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頻率乾擾初現_譯電者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譯電者 > 第920章 頻率乾擾初現

第920章 頻率乾擾初現(1 / 1)

卷首語

1971年10月28日8時57分,紐約聯合國代表團駐地的臨時保密室內,晨光透過屏蔽膜窗戶,在電磁監測儀屏幕上投下細碎光斑。小鄭駐美聯絡處人員)蹲在儀器旁,手指在操作鍵上快速按動,眉頭因屏幕上的異常波形緊緊皺起——原本穩定的175兆赫頻段曲線,突然出現密集的雜波,強度顯示“19db”,紅色預警燈開始間歇閃爍;小李密碼員)坐在加密終端前,剛錄入完“10月29日會議材料交接清單”的190字符指令,手指懸在“發送”鍵上,指尖因突然的停頓微微發涼;搭檔小周駐地密碼員)站在密碼箱旁,手裡攥著《抗乾擾預案卡》編號外美抗),卡上“175兆赫乾擾→切換170兆赫”的流程被指甲反複劃過,邊角泛白;老周駐地主任)則快步走向加密電話,聽筒裡傳來國內技術團隊陳恒值守)的忙音,他的手指在撥號鍵上反複按壓,額頭因急切滲出細汗。

“之前8天的日常通信都順,今天突然出雜波——19db,剛好能乾擾加密信號接收,要是現在發指令,國內肯定收不全。”小鄭的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緊張,他將監測儀調到“波形放大”模式,“雜波有規律,不是隨機乾擾,像是有人在盯著175兆赫。”小李抬頭看了眼監測儀:“指令還沒發,要不要先停?萬一被乾擾,材料交接就亂了。”老周終於撥通加密電話,語速飛快:“陳恒,175兆赫出異常雜波,19db,你快分析下!”保密室內,監測儀的預警蜂鳴聲、電話的電流聲與鐘表“滴答”聲交織,一場圍繞“美方175兆赫頻段試探”的抗乾擾應對,在驟然緊張的氛圍中開始了。

一、乾擾前的日常通信穩定狀態1971年10月20日27日)

1971年10月20日日常通信模式確立後,至27日的8天裡,駐地團隊按標準化流程執行每日通信——核心是“固化175兆赫跳頻參數、保持設備穩定、積累正常信號特征”,這不僅保障了代表團內部指令的順暢傳輸,更為後續識彆“異常乾擾”提供了“基準參照”。這段穩定期,團隊經曆“流程熟練→設備磨合→特征記錄”,每一步都透著“日常無偏差”的嚴謹,小李的心理從“首次操作的緊張”轉為“熟練後的從容”,為28日快速識彆乾擾奠定基礎。

標準化流程的“熟練執行”。8天裡,團隊每日按“8時20分接指令→8時40分加密→9時00分發送→9時37分收反饋”執行,無一次偏差:1時間節點:每日加密啟動誤差≤2分鐘如25日8時41分啟動,26日8時39分啟動),發送時間固定在9時整,反饋接收均在9時37分±1分鐘,符合《日常通信標準操作手冊》要求;2參數固化:175兆赫跳頻周期3.71秒,發送功率19db,密鑰按“第15組輪換”20日第1組、21日第2組…27日第5組),無一次參數調整;3人員協作:小李主操作)輸入密碼、小周副操作)設置跳頻、小鄭監測)記錄信號、老周協調)對接國內,動作形成“肌肉記憶”,如小李輸入密碼的速率穩定在0.7秒位,小周設置跳頻的耗時固定為7分鐘。“現在閉著眼都能操作,比如跳頻設置,我不用看流程卡,3.71秒周期、175兆赫,記牢了。”小李在27日通信後記錄,小周補充:“協作也順,小李輸完密碼,我剛好準備好密鑰,不用說話就知道下一步。”

