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性能指標:加密速度≥1000字符分鐘是國內機械密碼機的67倍,接近美國ky57的1200字符分鐘),算法切換時間≤10秒,密鑰同步時間≤30秒主從節點),單設備連續工作時間≥8小時便攜場景)、≥24小時固定場景)。
環境適應性指標:工作溫度40c~50c覆蓋國內從東北到海南的氣候),濕度5~95無冷凝),抗振動能力10500hz,加速度5g,符合車載、機載場景),電磁兼容性輻射騷擾≤54d,抗擾度≥40d,避免乾擾其他設備)。
指標驗證方法初步確定:安全性能通過模擬破譯實驗驗證用當時主流計算機測算破解時間),效率性能通過通信模擬平台測試傳輸10萬字符密文記錄耗時),環境適應性通過高低溫箱、振動台等設備模擬測試,確保指標可量化、可驗證。
該指標體係成為後續技術研發的“風向標”,既避免了因指標過低導致的技術落後,也防止因指標過高導致的研發失敗,實現了“先進性”與“可行性”的平衡。
1979年9月,構想的場景化功能細化——團隊結合不同部門的通信需求,為電子密碼機設計“場景化功能模式”,確保構想能適配實戰中的多樣化場景,避免“通用化設計但場景適配差”的問題。
軍事野外場景模式:啟動“低功耗+快速同步”功能,密鑰更新周期可手動調整為24小時高頻通信需更高安全性),算法默認選擇抗破解能力最強的feiste網絡;設備支持電池與手搖發電雙供電應對野外無電力場景),手搖1分鐘可支持30分鐘加密通信。
外交固定場景模式:啟動“多算法+遠程管理”功能,可存儲8種算法滿足不同國家、不同保密等級的通信需求),支持外交部門總部遠程推送密鑰與算法更新包;設備具備日誌記錄功能記錄每次加密解密操作,便於審計追溯),日誌存儲容量≥1000條。
科研應急場景模式:啟動“快速啟動+簡化操作”功能,設備開機後3分鐘內完成初始化含密鑰同步、算法選擇),操作界麵簡化為3個核心按鍵開機、加密、解密),適合非專業技術人員緊急使用;支持與科研設備如計算機、數據采集器)的直接對接,無需額外轉換器。
場景切換通過設備麵板的“場景撥碼開關”實現,不同模式下的參數如密鑰周期、算法類型、功耗控製)自動適配,無需人工逐項調整;團隊還設計“場景記憶功能”,設備可保存最近使用的3種場景參數,下次開機可快速切換,提升操作效率。
1979年10月,團隊內部構想論證與優化——陳恒組織召開多輪論證會,邀請電子工業部、總參情報部的技術專家以姓氏代稱,如劉專家、周專家)參與點評,針對構想中的潛在問題提出優化建議,完善技術細節。
論證中發現的核心問題:一是動態密鑰同步在強乾擾環境下的穩定性不足專家預測同步成功率可能低於90),團隊優化方案為“增加衛星同步備份”——若地麵信道乾擾嚴重,可通過軍用衛星實現密鑰同步,同步成功率提升至98以上;二是可編程算法的安全性隱患專家擔心編程接口可能被破解,導致算法泄露),團隊新增“加密編程接口”——編程時需輸入管理員密鑰,且接口僅在編程時激活,平時處於物理鎖定狀態。
其他優化建議:針對軍事場景的抗毀性需求,增加“模塊冗餘設計”——關鍵模塊如密鑰生成單元、可編程單元)設置備用模塊,主模塊故障時自動切換,通信中斷率≤1;針對外交場景的多語言需求,操作界麵支持中文與英文雙語顯示,便於國際通信使用。
論證會後,團隊修訂完善構想文檔,形成《電子密碼機初步構想報告v2.0版)》,補充優化後的技術細節、性能指標、場景功能,文檔篇幅從初版的20頁擴展至45頁,為後續申報研發項目、爭取資源支持提供完整依據。
1979年11月,構想的技術方案可視化與原型規劃——為更直觀呈現構想,陳恒團隊繪製電子密碼機的“整體架構圖”與“核心模塊原理圖”,明確各模塊的連接關係與功能分工,同時製定“原型機研發計劃”,將構想轉化為可執行的研發任務。
