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繼承前兩代經驗,怎麼也該有點骨氣吧?
可趙恒——他真沒那個勁頭。
說到底,還得怪趙光義。
當年“高粱河慘敗”,打得丟盔卸甲之後,趙光義徹底失去了再戰之誌,從此搞起“重文抑武”。
結果直接造成整個宋朝的武備係統被拔了牙,皇帝們一個個都成了“戰五渣”。
軍國大事?能躲就躲,實在不行就跑路!
【關鍵時刻,寇準站出來了】
【就在趙恒準備撒腿跑路時,宰相寇準站了出來,拍著桌子力勸皇帝親征澶州。】
【趙恒硬著頭皮上了前線,一到那兒,宋軍氣勢頓時不同。】
【宋軍死守各大後方要地,又在澶州城下放出八牛床子弩——】
【然後一箭射殺了遼國名將蕭撻凜,遼軍士氣大跌!
【而趙恒,在寇準的再三敦促下,親自登上澶州北門城樓,親臨前線督戰。】
【這一出,氣勢如虹!】
【萬軍齊呼“萬歲”,聲傳數十裡,士氣高漲!】
【皇帝一到,潭州一帶軍民紛紛集結,聲勢浩大,竟有數十萬之眾。】
【反觀遼軍,前方將領被殺、補給線拉得太長。】
【孤軍深入腹地,一旦潰敗,那可不是輸一仗的事,整個前線可能全軍覆沒!】
【遼太後權衡利弊,聽從降將王繼忠的建議,主動提出議和。】
……
大宋!
趙恒看著天幕上這一段,不禁眼中閃起光芒。
“哎喲?”
“原來我大宋也有這種風光時刻?”
他心裡頓時舒坦了些,至少不是整天被人拿靖康之恥調侃。
這次,輪到他揚眉吐氣了。
“既然遼國要議和,那我們正好趁機收複燕雲十六州!”
“如今我大宋占上風,最好的選擇就是趁勢反擊,斷其後路、圍而殲之!”
“然後順勢北上,把失地一舉收回來!”
趙恒神采飛揚,臉上終於露出久違的笑容。
原本對這件事不抱希望的他,竟一度覺得收複失地,也不是不可能。
沒曾想到,時局的轉機,竟是落在了後人手中!
眼下,勝利的天平悄然傾向大宋。
若想將損失控製到最小,最佳策略便是趁此議和的契機,主動要求歸還燕雲十六州。
倘若對方不肯就範,那就以戰逼和,憑借此番優勢,以雷霆之勢光複失地!
“隻要能拿回燕雲十六州,我大宋也終可挺直脊梁,不再被視作軟弱之輩。”
趙大輕輕吐出一口濁氣,眼中卻透著一抹希冀。
一旁的趙光義也眼神陡亮。
誒?!
我那恒兒,竟如此剛猛?
居然真有機會,從遼人手中把失土收回來?
這可是直接替老子我爭了一口氣啊!
不單是趙家父子震驚啊!
就連始皇帝、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此刻也都露出了些許意外之色。
自從天幕開啟盤點,大宋的名字幾乎和“屈辱”二字畫上等號。
從靖康之恥到趙光義的高粱河車神稱號,再到一連串的軍事潰敗……
大宋皇帝的形象幾乎是“軟弱無能”的代名詞。
而此刻,居然能看到宋軍力壓遼兵,這畫麵多少讓人覺得有些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