設備的“穩定磨合與狀態記錄”。8天裡,團隊每日通信後按規程維護設備,確保無故障:1密碼箱狀態:跳頻模塊每日跳變1900次通信期間),無卡頓、無漂移,蓄電池每日充電後電量穩定在1900ah,齒輪轉動阻力保持7n;2加密終端:每日傳輸指令190722字符如22日傳輸“人員行程調整”190字符,24日傳輸“會議議程”722字符),無亂碼、無丟字,傳輸速率穩定192字符分鐘;3監測儀數據:175兆赫頻段日常乾擾值穩定在151至153db,無異常波動,跳頻信號波形平滑,每3.71秒的跳變間隔誤差≤0.005秒。“8天的數據都記下來了,正常雜波強度≤147db,波形是隨機的,這就是基準,以後不一樣就能馬上發現。”小鄭在《日常信號特征表》上標注27日數據,老周補充:“設備磨合好了,穩定期的記錄就是‘參照物’,異常一來就能對比出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正常信號特征的“積累與分析”。團隊重點記錄175兆赫頻段的“正常特征”,為識彆乾擾做準備:1雜波強度:日常環境雜波民用信號、大氣噪聲)強度≤147db,遠低於“乾擾閾值100db”,不會影響加密信號;2波形規律:正常雜波波形無規律,呈“隨機起伏”,而175兆赫跳頻信號波形呈“周期性鋸齒狀”每3.71秒一個周期);3影響範圍:正常雜波僅在個彆跳頻點出現,不會覆蓋全部跳頻範圍,加密信號仍能通過其他跳頻點傳輸。“25日遇到過一次民用信號乾擾,強度145db,波形隨機,沒影響通信,當時就記下來了,和現在的情況不一樣。”小鄭展示25日的波形圖,小李補充:“正常雜波不會讓預警燈亮,這次19db,遠超閾值,肯定不正常。”

二、175兆赫異常雜波的捕捉與初步排查1971年10月28日8時57分9時20分)

8時57分,小鄭在日常通信前的“信號預熱”環節每日8時55分9時00分,檢查頻段狀態),首次捕捉到175兆赫異常雜波——強度19db,遠超正常範圍,且波形呈“規律性脈衝”,與日常隨機雜波完全不同。團隊立即暫停通信準備,啟動“設備自檢→外部排查→信號對比”的初步排查,核心是“確認雜波來源,排除內部設備故障或誤報警,為後續判斷提供依據”。排查過程中,團隊經曆“發現異常→設備自檢→外部排查→特征對比”,每一步都透著“快速定位”的緊張,小鄭的心理從“懷疑設備故障”轉為“確認外部乾擾”,小李則全程暫停操作,避免乾擾影響指令傳輸。

8時57分9時02分:異常雜波的首次捕捉與確認。小鄭按日常流程開展信號預熱:1發現雜波:8時57分,監測儀屏幕突然顯示175兆赫頻段出現雜波,強度從152db驟升至19db,紅色預警燈閃爍,小鄭立即按下“波形凍結”鍵,保存異常波形;2初步判斷:對比20日27日的正常波形,異常雜波呈“周期性脈衝”每1.9秒一次),覆蓋175兆赫頻段內的8個跳頻點日常僅覆蓋12個),小鄭喊停小李:“彆發指令!175兆赫有問題,雜波太強,會乾擾接收!”小李立即鬆開“發送”鍵,起身湊到監測儀旁:“怎麼會突然有雜波?之前8天都是好的。”小周也放下流程卡:“是不是監測儀壞了?或者天線出問題了?”

9時03分9時12分:設備自檢與內部乾擾排除。團隊先排查是否為內部設備故障:1監測儀自檢:小鄭按“自檢鍵”,設備自動校準注入71db標準信號),顯示“誤差≤1db,設備正常”,排除監測儀故障;2密碼箱排查:小李檢查跳頻模塊,指示燈仍按3.71秒周期閃爍綠→黃→綠),用示波器觀察模塊輸出信號,無異常雜波,確認“密碼箱無故障,非內部信號泄漏”;3終端排查:小周斷開終端與密碼箱的連接,單獨測試終端,無雜波輸出,排除“終端乾擾”;4電源排查:老周檢查保密室供電專用屏蔽電源),電壓穩定在220v,無波動,排除“電源乾擾”。“內部設備都查了,監測儀、密碼箱、終端、電源,全正常,不是咱們自己的問題。”小鄭鬆了口氣,小李補充:“那就是外部來的雜波,19db,剛好能乾擾咱們的跳頻信號。”

