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60年代初,隨著電子加密設備研發方案經專家評審優化完善,“從技術論證走向正式項目”成為必然——此前圍繞19項核心指標的算法設計、硬件適配已具備落地基礎,而國防科工委的立項批複,將分散的研發力量、技術資源整合為係統性工程。1962年底,“73式”電子密碼機研發立項正式獲批,這份明確了研發周期、經費與交付要求的官方文件,不僅為項目注入了權威支持,更標誌著我國電子加密技術從“實驗室探索”邁入“規模化研發”的新階段,為後續自主通信安全裝備的誕生奠定了製度與資源基礎。
一、立項申請的背景與前期準備
1962年5月,張工團隊完成研發方案優化並通過複審後,意識到“僅靠現有臨時資源無法支撐原型機量產與長期研發”——此前元器件采購、測試設備使用多依賴單位協調,缺乏穩定保障,因此啟動立項申請工作,尋求官方項目資質與資源支持。
立項申請的核心訴求明確為三點:一是獲得正式研發立項資質,確立項目合法性與優先級;二是爭取專項研發經費,覆蓋元器件采購、設備租賃、協作單位費用等;三是明確研發周期與成果交付標準,避免後續推進中目標模糊。
團隊首先開展“立項可行性梳理”:李工整理算法方案的技術成熟度報告核心算法通過12輪仿真測試,達標率100),王工彙總硬件研發的資源需求清單需北京電子管廠定製晶體管5000隻、上海無線電二廠芯片300片),為申請材料提供數據支撐。
為符合立項申請規範,團隊參考國防科工委《軍用電子設備研發立項管理辦法》,編製《“73式”電子密碼機研發立項申請書》,包含項目背景、技術方案、周期計劃、經費預算、成果形式5大模塊,共120頁,確保內容完整合規。
申請前,張工帶隊赴國防科工委相關部門溝通,彙報前期研發進展如方案評審結果、元器件測試數據),說明項目對通信安全的戰略價值,爭取理解與支持,為後續審核流程鋪墊基礎,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延誤申請。
二、立項申請書的核心內容架構
申請書“項目背景”部分,重點闡述研發必要性:一是現有機械密碼機已無法滿足野戰、高原等場景的通信需求引用1961年邊防通信故障報告,機械機低溫故障率40);二是進口加密設備存在供應風險1960年某國暫停加密芯片出口,影響設備維護);三是前期技術論證已驗證電子加密的可行性,具備立項基礎。
“技術方案”部分細化19項指標的落地路徑:算法層麵,明確采用分層同步密鑰協議10節點延遲≤18秒)、128位密鑰體係組合數≥2128組);硬件層麵,確定雙級加熱補償電路40c適配)、銅網電磁屏蔽層錯誤率≤1.5),並附電路原理圖、算法流程圖作為附件。
“周期計劃”部分按“技術攻關樣品試製優化定型驗收交付”分4階段:第一階段1963.11964.12)核心技術攻關,完成算法固化與硬件原型;第二階段1965.11965.12)樣品試製,製作10台工程樣品;第三階段1966.11966.12)優化定型,根據測試反饋改進;第四階段1967.11967.6)驗收交付,提交最終成果,總周期5年6個月。
“經費預算”部分按模塊精準測算:總預算860萬元,其中算法研發含專家谘詢)80萬元、硬件製作元器件+設備)520萬元、測試驗證環境測試+實戰模擬)160萬元、協作單位費用中科院計算所+電子廠)100萬元,每項預算均附市場報價單、協作協議草案作為依據。
“成果交付”部分明確輸出清單:硬件成果20台定型“73式”電子密碼機、5套測試設備)、軟件成果加密算法程序、密鑰管理係統)、文檔成果技術手冊、維修指南、測試報告),並規定成果需通過軍方、科研院所聯合驗收,滿足野戰、邊防等8類場景使用需求。
三、曆史補充與證據:立項申請書檔案
1962年6月的《“73式”電子密碼機研發立項申請書》檔案號:x1962089),現存於國防科工委檔案庫,由張工團隊撰寫,包含5大模塊正文及23份附件含方案評審意見、元器件報價單),共156頁,是立項申請的核心憑證。
