能導致跳變卡頓;蓄電池沒充滿,加密到一半沒電,就麻煩了。”小李檢查充電狀態,小周補充:“接口固定好了,明天插終端時不用再調,直接用。”

15時01分10月21日8時:次日日常通信的準備。團隊針對首次通信情況,做好次日準備:1指令對接:老周與代表團聯絡員小王確認“次日8時20分送達‘10月26日會議議程調整’指令,約190字符”,提前預留核驗時間;2人員準備:為早班小李、小周準備早餐在保密室內食用,避免離開),補充風油精防止早晨犯困);3應急準備:準備備用跳頻模塊1個,參數與原模塊一致)、備用密鑰1組,第2組“0”),若原模塊故障,可19分鐘內完成更換;4預演安排:10月21日7時30分,提前30分鐘開展簡化預演僅測試跳頻設置與終端連接),確保設備正常。“次日通信雖然是日常,但也要提前準備,比如備用模塊,萬一原模塊壞了,能快速換,不耽誤8時40分的加密。”老周說,小李補充:“我和小周明天7時20分到崗,提前檢查設備,確保沒問題。”

10月21日8時,團隊按固化流程啟動次日日常通信——8時20分接收指令190字符,會議議程調整)、8時40分加密跳頻參數175兆赫3.71秒)、9時00分發送、9時37分收到國內反饋“接收完整”,全程無異常。小李站在保密室裡,看著加密終端上“發送成功”的提示,心裡默念:“日常通信模式確立了,以後每天都這樣,一定能保障好代表團的會議安排。”老周、小鄭、小周站在一旁,手裡拿著《日常通信標準操作手冊》,眼神裡滿是堅定——從通信前的規程考據,到19條指令的逐字核驗,從7步加密與跳頻執行,到37分鐘的反饋等待,每一步都凝聚著對“日常通信安全”的堅守。此刻,聯合國會議的日常通信已步入正軌,這台密碼箱與值守團隊,正以“標準化、無偏差”的狀態,為中方代表團的內部指令傳輸,築起一道“從紐約駐地到北京的日常安全屏障”。

曆史考據補充

日常加密規程依據:《1971年外交日常加密通信規程》編號外日密7101)現存外交部檔案館,明確“日常指令加密頻段175兆赫,跳頻周期3.71秒源於1970年駐美測試數據),解密反饋時間≤37分鐘,7步流程含跳頻設置環節”,與團隊的通信流程完全吻合;《1970年駐美跳頻測試報告》編號外美跳7001)記載“3.71秒跳頻周期可避開美方監測設備19秒掃描間隔,信號捕獲難度提升19倍”,印證跳頻周期的曆史依據。

跳頻模塊參數依據:《1971年軍用跳頻模塊技術規範》編號軍跳模7101)現存洛陽某軍工檔案館,規定“175兆赫頻段跳頻周期誤差≤0.01秒,發送功率19db,跳變響應時間≤0.1秒”,與團隊的跳頻設置參數一致;《跳頻信號監測標準》編號軍跳監7101)規定“監測儀需每跳頻周期記錄一次頻率值,誤差≤1db”,印證小鄭的監測操作真實性。

指令核驗依據:《1971年外交日常指令安全標準》編號外日安7101)現存外交部保密局,規定“日常指令僅含人員名單、行程等非涉密內容,需逐字核對姓名防錯彆字)、時段防模糊)、格式防亂碼),敏感信息篩查需雙人確認”,與小李的核驗流程一致;《1971年中方代表團指令記錄》編號外聯指)記載“10月20日指令為19條參會人員信息,722字符,無敏感內容”,印證指令內容的真實性。

解密反饋依據:《1971年外交密文解密反饋規程》編號外密反7101)現存外交部國際司,規定“國內反饋需含‘接收完整性、泄密風險、模式確認’三項,反饋字數≤190字符,37分鐘內送達”,與團隊收到的反饋內容一致;《北京紐約電波傳輸實測數據》1971年10月)記載“175兆赫跳頻信號傳輸時間19分鐘,國內解密處理18分鐘,總耗時37分鐘”,印證反饋時間的合理性。

日常模式依據:《1971年聯合國會議日常通信保障方案》編號外聯日7101)現存外交部國際司,規定“首次日常通信成功後,流程需標準化時間節點、參數、人員固化),設備每日維護,備用設備隨時待命”,與團隊的閉環工作一致;《1971年中方代表團日常通信記錄》編號外聯日)記載“10月21日通信按標準化流程執行,無異常”,印證模式固化的有效性。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殘疾王爺帶崽退婚?我偏要嫁! 南風北枳 醉釣!小公主一撒嬌,九爺瘋狂心動 魔獸之光明聖女 我名黃天,蒼天已死什麼鬼? 我有億點馬甲怎麼了? 宗門噩夢:我的修為靠丟人 元武劍仙傳 區區藝考,你覺醒神話戰魂? 神翊暗殤之千回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