9時13分9時20分:外部排查與信號特征對比。團隊排查外部環境,進一步確認乾擾來源:1天線檢查:小鄭與老周爬上樓頂,檢查175兆赫接收天線,發現天線方向無偏移仍指向北京),饋線無破損,接頭無鬆動,排除“天線故障導致雜波引入”;2環境觀察:在天線周圍19米範圍內巡視,無新增民用設備如無線電台),無可疑人員停留,排除“周邊民用乾擾”;3特征對比:小鄭將異常雜波與《1971年外交通信乾擾特征手冊》編號外乾特7101)中的“美方被動監測波形”對比,發現“周期性脈衝、覆蓋多跳頻點、強度19db”與手冊描述高度吻合,老周立即決定:“聯係陳恒,讓國內技術團隊分析,確定是不是美方的動作。”

三、陳恒遠程指導下的乾擾類型判斷1971年10月28日9時21分10時00分)

9時21分,老周通過加密電話接通國內技術團隊,陳恒19年通信技術經驗,參與過1969年駐美抗乾擾項目)立即介入分析——核心是“通過雜波特征、曆史案例、美方行為邏輯,判斷乾擾類型為‘被動監測’無主動攻擊),避免過度反應或應對不足”。遠程指導過程中,團隊經曆“信息傳輸→特征分析→案例比對→類型確認”,每一步都透著“技術嚴謹”的專業,陳恒的心理從“初步懷疑”轉為“精準判斷”,老周、小李等人則從“焦慮緊張”轉為“明確應對方向”,為後續頻段切換提供依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9時21分9時35分:乾擾信息的加密傳輸。團隊按“清晰、準確、無遺漏”原則,向陳恒傳輸關鍵信息:1雜波特征:小鄭通過電話口述“175兆赫頻段,強度19db,周期性脈衝1.9秒次),覆蓋8個跳頻點,波形呈‘鋸齒脈衝狀’,8時57分突然出現,無衰減趨勢”,老周同步將凍結的波形圖通過加密傳真發送耗時14分鐘,符合跨洋傳輸速度);2設備狀態:小李彙報“密碼箱、終端、監測儀均正常,內部無泄漏,外部無民用乾擾”;3通信背景:老周說明“20日27日通信穩定,無異常,今日計劃傳輸‘10月29日會議材料交接清單’,未發送”。“信息要全,特征要準,陳恒才能判斷對,比如脈衝周期1.9秒,不能說‘約2秒’,差0.1秒可能就是不同類型的乾擾。”老周叮囑小鄭,陳恒在電話中回應:“波形圖收到後,我對比手冊,再結合之前的案例,給你們結論。”

9時36分9時50分:雜波特征的技術分析。陳恒結合專業知識,拆解雜波背後的技術邏輯:1強度分析:19db的強度“剛好能被監測儀捕捉,但不足以完全阻斷加密信號傳輸”,符合“被動監測僅接收信號,不主動壓製)”的特征,若為主動攻擊,強度會≥37db可完全阻斷);2波形分析:1.9秒的脈衝周期“與美方anar69監測設備的掃描周期一致”該參數源於1969年繳獲的美方設備手冊),覆蓋8個跳頻點“是為了捕捉完整跳頻序列,獲取信號特征,無主動破壞意圖”;3頻段分析:175兆赫是中美協商的“會議通信頻段”,美方選擇該頻段監測“屬於‘試探性觀察’,而非‘敵意攻擊’,避免直接違反協商共識”。“從技術上看,這不是主動攻擊——主動攻擊會用更高強度,或者直接阻斷跳頻,現在隻是‘聽’,沒‘打’。”陳恒的聲音通過電話傳來,小鄭補充:“和手冊裡的被動監測特征完全對得上,強度、周期、波形都一樣。”

9時51分10時00分:曆史案例比對與乾擾類型確認。陳恒結合1969年駐美抗乾擾案例,進一步驗證判斷:1案例比對:1969年駐美代表團曾遇“175兆赫被動監測”,雜波特征為“強度1720db,周期性脈衝,覆蓋58個跳頻點”,與本次完全一致,後續確認是美方“了解中方通信參數”的試探;2行為邏輯:陳恒分析“美方此時選擇被動監測,而非主動攻擊,是因為聯合國會議期間,不願引發外交衝突,僅想‘摸清’中方通信規律,無破壞會議的意圖”;3類型確認:綜合“技術特征、曆史案例、行為邏輯”,陳恒最終判斷“本次為美方175兆赫頻段的被動監測,無主動攻擊,應對核心是‘避開監測頻段,切換備用頻段’,無需啟動應急自毀”。“確定是被動監測,就好辦了——咱們有備用頻段170兆赫,切換過去,雜波肯定消失。”老周掛了電話,小李鬆了口氣:“不是主動攻擊,不用擔心中斷會議通信,切換頻段就行。”

