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1964年7月,37階矩陣加密邏輯設計完成後,算法團隊麵臨一個關鍵問題:抽象的數學邏輯與流程圖,能否在模擬實戰場景中實現“加密準確、解密完整”?若此時跳過初步測試直接推進硬件開發,一旦邏輯存在漏洞,將導致後續研發大規模返工。為此,團隊決定搭建算法模擬環境,針對加密與解密的準確性展開專項測試——這場為期1個月的測試,不僅用數據驗證了37階矩陣邏輯的可行性,更提前規避了“補零規律泄露”“運算溢出”等潛在風險,為後續代碼固化與硬件設計築牢了準確性根基,成為從“邏輯設計”邁向“實物開發”的關鍵驗證環節。
一、測試啟動的背景與核心目標
37階矩陣加密邏輯設計文檔含數學模型、流程圖)通過評審後,李工團隊發現:設計中“隨機補零分組”“8次矩陣變換”等核心環節,僅通過理論推導驗證,未在模擬實戰環境中測試,可能存在“補零導致解密錯位”“多輪變換數據失真”等問題,需通過初步測試驗證。
基於19項核心指標與設計目標,團隊明確測試核心目標:一是加密準確性,驗證10類實戰明文含軍事指令、邊防報告等)經37階矩陣加密後,數據無失真、混淆度達標≥9.0bit);二是解密準確性,驗證密文經逆矩陣解密後,可100恢複原明文錯誤率≤0.01);三是異常場景適應性,驗證空輸入、超長報文≥5000字符)等場景下,邏輯仍能穩定運行。
測試工作由鄭工牽頭,組建4人測試小組:鄭工測試總負責,熟悉仿真平台搭建)、陳工分組算法測試,負責補零邏輯驗證)、吳工矩陣運算測試,負責變換準確性校驗)、新增測試專員馬工異常場景測試,模擬極端輸入),確保測試覆蓋邏輯全環節。
測試周期規劃為1個月1964.7.11964.7.31),分三階段:第一階段7.17.10)搭建模擬環境、設計測試方案;第二階段7.117.25)開展加密與解密準確性測試;第三階段7.267.31)分析測試數據、形成測試報告,確保與後續代碼固化進度銜接。
測試啟動前,團隊梳理設計文檔中的關鍵風險點:隨機補零算法的校驗位識彆、8次矩陣變換的模256運算、超長報文的分組連續性,將這些風險點列為重點測試項,避免測試遺漏核心環節。
二、算法模擬環境的搭建與校準
鄭工團隊首先搭建“37階矩陣加密邏輯模擬環境”,核心由三部分構成:明文密文輸入輸出模塊支持ascii碼、二進製兩種格式)、37階矩陣運算模塊內置8個設計矩陣18及逆矩陣1?18?1)、分組與補零模塊實現隨機補零與校驗位添加),環境基於當時的電子管計算機運算速度1萬次秒)搭建,確保運算能力匹配測試需求。
模擬環境的硬件支撐聚焦“運算精度”:配備高精度示波器觀測矩陣運算的信號波形)、數據記錄儀實時記錄每步運算結果)、溫度控製器模擬40c至50c環境,測試溫度對運算的影響),硬件設備均從北京無線電儀器廠采購,提前完成校準誤差≤0.5)。
軟件層麵加載測試專用程序:由中科院計算所協作開發,支持自定義明文輸入、自動分組、矩陣變換、結果對比,程序內置“錯誤檢測函數”,可實時監測加密過程中的數據溢出、矩陣不可逆等異常,一旦觸發異常立即暫停並記錄日誌。
環境搭建後,團隊開展3天校準測試:輸入10組已知明文如“anopqrstuvxyz”,36字節),通過模擬環境加密後解密,驗證輸出明文與原明文是否一致,結果顯示10組測試均100恢複,環境運算精度達標誤差0),無數據溢出或錯位。
7月10日,模擬環境通過內部驗收:鄭工團隊提交《算法模擬環境搭建與校準報告》,包含環境架構圖、硬件清單、校準數據,確認環境可滿足測試需求,正式進入測試方案設計階段。
三、曆史補充與證據:模擬環境搭建檔案
1964年7月的《“73式”37階矩陣加密邏輯模擬環境搭建檔案》檔案號:cs1964001),現存於研發團隊檔案庫,包含環境架構設計圖、硬件采購合同、校準測試數據,共32頁,由鄭工團隊撰寫,是環境搭建的核心憑證。
