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前麵那些皇帝,並非壽數已儘,而是被暗中算計?
“皇帝乃天下之尊,誰人敢暗害天子?”
扶蘇皺緊眉頭,實在難以接受這樣的猜測。
嬴政卻目光幽深:“你沒察覺嗎?大明自太祖、成祖之後,其餘皇帝幾乎都在與某股無形的力量對抗。”
“在明朝中後期,皇帝與這股力量的鬥爭,從未停歇。”
扶蘇神情一震。
始皇語氣低沉:“朱元璋廢除宰相,未必是智舉。”
“雖能避免奸相擅權,卻讓皇帝肩上背負了過多責任。”
“若是賢君,自然無礙;若是庸君,便會淪為臣子操弄的傀儡。”
這製度的利處在於權力集中,皇帝能直接掌控政務,不必再被中間宰相掣肘。
但壞處同樣明顯:
其一,勞累。沒有宰相分擔,所有事務都要皇帝親自處理。
其二,無人背鍋。出了問題,再沒宰相可以推出去祭天,所有矛盾都集中在皇帝身上。
這樣一來,若是皇帝稍有不濟,便會被群臣牽製,甚至翻覆生死。
雖然後來有內閣製度出現,但本質仍未能徹底解決這一弊端。
始皇看完天幕,內心隱隱有股不安:
難道,那些臣子竟真能與皇權分庭抗禮,甚至左右皇帝壽命?
若是在大秦……早就人頭落地,絕不容許!
不僅是始皇,其餘帝王看罷,也都感到一絲異樣。
仿佛自有明一朝開始,便有股力量貫穿始終,死死與皇權對抗。
後世史家將其稱作——文官集團。
實際上,這股力量不僅僅出現在明朝,在曆代王朝皆有類似存在。
本質上,這是官僚地主階層的代名詞。
他們既是土地兼並者,又是朝廷官員,更是地方基層的實際掌控者。
為何稱之為“文官集團”?
因為他們表麵以文人自居,依托儒學綱領相互聯係,暗中卻步調一致。
他們的核心目的隻有一個:
削弱皇權,削弱軍權,擴張土地,壓榨百姓。
尤其是“文”字最為關鍵。
自明初起,文人之間通過師承結社,黨同伐異,遍布各地。
他們的弟子往往不受地域限製,南北呼應,結成龐大的利益網絡。
於是,哪怕身處四方,他們依然能以“文”的紐帶,形成龐大的集團。
這股力量內部雖有矛盾,卻因共同利益而始終保持統一。
當他們的派係利益受損時,內部便會自相攻伐;可一旦觸及共同利益,立刻能抱成一團對外抗衡。
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來,文官集團就已具備製衡、甚至威脅皇權的雛形。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
老朱廢除丞相,極力強化中央集權。
其實這一製度設計雖然有效遏製了權臣亂政,卻也衍生出一個致命的缺陷——官僚主義。
這種東西,一旦放任不管,就會形成係統性的腐敗。
而搞出百萬漕運賴以生存的灰色利益鏈,甚至軍政體係的“複合體”;
可若是嚴加監管,他們又能消極怠工,懶政不作為。
而嚴重時還可能鋌而走險,直接對監察使下手。
更何況,古代的文官集團,並沒有類似後世的約束機構,能起監督作用的,隻有一個縮水版的禦史台。
但是呢,曆代皇帝大多數都不像朱元璋那般鐵血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