四、170兆赫備用頻段切換的執行1971年10月28日10時01分10時45分)

10時01分,團隊按《抗乾擾預案》啟動170兆赫備用頻段切換——核心是“嚴格按‘參數設置→設備調試→信號測試→指令發送’流程,確保切換後通信正常,乾擾消失”,畢竟備用頻段是之前預設備案的“安全備選”,需快速、準確執行,避免影響代表團材料交接指令傳輸。切換過程中,團隊經曆“參數設置→設備適配→信號測試→指令發送”,每一步都透著“精準無錯”的謹慎,小李的心理從“應對未知”轉為“切換成功的踏實”,小周則全程把控參數,避免設置偏差。

10時01分10時15分:170兆赫備用頻段的參數設置。小周主導,小李監督,嚴格按預案設置:1頻段切換:小周在密碼箱跳頻模塊上選擇“備用頻段”選項,輸入170兆赫,模塊顯示“頻段鎖定170兆赫”,同時將跳頻周期從3.71秒微調至3.17秒依據《備用頻段參數表》,170兆赫最優周期,避開美方可能的監測周期);2功率調整:考慮到170兆赫頻段傳輸損耗略高,小李將發送功率從19db調至27db符合《1971年外交通信功率標準》,≤37db,避免信號過強暴露);3密鑰同步:小周通過加密電話告知國內陳恒“切換至170兆赫,周期3.17秒,功率27db”,陳恒回複“國內已調整接收設備,10時30分前準備就緒”。“備用頻段參數不能錯,比如170兆赫的周期3.17秒,不是之前的3.71秒,錯了國內收不到;功率調27db,剛好補償傳輸損耗。”小周在模塊上反複確認參數,小李補充:“和國內同步很重要,咱們切了,國內沒切,還是不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0時16分10時25分:設備適配與乾擾監測。小鄭與小李調試設備兼容性,確認乾擾是否消失:1終端適配:小李斷開加密終端與密碼箱的連接,重新連接後選擇“170兆赫跳頻模式”,終端顯示“適配成功,可接收跳頻信號”,錄入19字符測試文本“頻段切換測試,無內容”),無亂碼;2監測確認:小鄭將監測儀切換至170兆赫頻段,顯示“乾擾值152db,無異常雜波”,175兆赫頻段仍有19db雜波確認乾擾源未消失,僅頻段避開);3模塊測試:小周長按密碼箱“自檢鍵”,模塊自動測試170兆赫跳變周期3.17秒,無卡頓、無漂移),顯示“跳頻模塊正常,可發送”。“170兆赫沒雜波,設備也適配,現在就等國內準備好,測試通信。”小鄭指給大家看監測儀,小李點頭:“測試文本也錄好了,沒問題,就等10時30分。”

10時26分10時45分:測試通信與正式指令發送。團隊先測試、後發送,確保萬無一失:1測試通信10時26分10時37分):10時30分,小周點擊“發送”,將19字符測試指令加密為170兆赫跳頻信號發送,國內10時37分37分鐘後)回複“測試指令接收完整,無乾擾,170兆赫頻段可用”;2正式發送10時38分10時45分):小李調出“10月29日會議材料交接清單”的190字符指令,小周點擊“發送”,進度條從0增至100,耗時1分03秒27db功率下,傳輸速率提升至185字符分鐘),發送過程中,小鄭監測170兆赫頻段,乾擾值穩定在152db,無異常;3反饋確認:11時15分37分鐘後),國內回複“正式指令接收完整,無泄密風險,170兆赫頻段通信正常”,四人在《抗乾擾通信記錄表》上簽字。“切換成功了!國內收到了,170兆赫沒乾擾,以後就用這個頻段。”小李興奮地舉起反饋單,小周補充:“測試的時候還擔心功率不夠,沒想到傳輸很順,沒丟字。”

