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時期!
朱元璋搖頭不已,麵帶不屑。
“可惜了啊!”
“宋真宗膽小怕事,放棄了千載難逢的戰機!”
“這仗有什麼不敢打的!”
老朱出身布衣,靠一刀一槍打下江山,自然主張以戰製敵。
在他看來,此刻正是大宋收複燕雲的黃金時刻!
哪怕拿不下全部失地,也能重創遼軍,為將來爭取更大的主動權!
可惜宋真宗卻在這個節骨眼上選擇了妥協,甘願與遼國議和。
甚至答應年年送歲幣!
若換成朱元璋,他斷不會容忍此等退讓!
可惜每位帝王的性情不同。
宋真宗趙恒性格懦弱,本就厭惡戰爭。
哪怕戰場形勢對宋有利,他最終還是走向了議和之路。
朱標在一旁歎了口氣:
“這場仗的意義,不僅僅在勝負之間。”
“更在於它徹底改變了宋朝的國策走向。”
在朱標看來,澶淵之盟對後世最大的影響,是進一步加劇了宋朝“重文抑武”的傾向。
此後宋代的曆任皇帝,多避戰畏戰,幾乎不再主動進軍。
大多數人隻想著偏安南方,用銀子去換平靜。
他們心裡早已沒有打仗的念頭。
“能用錢擺平的事,就彆動刀兵”——這成為宋朝後期的執政理念。
可問題在於,有些時候,國家的決策不該隻從經濟角度考慮。
有的戰鬥,是無論如何都必須打的!
有的尊嚴,是用金錢換不來的!
永樂時空。
朱棣看完史載,與太祖朱元璋的反應如出一轍,隻覺忍不住搖頭。
“真是一山還有一山高。”
一個是身處戰機顯現、士氣高昂的優勢局麵,卻選擇主動求和;
另一個,則是隻想“順路”踏踏草原,卻被勸得寸步難行。
宋真宗既有充足的財政,也有不俗的兵力——
卻偏偏在戰略主動權在握時,選擇了與遼國妥協言和。
朱棣自嘲地想:
“若換作是我,怕早就親披戰甲,殺入幽燕了。”
【彼時遼太後遣使王繼忠,向宋朝表達罷兵之意。】
【而這恰恰正合趙恒的心意。宋真宗立即回應,表示大宋從未好戰,願意以和解收場。】
【隨後,他派出使者與遼展開議和接觸。】
【寇準得知此事,大為憂慮,進言力諫,直言遼軍強弩之末,應趁勢痛擊。】
【邊疆主帥楊延昭亦遣人上書,請求主戰。】
【儘管忠臣竭力勸諫,奈何趙恒一味求穩畏戰。】
【朝中的不少官員也忌憚遼國兵鋒,紛紛附議和談之策,甚至反咬寇準“擁兵自重”。】
【寇準力不能支,終被迫默認與遼談判。】
【趙恒令曹利用主談,並提出“最多一百萬銀絹”的讓步底線。】
【但寇準暗中警告:“皇上雖有言,但若你與遼方敲定數額超過三十萬,我便砍你頭顱!”】
【最終,曹利用進入遼營議和,敲定如下協議:】
【一、大宋與遼國以兄弟之國相稱,遼聖宗年幼,尊宋真宗為兄。後世仍要沿此禮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