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
“其開疆拓土,影響深遠。”
“尤其開辟西域,貫通絲路,此等遠見,千秋不朽!”
“雖晚年窮兵誤國,但仍不失一代雄主之風。”
乾隆倒是肯定了幾句。
漢武帝固然威名赫赫,可惜武功過重,民生凋敝。
反觀自己,既有十全武功,百姓卻未至於如漢時那般困苦。
大清更是屢屢減免賦稅,安撫民心。
相比之下,自己豈不是更勝?
乾隆信心倍增,覺得那榜首之位已是囊中之物。
至於第二,莫非是皇祖康熙?
很快,天幕浮現出帝王身影——
正是漢武帝劉徹!
慷慨激昂的旁白隨之響起:
【他是首位向百姓公開認錯的皇帝。】
【在位五十四年,四十餘年都在征戰。】
【版圖擴大一倍,疆域空前遼闊。】
【卻也因窮兵黷武、殺妻滅子,幾乎後繼無人。】
【他便是西漢孝武皇帝,劉徹!】
天幕的解說,簡明勾勒了武帝的一生。
在位五十餘年,幾乎都在打仗。
之所以有十餘年無戰事,隻因尚未親政。
但結果也是顯著的——
漢武帝硬是把版圖擴張了一倍,奠定了漢民族的生存格局。
這,已是不世之功!
【劉徹,景帝第十子,七歲立儲,繼而即位。】
【前期因竇太後專權,政事受製,欲以儒術削弱外戚,卻被壓製。】
【他一度沉湎於聲色,迎娶平陽公主府中的歌姬衛子夫。】
【數年後竇太後薨逝,劉徹得以全掌大權。】
【在董仲舒倡導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影響兩千年的漢家體製。】
【休養數十年的大漢,積蓄已足,劉徹遂掀開征伐新篇章。】
【先平南越,再伐匈奴,衛青霍去病屢建奇功,河套收複,河西開拓,封狼居胥,漠北不再有王庭!】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人的悲歌,便是漢武帝鐵血的最好注腳。】
【他又繼續平定西羌、東越、西南夷,將其納入漢疆,使國土倍增。】
縱觀武功,漢武帝的確無可置疑。
北擊匈奴,南滅百越,西征大宛,奠定了兩千年的民族生存空間。
更重要的,是打出了民族的骨氣!
對他的爭議,則在於兩點。
一是連年征戰,幾乎讓國家崩潰。
二是晚年的巫蠱之禍,差點讓漢室絕嗣。
匈奴之患,天幕也有詳細解釋——
其實,並非始於漢武帝……
早在春秋戰國的亂世年代,匈奴便已存在。
彼時他們的實力還不算強大,偶爾南下劫掠,隻能算是打打秋風。
直到連續出了幾代雄主,匈奴才逐漸強盛,從原本鬆散的遊牧部落,開始走向帝國化的道路!
草原之上,一個全新的遊牧帝國正在醞釀!
就在這一關鍵節點,劉徹登基。
他毫不猶豫地揮兵北伐,開啟了對匈奴的大規模征戰。
這一舉動,直接打斷了草原文明的成長軌跡,硬生生把一個正在成型的遊牧帝國,重新打回了原始部落的階段。
要知道,當時的匈奴,規模與實力幾乎與大漢不相上下。
千萬彆以為他們隻是烏合之眾或者蠻夷小股軍隊。
即便被漢武帝打得元氣大傷,生活難以為繼,他們的殘部仍舊一路西遷,最後攪亂了整個歐洲。
他們因此還被冠以“上帝之鞭”的稱號!
劉徹發動的這場戰爭,堪稱中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的戰役。
對匈奴的用兵橫跨整整四十年,累計投入兵力高達數百萬!
在他眼中,或許並沒有什麼遠大深謀,隻是想在自己這一代,徹底終結匈奴之禍。
然而若把時間軸拉長,他的選擇,意義遠不止於此!
他讓後世人明白:錢財不是拿來屈辱賠款的!
他讓後世人明白:農耕文明同樣可以崇尚武力與血性!
誰若敢欺我?那便一戰到底!
正如後人所言,漢武帝劉徹賜予了整個族群前所未有的尊嚴,賦予了一個民族昂然挺立千年的自信!
他的國號,也由此成為一個偉大民族的永恒象征——大漢!
然而,大漢也為此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
史載“十室九空,戶口減半”,整個社會瀕臨崩潰。
若非後來昭帝、宣帝勵精圖治,恢複元氣,漢室可能真的會因此覆滅。
不過,劉徹的功績,並不止在武功。
事實上,他在文治方麵的成就,甚至比開疆拓土還要深遠!
歐亞草原自古以來,就是藍星最為凶險的民族蜂巢。
這裡曾孕育出成吉思汗、阿提拉、帖木兒、塞爾柱等橫掃世界的頂級霸主。
即便近代已經有了機械化軍隊,依舊有無數強盛帝國,死在這片荒涼之地的消耗之下。
而早在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就已強行闖過這一頂級副本!
並且他麵對的,還不是四分五裂的殘餘部族,而是統一的強盛遊牧帝國!
說句不誇張的話,他治下的大漢帝國,戰略投射力遠超任何古典帝國。
自他之後,即便經曆王莽篡漢、三國亂世,直至中原“千裡無雞鳴,萬裡無人煙”,
草原民族依舊沒有能再度翻騰出什麼驚濤駭浪,最多隻是給公孫瓚、張遼這類將領提供軍功舞台罷了。
反觀西方,匈人、哥特人早已把(西)羅馬帝國摧毀殆儘。
此後一千多年,歐洲諸侯國不斷被維京人、馬紮爾人、柏柏爾人、突厥人輪番劫掠,隻能賠款求和,戰戰兢兢地活著。
而在華夏這邊,劉徹不僅在武功上無與爭鋒,他在製度與思想上的貢獻,同樣堪稱第一梯隊!
隻是這些輝煌的文治,被他赫赫武功所掩蓋,鮮有人細細品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