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暴力破解極限測試方案:模擬敵方破解攻擊1973.04.3005.02)
【曆史影像:測試準備照片——技術員用硬紙板製作“密鑰組合表”標注09共10個旋鈕位置,組合數106=100萬種),桌上放著橡皮錘模擬敲擊)、秒表、故障記錄本;密碼機旋鈕上貼有刻度標簽,便於記錄嘗試位置。畫外音:“1973年密碼機采用6位旋鈕密鑰,敵方可能通過暴力嘗試密鑰、物理乾擾等方式破解,測試需驗證設備的‘抗折騰’能力。”】
1.測試目標
驗證密碼機抵禦暴力破解的能力,包括密鑰組合抵抗性、抗物理乾擾性及密鑰重置可靠性,模擬敵方“盲試密鑰+物理破壞”的攻擊場景。
2.攻擊模擬1973年可行方案)
密鑰暴力嘗試:人工轉動6個旋鈕,按“順序遞增”方式嘗試密鑰組合如000000→000001→…→),記錄設備是否出現邏輯混亂;
物理乾擾:用橡皮錘輕敲設備外殼力度5n,模擬搬運或撞擊)、快速轉動旋鈕每秒2次,模擬慌亂操作),測試加密邏輯是否失效;
極限操作:連續轉動旋鈕1000次,測試機械結構磨損情況;長時間按住“加密鍵”30秒),測試電路是否過載。
3.測試指標
密鑰暴力嘗試測試中,連續嘗試1000組密鑰後,需確保加密邏輯無混亂、設備無死機即為合格;物理乾擾測試要求敲擊設備10次、快速轉動旋鈕50次後,每組明碼加密出錯不超過1次;機械極限操作測試需驗證旋鈕連續轉動1000次後仍能順暢轉動,無卡滯現象;密鑰重置測試中,3次重置操作後輸入10組標準明碼,需全部加密正確才算達標。
4.測試流程
密鑰嘗試測試08小時):
2名技術員配合,1人轉動旋鈕嘗試密鑰每組密鑰輸入後按“加密鍵”),1人記錄是否出現“指示燈常亮”死機)、“密文亂碼”邏輯混亂);
每嘗試200組密鑰,休息10分鐘避免旋鈕過度磨損),同步測試1組標準明碼驗證是否恢複正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物理乾擾測試812小時):
正常加密時,用橡皮錘輕敲設備頂部、側麵各5次力度5n,距離外殼10),記錄加密是否中斷;
快速轉動6個旋鈕每秒2次,持續1分鐘),隨後輸入標準明碼,比對密文是否正確;
機械極限測試1216小時):
單方向連續轉動某一旋鈕1000次,測試是否出現卡滯、刻度錯位;
按住“加密鍵”30秒,觀察是否出現晶體管過熱用手觸摸外殼溫度)、指示燈異常;
密鑰重置測試1618小時):
嘗試3次密鑰重置通過“複位旋鈕”恢複初始狀態),每次重置後輸入10組標準明碼,驗證加密邏輯是否恢複正常。
5.防禦驗證
測試結束後,拆機檢查密鑰存儲電路由晶體管組成的“記憶電路”)是否因暴力嘗試出現參數漂移,用萬用表測量晶體管β值,與初始值對比偏差需≤10。
【1973年防禦設計】:密碼機內置“防暴力保護電路”——連續嘗試50組錯誤密鑰後,自動觸發“延遲加密”加密速度降至1字符秒),增加破解難度;旋鈕采用黃銅材質耐磨),內部彈簧選用軍工級鋼絲抗疲勞),減少機械磨損。
四、測試保障與記錄要求1973年標準)
1.人員保障
每組測試配備34名技術員,其中1名需具備“晶體管電路維修經驗”應對突發故障);
測試前進行1小時培訓,明確操作規範如低溫測試時需戴棉手套操作,避免凍傷)。
2.設備保障
每種測試準備2台備用密碼機編號7302、7303),1台備用示波器,避免測試中斷;
所有儀器測試前校準如秒表與電鐘比對,溫度計與標準低溫源校準)。
3.記錄規範
采用“三聯式手寫記錄單”存根、測試組、存檔各1份),記錄需包含“時間、溫度、操作人、數據、異常情況”;
關鍵異常場景如低溫死機、暴力破解時亂碼)需拍攝黑白照片,貼在記錄單上並標注說明。
曆史補充與證據
方案依據:1973年《軍事通信設備極限試驗規程草案)》總參通信部頒布),明確低溫測試需覆蓋40c、連續運行不少於168小時、暴力嘗試不少於1000組密鑰;
儀器適配:所用乾冰保溫箱、水銀溫度計、橡皮錘等均為1973年實驗室常規設備,符合“技術可行性”原則;
同期參考:1973年蘇聯同類密碼機極限測試僅覆蓋30c、72小時連續運行,我國方案更貼合北方邊境實戰需求;
檔案支撐:電子工業部第十研究所1973年《極限測試方案審批表》編號73028),現存於研究所檔案庫,明確批準該方案的測試指標與流程。
喜歡譯電者請大家收藏:()譯電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