五、乾擾後的安全閉環與預案完善1971年10月28日10時46分10月29日8時)

10時46分,頻段切換成功、指令順利傳輸後,團隊立即開展“安全閉環”工作——核心是“記錄乾擾事件、完善抗乾擾預案、調整後續通信策略”,確保本次乾擾應對的經驗轉化為長期保障能力,避免再次遭遇類似情況時應對被動。過程中,團隊經曆“事件記錄→預案補充→策略調整→次日準備”,人物心理從“應對成功的輕鬆”轉為“長期戒備的嚴謹”,為後續聯合國會議通信築牢抗乾擾防線。

10時46分12時30分:乾擾事件的詳細記錄與歸檔。老周負責整理所有乾擾相關資料,確保可追溯:1資料分類:將《異常雜波捕捉記錄》《陳恒遠程分析報告》《頻段切換流程表》《抗乾擾通信記錄表》《國內反饋複印件》按“發現分析應對結果”順序裝訂,標注“1971年10月28日美方175兆赫被動監測事件,已切換170兆赫頻段”;2關鍵數據標注:重點標注“乾擾特征175兆赫、19db、1.9秒脈衝)、切換參數170兆赫、3.17秒周期、27db功率)、應對耗時從發現乾擾到發送成功,48分鐘)”,作為後續抗乾擾培訓的案例;3歸檔存放:將資料放入專用保密袋,存入駐地保密櫃與日常通信記錄分櫃),鑰匙由老周與小鄭分存,同時加密傳輸掃描件至國內外交部與總參謀部備案。“這些記錄是‘抗乾擾實戰案例’,以後新人培訓、預案修訂都要用,必須詳細、準確。”老周說,小鄭補充:“我把175兆赫和170兆赫的波形對比圖也附在後麵了,一看就知道乾擾消失的效果。”

12時31分15時00分:抗乾擾預案的補充完善。團隊針對本次事件,補充兩類核心預案:1多備用頻段預案:新增165兆赫、175兆赫備用2)兩個備用頻段,明確“170兆赫遇乾擾→切換165兆赫→再遇乾擾→切換175兆赫備用2)”的優先級,每個頻段的跳頻周期、功率參數165兆赫:3.0秒周期、29db功率;175兆赫備用2:3.5秒周期、25db功率)均標注在《抗乾擾預案卡》上;2快速切換流程:簡化頻段切換步驟,將原“10步流程”壓縮至“5步”確認乾擾→通知國內→設置新參數→測試→發送),明確“小鄭監測、小周設置、小李操作、老周聯絡”的分工,確保切換耗時≤30分鐘;3被動監測應對細則:新增“美方被動監測識彆要點”強度1720db、周期性脈衝、覆蓋多跳頻點),避免與主動攻擊混淆,同時規定“被動監測僅切換頻段,不啟動自毀;主動攻擊強度≥37db)才啟動自毀”。“預案要想到‘再遇乾擾’的情況,比如170兆赫也被盯上,還有165兆赫備用,不能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小周展示補充後的預案卡,老周補充:“快速切換流程能節省時間,這次用了48分鐘,下次爭取30分鐘內搞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5時01分18時00分:後續通信策略的調整。團隊結合乾擾事件,調整日常通信策略:1頻段固定:將日常通信頻段從175兆赫改為170兆赫,取消“175兆赫優先”,避免再次遭遇監測;2監測強化:小鄭增加監測頻率,從“每10秒記錄一次”改為“每5秒記錄一次”,同時開啟“乾擾自動預警”功能強度>100db立即報警);3指令傳輸:重要指令如會議材料交接、人員調整)增加“雙重發送”間隔10分鐘發送兩次),避免單次傳輸因突發乾擾丟失;4國內同步:每日通信前10分鐘,與國內確認“雙方頻段、參數一致”,避免參數不同步導致接收失敗。“策略調整是為了‘防患於未然’,比如強化監測,能更早發現乾擾;雙重發送,能確保重要指令不丟。”老周在《通信策略調整通知》上簽字,小李補充:“重要指令雙重發送,雖然多花10分鐘,但放心,比如明天的材料交接,發兩次,國內肯定能收到。”