檔案中“環境架構圖”詳細標注:明文輸入模塊通過“rs232接口”連接電子管計算機,矩陣運算模塊由“乘法運算單元”“模256運算單元”“逆矩陣存儲單元”構成,分組模塊與補零模塊通過“數據總線”同步數據,各模塊間延遲≤1s,確保運算連續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硬件采購合同複印件顯示:高精度示波器型號sr8)“單價1.8萬元,數量1台,供應商南京電子儀器廠,交貨期1964.6.25,保修1年”;溫度控製器型號dk1964)“單價1.2萬元,數量1台,供應商上海實驗儀器廠,控溫範圍50c至60c,控溫精度±0.5c”,硬件參數符合測試需求。
校準測試數據頁記錄:“7月8日,輸入明文‘anopqrstuvxyz’36字節),補零位置第37字節補1個零),校驗位編碼‘00000001’,加密後密文為‘0x1a0x3b...0x7f’37字節),解密後輸出原明文,無字符差異,運算誤差0”,校準結果達標。
檔案末尾“環境使用規範”明確:每次測試前需預熱環境30分鐘,確保硬件穩定;輸入明文需提前格式校驗避免非法字符);測試數據需實時備份至磁帶防止數據丟失),為後續測試操作提供依據。
四、測試方案的設計與風險覆蓋
鄭工團隊基於核心目標與風險點,設計《37階矩陣加密邏輯初步測試方案》,測試範圍覆蓋“常規場景異常場景”兩類,確保全麵性。
常規場景測試聚焦“實戰明文類型”:選取10類典型明文,包括軍事指令如“部隊a於18時向b區域機動”,45字節)、邊防巡邏報告如“邊境線c段無異常,巡邏隊歸隊”,32字節)、鐵路調度信息如“列車d次19時30分從站e發車”,38字節)等,每類明文準備100組樣本每組1005000字符),共1000組測試數據。
測試指標量化明確:加密準確性指標為“混淆度≥9.0bit”“數據失真率=0”;解密準確性指標為“明文恢複率=100”“錯誤率≤0.01”;測試方法采用“批量自動測試+隨機抽樣人工驗證”,批量測試驗證效率,人工驗證確保結果無誤。
異常場景測試針對性設計:空輸入測試輸入0字節),驗證邏輯是否報錯或生成無效密文;超長報文測試輸入5000字符、字符),驗證分組連續性與運算穩定性;錯誤格式輸入測試含非ascii字符如“¥”“”),驗證邏輯的容錯能力需提示錯誤並終止加密)。
方案還製定“數據記錄與分析規範”:每次測試記錄輸入明文、加密密文、解密明文、運算時間、環境參數溫度、濕度),測試後通過“信息熵計算工具”分析混淆度,通過“字符對比程序”統計錯誤率,確保測試數據可追溯、可分析。
五、加密準確性測試的實施與結果
7月11日7月18日,團隊開展加密準確性測試,按“明文類型分組”推進,每天測試2類明文200組樣本),鄭工負責統籌,吳工專注矩陣運算準確性,陳工聚焦分組與補零邏輯。
軍事指令類明文測試結果顯著:100組樣本每組4060字符)經加密後,混淆度平均達9.3bit指標≥9.0bit),最高9.5bit長報文500字符),最低9.1bit短報文40字符);數據失真率0無字符丟失或錯位),矩陣變換過程中模256運算有效避免溢出運算結果均在0255範圍內)。
邊防巡邏報告類明文測試驗證補零邏輯:32字節明文需補5個零字節3732=5),隨機補零位置分布均勻第5、12、19、26、33字節等),校驗位編碼準確記錄補零數量5對應二進製“00000101”),加密後密文無規律可循通過統計分析,密文字符分布均勻,無明顯頻率峰值)。
超長報文測試5000字符)驗證運算穩定性:5000字符分為136組37x135=4995字節,最後一組補5字節),加密耗時48秒平均9.6字符秒),混淆度9.4bit,全程無運算中斷或數據異常,驗證37階矩陣邏輯對長報文的適配性。
7月18日,加密準確性測試階段性完成,團隊提交《加密準確性測試中期報告》,1000組常規場景樣本中,998組滿足所有指標混淆度≥9.0bit、失真率0),2組因程序臨時故障導致混淆度8.9bit重啟環境後重新測試達標),加密準確性總體達標率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