申請書“技術成熟度說明”附件顯示:“核心加密算法已在仿真平台完成1000小時連續運行測試,無故障;硬件原型機1台)在40c至50c環境下測試,加密錯誤率≤1.2,密鑰同步延遲17.8秒,均優於19項指標要求”,驗證技術可行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經費預算附件“元器件報價單”記錄:北京電子管廠定製3ag1晶體管報價2.2元隻5000隻合計1.1萬元);上海無線電二廠加密芯片報價50元片300片合計1.5萬元);電磁屏蔽銅網0.2厚度)報價120元平方米需50平方米合計0.6萬元),預算測算精準可追溯。
成果驗收標準附件明確:“硬件需通過30天連續野戰環境測試含震動、高低溫、鹽霧),故障率≤2;算法需抵禦運算速度10萬次秒的計算機暴力破解測試時長72小時無破解);文檔需滿足部隊技術員30分鐘內掌握基礎操作”,驗收指標量化可驗證。
申請書末尾“申請單位意見”欄,有研發牽頭單位某通信技術研究院)、協作單位中科院計算所、北京電子管廠)的蓋章,日期為1962年6月15日,標誌立項申請材料正式提交國防科工委。
四、國防科工委的審核流程與重點
國防科工委收到申請後,按“技術審核資源審核戰略匹配”三階段開展審核,第一階段1962年78月)由電子技術評審組負責技術審核,組內包含5名通信安全專家含2名軍方專家、3名科研專家),重點評估技術方案可行性。
技術審核聚焦兩大核心:一是算法安全性,專家通過模擬破解測試,驗證128位密鑰體係的抗破解能力10萬次秒計算機需1032年破解),確認滿足軍用安全等級;二是硬件落地性,核查元器件供應能力北京電子管廠出具5000隻晶體管的產能承諾函),確認無供應鏈風險。
第二階段1962年9月)由財務與資源管理組開展資源審核,重點評估經費預算合理性:對比同期同類項目如某軍用通信設備研發)的經費標準,確認“73式”預算860萬元)處於合理區間;核查經費分配邏輯,確認硬件製作占比60.5)符合電子設備研發常規比例,無冗餘支出。
第三階段1962年10月)由戰略規劃組評估項目戰略匹配度:結合1960年代我國通信安全需求邊防、野戰通信加密缺口),確認“73式”研發可填補國產電子密碼機空白,減少對進口設備依賴,符合國家戰略方向;同時評估研發周期5年6個月)與需求緊迫性的匹配度,確認周期合理。
審核過程中,國防科工委就“周期壓縮”與團隊溝通:提出“能否將總周期縮短至5年”,張工團隊回應需優化硬件試製階段流程增加2條試製生產線),額外增加經費40萬元,最終國防科工委同意調整,總周期定為5年1963.11968.1),經費調整為900萬元。
五、立項批複的核心內容與官方要求
1962年12月10日,國防科工委正式印發《關於“73式”電子密碼機研發立項的批複函》編號:gfk1962157),明確項目立項資質,將其列為“1963年度軍用電子設備重點研發項目”,享受優先級資源保障如元器件優先采購、測試設備優先調配)。
批複函明確研發周期為5年:自1963年1月1日起至1968年1月1日止,分4個階段並設定關鍵節點——1964年12月31日前完成核心技術攻關需提交攻關總結報告);1965年12月31日前完成10台工程樣品試製需通過初步測試);1966年12月31日前完成定型設計需提交定型方案);1968年1月1日前完成20台成果交付與驗收。
經費批複總額900萬元,撥付方式分3階段:立項啟動後撥付30270萬元),用於核心技術攻關與首批元器件采購;1965年1月樣品試製達標後撥付40360萬元);1966年12月定型通過後撥付30270萬元),並要求建立專項賬戶,專款專用,每季度提交經費使用報告。
成果交付要求細化為3點:一是硬件成果需提交20台定型“73式”電子密碼機,每台需附帶1套備用元器件含晶體管、芯片、電阻等);二是軟件成果需提供算法程序源代碼含注釋文檔)、密鑰管理係統安裝包;三是文檔成果需提交技術手冊含原理、操作、維護)、測試報告含環境測試、安全測試數據),所有成果需符合國家軍用標準gjb1962《軍用電子密碼設備通用規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