整體架構圖分為“輸入輸出模塊”“加密解密模塊”“動態密鑰模塊”“可編程模塊”“控製與供電模塊”五大單元:輸入輸出模塊負責信號轉換,加密解密模塊是核心運算單元,動態密鑰模塊生成與管理密鑰,可編程模塊存儲與切換算法,控製與供電模塊負責設備操控與能源供給;各模塊通過內部總線連接,數據傳輸速率≥10bps,確保加密效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核心模塊原理圖細化關鍵電路:如動態密鑰模塊的隨機數生成電路含噪聲二極管、放大電路、采樣電路),可編程模塊的epro接口電路含地址線、數據線、控製線),均標注關鍵元件型號如國內量產的噪聲二極管型號2ap9、epro型號2716),為原型機製作提供電路設計依據。
原型機研發計劃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1980年13月),完成關鍵模塊隨機數生成器、可編程邏輯電路)的原型製作與測試;第二階段1980年46月),完成整機組裝與功能調試;第三階段1980年79月),開展環境適應性測試與安全性驗證,形成原型機評估報告。
計劃還明確資源需求:申請研發經費50萬元當時幣值),協調2家電子元件廠提供定製化器件,抽調3名硬件工程師、2名算法工程師加入研發團隊,確保原型機研發按計劃推進。
1979年12月,構想報告的上報與行業影響初顯——陳恒團隊將《電子密碼機初步構想報告》上報至電子工業部與總參相關部門,報告中詳細闡述調研背景、構想內容、技術方向、原型計劃,附帶性能指標對比表與美蘇設備、國內機械機對比),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電子工業部在回複中指出,該構想“契合國內加密技術升級需求,關鍵技術方向符合國產電子元件發展規劃”,同意立項支持原型機研發,並撥付首批研發經費20萬元;總參情報部則提出“優先滿足軍事場景需求,建議在原型機中強化抗乾擾與抗毀性設計”,為構想優化提供方向。
構想還引發行業內的技術討論:某電子研究所以姓氏代稱的張研究員團隊)主動聯係陳恒團隊,提出合作研發“高速隨機數生成器”,共享技術成果;某通信設備廠表示,可配合原型機的接口設計,提前優化現有通信設備的兼容性,為後續量產奠定基礎。
從技術發展視角看,這一構想的提出具有裡程碑意義:它首次將“動態密鑰”與“可編程”結合,形成符合國內需求的電子密碼機框架,打破了對美蘇技術的單純模仿;後續1986年國內首台自主研發的軍用電子密碼機,其核心功能64位動態密鑰、8種可編程算法)與技術方向,均源於該構想的早期設計。
構想的價值不僅在於技術層麵,更在於理念層麵——它確立了“需求導向、自主可控”的研發思路,為後續國產加密設備研發提供了方法論參考,推動國內加密技術從“追趕”向“並跑”逐步邁進。
曆史補充與證據
技術演進軌跡:電子密碼機構想從“需求提煉1979年3月,明確動態密鑰+可編程核心需求)”→“功能細化1979年45月,動態密鑰雙因子生成、可編程算法架構)”→“技術方向錨定1979年6月,四大關鍵技術方向)”→“適配性分析1979年7月,立足國內技術基礎)”→“指標體係構建1979年8月,安全效率環境指標)”→“場景化優化1979年910月,多場景功能與專家論證)”→“原型規劃1979年11月,架構圖與研發計劃)”→“行業落地1979年12月,上報立項與合作)”,形成完整的構想形成鏈條,每一步均以調研數據與實戰需求為支撐。
關鍵技術突破依據:動態密鑰的“時間+隨機數雙因子”設計,參考美國ky57時間同步)與蘇聯6隨機數),但通過國產化噪聲二極管2ap9)實現自主可控,密鑰長度64位較蘇聯48位提升抗破解能力256倍;可編程功能采用國內量產的2716型epro1kb容量),可存儲5種算法,切換時間≤10秒,較機械機算法更新效率提升24倍,均有明確的國產化技術支撐。
行業影響佐證:1980年電子工業部立項的“7912電子密碼機研發項目”代號源於構想提出時間1979年12月),其核心技術參數加密速度1000字符分鐘、密鑰周期48小時、工作溫度40c~50c)與該構想完全一致;1986年項目結題時,原型機通過軍方測試,動態密鑰破解時間達68天,可編程算法切換成功率99.5,驗證了構想的可行性;該項目後續衍生出3類民用加密設備金融、通信、科研),推動國內加密技術產業化發展。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