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的喪鐘,由楊廣親手敲響。
但說到底,他也不能算是一無是處之人。
楊廣年輕時參與南陳之戰,表現頗為不凡。
又工於心計,成功排擠兄長楊勇,奪得太子之位。
更與楊素聯手,奪走了父親隋文帝的皇權。
這類人物,若說沒本事,未免太低估了他。
其謀略和膽魄,和後來的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表現,甚至可以一較高下!
畢竟李世民隻是處理了兄弟倆,楊廣卻是整合、掌控整個國家。
隻是,他登基後的多項決策,實在是缺乏對民力、國力的衡量。
最終親手將王朝推向深淵。
這一點,在曆代皇帝觀看天幕視頻後,議論最多的也是他。
……
大秦時期!
始皇帝在看完隋煬帝的視頻後,陷入長久的沉默。
“開科舉、修運河……本是利於國家的好政事。”
“隻是用力太猛,透支太快。”
嬴政對楊廣的施政邏輯並非完全不能理解。
比如遷都洛陽,雖然享樂成分不少,但其中脫離權臣掌控的意圖,也算明智。
運河的修築,則大大增強了南北聯係。
和他統一六國後築長城的舉措如出一轍——
當年為了防範匈奴南侵,他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萬裡長城。
雖說百姓怨聲載道,但對穩定邊疆的確見效。
同樣地,他還建造了阿房宮、陵墓、直道等浩大工程,勞役之沉重,可想而知。
但這些都是從長計議之舉,隻是民眾未必能看得見其中深意。
“百姓怎會懂得朕的苦心!”
修築宏偉宮殿與陵寢,的確拖垮了大秦的民力,這也許正是大秦速亡的根因。
此時,一旁的扶蘇正好趁機進言:
“父皇,如今大秦初立,徭役頻繁、賦稅繁重……百姓負擔沉重。”
“或可緩一緩工事,與民休養生息?”
始皇的臉色頓時冷峻下來:“荒唐!”
“這些大事豈能中斷?!江山穩固,怎可靠苟且偷安!”
扶蘇低頭不語,隻能歎息。
……
漢武帝時期!
劉徹對此也頗有共鳴。
他也深知戰爭對國力的巨大消耗。
若不是文帝、景帝留下的富庶基礎,他也無法大刀闊斧地出兵對抗匈奴。
他打的每一場仗,都是為了生存而戰。
“楊廣繼位時的大隋,並不比我大漢差。”
“可僅用十多年,就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劉徹搖頭歎息。
他雖然好戰,卻從未輕啟戰端——
若不徹底扭轉對匈奴的劣勢,大漢將永無寧日!
“其實,楊廣做的事,並不全錯。”
“隻是國家承受不住那樣的折騰罷了。”
劉徹承認,隋煬帝興建的大工程中,不乏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
但凡執行得更有節製,結局也許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力雄厚,那麼遷都其實並不是什麼負擔不起的大事。
可楊廣偏偏不止搬了國都,還在各地大興土木——
建起了數不清的宮殿樓台,緊接著又著手修建貫通南北的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