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奇怪,自他之後,再無帝王敢登泰山。
稍有羞恥心者,都做不出這等滑稽之舉。
而最諷刺的是——
宋真宗自己也知道“自己沒那個分量”。
於是就編了一出“天書降世”的鬨劇,自導自演來給自己加戲。
這在曆代帝王看來,簡直就是笑話一場,荒唐至極。
……
漢武帝時期!
劉徹聽聞此事,直接笑出聲:“他趙恒何德何能,竟敢封禪?!”
“有何戰功?有何治績?竟敢昭告天地?!”
漢武帝是史上進行泰山封禪次數最多的帝王之一。
他修壇祭天,是為了報國家之功、告慰天地。
隻有那些真正立下豐功偉績的君王,才有資格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這不僅是一種榮耀,更是對“天命所在”的最高認定。
而封禪的背後,代表的不是儀式,而是一種資格——“受命於天”的象征。
每一位前去封禪的帝王,都是在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配得上這片江山。
劉徹當年也並非一開始就想著去封禪。
而是直到匈奴南遁、邊患初平,才敢上山問天。
這是實力帶來的底氣。
而宋真宗趙恒,隻不過是想靠“天降祥瑞”的戲碼,換來一份虛妄的體麵。
當時的儒家學派,也正致力於通過一係列禮製儀軌來強化自身的權威地位。
恰好碰上了正雄心勃勃的漢武帝,這一拍即合。
彼時的董仲舒就主張,天命之君當履行封禪大典,以昭示其受命於天、應天順人。
於是,漢武帝在元封元年正式舉行封禪大典。
他不止一次,而是前後十次親臨泰山,五次進行封禪,創下古代帝王封禪次數的曆史之最。
不過話說回來,以漢武帝所立下的赫赫功績,這樣的榮耀他確實當之無愧。
可看看如今?!
你宋真宗,一個靠簽“澶淵之盟”換太平的軟君,也好意思和我劉徹平起平坐?!
不僅是對泰山封禪的玷汙,更是對他劉徹的羞辱!
“簡直可笑至極!”
“趙恒既未收複失地,又未震懾蠻夷,哪來的資格上泰山祭天封禪?”
劉徹冷笑連連,話語中滿是不屑。
在他眼中,曆史上的帝王中,真有資格登上泰山封禪的,也就那麼幾位。
像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這等人物,還勉強算得上配。
至於趙匡胤……嗯,還差了口氣。
連你們宋朝開國皇帝都沒邁上去那一步,宋真宗你是哪裡來的自信啊?
……
貞觀時期!
“封禪泰山……”
李世民低語道。
論戰功與治績,他自然不懼於泰山之巔立身昭告天地。
但實際情況擺在眼前。
大唐初立,百廢待興,若貿然舉行封禪大典,不但要耗費巨資,還會勞民傷財。
作為一位務實之君,他權衡再三,最終決定暫不舉行此禮。
更何況,魏征也上書勸諫,說國家初定,當以民為本,封禪之事,可緩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