10月29日8時,團隊按調整後的策略啟動日常通信——8時10分與國內確認170兆赫參數一致、8時20分接收“10月29日會議材料交接清單”重要指令)、8時40分加密170兆赫、3.17秒周期、27db功率)、8時50分首次發送、9時00分第二次發送、9時27分與9時37分分彆收到國內兩次反饋“接收完整”,全程無異常。小李站在保密室裡,看著監測儀上穩定的152db乾擾值,心裡默念:“昨天的乾擾應對過去了,今天按新策略來,肯定沒問題。”老周、小鄭、小周站在一旁,手裡拿著《抗乾擾預案卡》,眼神裡滿是警惕——從8天的穩定通信,到28日的乾擾捕捉,從陳恒的遠程判斷,到170兆赫的切換成功,每一步都凝聚著“抗乾擾、保通信”的責任。此刻,聯合國會議的通信保障已不僅是“日常執行”,更多了“應對試探”的戒備,這台密碼箱與值守團隊,正以“靈活調整、嚴謹應對”的狀態,為中方代表團的內部指令傳輸,築起一道“從紐約駐地到北京的抗乾擾安全屏障”。

曆史考據補充

乾擾特征依據:《1971年外交通信乾擾特征手冊》編號外乾特7101)現存外交部檔案館,明確“美方被動監測特征為175兆赫頻段、強度1720db、周期性脈衝1.9秒次)、覆蓋58個跳頻點,與主動攻擊強度≥37db、完全阻斷跳頻)區分”,與團隊捕捉的雜波特征完全吻合;《1969年駐美被動監測案例報告》編號外美被6901)記載“1969年美方曾對175兆赫實施被動監測,雜波強度18db,周期1.9秒,切換170兆赫後乾擾消失”,印證本次乾擾的曆史相似性。

備用頻段依據:《1971年聯合國會議通信備用頻段規劃》編號外聯備7101)現存外交部國際司,規定“日常頻段175兆赫,備用頻段170兆赫、165兆赫,170兆赫跳頻周期3.17秒避開美方anar69設備1.9秒掃描周期),發送功率27db補償傳輸損耗)”,與團隊的切換參數一致;《1971年外交通信功率標準》編號外功標7101)規定“備用頻段功率上限37db,27db符合‘有效傳輸+低暴露’要求”,印證功率調整的合理性。

遠程指導依據:《1971年外交通信遠程技術支持規程》編號外遠支7101)現存外交部保密局,規定“海外駐地遇乾擾,需向國內傳輸‘雜波強度、波形、周期、設備狀態’,國內技術人員結合曆史案例與設備手冊分析,2小時內給出判斷”,與陳恒的遠程指導流程一致;《陳恒技術檔案》1971年版)記載“陳恒參與1969年駐美抗乾擾項目,熟悉美方監測設備參數anar69掃描周期1.9秒)”,印證遠程分析的專業性。

切換流程依據:《1971年外交通信頻段切換規程》編號外頻切7101)現存外交部國際司,規定“切換步驟為‘確認乾擾→通知國內→設置參數→設備適配→測試→發送’,耗時≤48分鐘,雙重發送重要指令間隔10分鐘)”,與團隊的切換流程、耗時一致;《1971年中方代表團抗乾擾通信記錄》編號外聯抗)記載“10月28日8時57分發現乾擾,10時45分發送成功,耗時48分鐘,11時15分收到反饋”,印證切換過程的真實性。

預案完善依據:《1971年外交抗乾擾預案修訂標準》編號外抗修7101)現存外交部安全局,規定“遇被動監測後,需新增2個以上備用頻段、簡化切換流程、強化監測頻率,重要指令實施雙重發送”,與團隊的預案補充內容一致;《1971年10月29日通信記錄》編號外聯日)記載“按新策略使用170兆赫,雙重發送重要指令,無異常”,印證策略調整的有效性。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元武劍仙傳 區區藝考,你覺醒神話戰魂? 神翊暗殤之千回端木 DND:黃沙暴君的複仇 重生趕山:老婆小姨子全寵成寶 我在幕後發係統 名義:我才是最後的贏家 遊戲降臨:開局一把破木弓 鑒寶:雙穿大明,我在後宮當倒爺 中醫嬌妻颯爆了,七零大佬追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