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熱衷於四處巡視,行蹤遍及四方。
與此同時,還發兵對突厥、吐穀渾、高句麗三方開戰……
你說,這裡麵哪一件是小事?
哪一樣不是耗費巨資、牽動民力的國策?
可楊廣卻把所有這些,都在短短幾年時間裡一股腦搞了出來。
這樣的揮霍,不出民變才怪!
漢武帝劉徹雖然也是一位好戰之主,幾場戰役下來花的錢也不是小數。
但他畢竟繼承了文帝、景帝時期打下的紮實基礎,手頭不差錢。
更關鍵的是,劉徹並沒有隻會打仗。
他同時也在著手整頓財政,拓寬收入來源,勉力維持朝局穩定。
可即便如此,到了劉徹的晚年,百姓生活依舊陷入了拮據困頓之中。
……
貞觀時期!
李世民一邊看天幕中播放的視頻,一邊輕聲評論道:
“隋煬帝沉迷興建宮室樓船,又頻頻動兵四處征戰,早已耗儘了隋朝的根基。”
“這樣的朝代,不亡才怪。”
在他眼中,楊廣之所以失天下,並非一朝一夕的過錯,而是種種奢靡疊加之果。
他本接手的是一個一統天下、國庫豐盈的大一統王朝,乃是隋文帝留下的完美基礎。
如果楊廣隻是安安穩穩地待在關中,不去多事,這隋朝也絕不至於斷送得這麼快。
哪怕他折騰一下,隻要沒得罪權貴,也未必會崩盤。
但問題就在於——他兩邊都沒落好。
一邊強推遷都,開設科舉,意在打壓關隴舊族的影響力。
又一邊不顧百姓死活,大興土木,奢華無度,民怨沸騰。
等於朝堂上得罪了世家豪強,民間又激起了眾怒。
這種雙線開火,注定要翻車。
李世民心知肚明,正因如此,他即位後並未急於打壓關隴舊勢力,反而極力維護平衡。
畢竟他本人就是關隴貴族的領頭人,自然深知其中的輕重。
“隋煬帝三次討伐高句麗,全數敗北,國力也在這過程中徹底崩盤。”
李世民搖頭嗤笑,“連高句麗都打不贏,真是白瞎了那家底。”
……
洪武時期!
老朱此時也忍不住感慨:“這隋煬帝啊,真是被縱欲和虛榮給毀了。”
“我大明哪能重蹈他的覆轍?”
朱標站在一旁,輕聲笑道:
“父皇說得對極了。”
“當年隋文帝打下的江山,那可是穩如磐石。”
“就算是其他曆代亡國的皇帝來接班,恐怕也不至於在十幾年內把國家玩崩。”
“若不是楊廣貪功好大,瞎折騰,大隋的滅亡,恐怕還早得很。”
……
如果真要說這些末代皇帝的責任歸屬,像大秦的子嬰、西漢的孺子嬰——
基本上不該怪他們,局勢早已崩壞,他們無力回天。
劉協、劉禪之流,也不過是風雨飄搖中的木偶罷了,頂多擔些責任,但罪不至深。
但說到楊廣,那就完全不同了。
這鍋,他得一人全得背!
無論是對士族的激烈打擊,還是他自己鋪張浪費的荒唐生活——
全都讓大隋在短時間內走向滅亡。
可以說,整個大隋的覆滅,他可謂“貢獻良多”。
他不是普通的亡國皇帝,而是那種有雄心、有手段,卻也最“能折騰”的皇帝。
史書裡對他爭議不斷,但有一點毫無疑問——
他是曆代皇帝中,最能把好牌打爛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