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方南和孫道乾的奏報通過八百裡加急,幾乎同時進入。
“報!先鋒營統領方南,率部於明州城外大破倭寇主力數萬餘!解明州之圍!連克寧海、象山、奉化、臨海等倭寇盤踞縣城!複解溫州之圍!倭寇聞風喪膽,倉皇潰退!”
“報!嶺南道觀察使孫大人奏捷!倭寇犯境,福州軍民在孫大人運籌帷幄之下,浴血奮戰,堅守城池,屢挫敵鋒!並遣精兵強將主動出擊,連戰連捷!倭寇喪膽,主力潰散!台州、溫州、明州等失陷州府縣城,已悉數光複!”
禦書房內,檀香嫋嫋,建武帝端坐龍椅之上,手中攤開兩封奏報,龍目掃視。
階下肅立著鎮國公、呂輕舟、錢益清等一乾重臣。
“好!好一個方南!”
建武帝猛地一拍禦案,震得筆架微顫。
“以三千新銳之師,千裡奔襲,破敵數萬,解明州之圍!更連克數縣,解溫州之困!自身損失微乎其微!此等以少勝多之捷,揚我大楚天威!壯哉!朕心甚慰!”
建武帝看向方震山:“鎮國公,你方家麒麟兒,果然不負朕望!此戰,打出了我大楚將士的威風!”
鎮國公連忙躬身:“陛下謬讚!此皆賴陛下洪福,將士用命!”
建武帝目光落回嶺南道的奏報,劍眉微蹙:“隻是這嶺南道的捷報…沿海糜爛至此,州縣淪陷,官員龜縮福州,怎地方南一到,前線州府就紛紛‘光複’了?孫道乾坐鎮福州,未曾親臨戰陣,這‘運籌帷幄’、‘遣精兵連戰連捷’…捷從何來?倭寇主力潰散,又是如何潰散?與方南連戰連捷,有無關聯?”
中書令呂輕舟聞言立刻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明鑒。方將軍少年英雄,戰績彪炳,確是可喜可賀。然,倭寇海盜凶頑狡詐,聚眾十數萬,方將軍僅率三千之眾,縱有神勇,若無地方全力配合,糧秣接濟,道路指引,消息傳遞,恐也難以如此勢如破竹。孫觀察使坐鎮福州,統籌全局,穩定後方,震懾倭膽,使倭寇不敢全力圍攻方將軍,此乃大功!其所言遣精兵出擊,想必亦是配合方將軍行動,牽製倭寇,方有今日東南糜爛初定之局。此乃文武同心,上下協力之功也!”
“呂相所言極是!”禮部尚書錢益清也附和道,“方將軍在前線摧城拔寨,孫大人在後方保障調度,缺一不可。若無福州堅城為依托,若無孫大人穩定地方民心,方將軍孤軍深入,恐亦艱難。”
其他收了孫道乾孝敬的大臣紛紛點頭稱是,話裡話外將方南的戰功與嶺南道的“功勞”捆綁在一起,意圖分潤,甚至隱隱暗示方南的勝利也依賴了孫道乾的“支持”。
建武帝麵無表情地聽著,手指在奏報上輕輕敲擊,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
“那就先議議封賞”
建武帝直接道:“方南立此奇功,當重賞!朕意,擢升其為靖海伯!賞黃金千兩,錦緞百匹,良田千畝!先鋒營全體將士,按功論賞,陣亡者厚恤,傷者厚養!兵部即刻擬好封賞名錄!”
此言一出,呂輕舟等人臉色微變,封伯爵!方南年紀輕輕,若以此功封伯,前途不可限量,絕非他們樂見。
“陛下!”呂輕舟急忙勸阻,“方將軍之功,自當嘉獎。然其畢竟年少,驟然封伯,恐非福乃禍。且東南戰事未平,倭寇主力尚在泉州,此時封爵,或使其心生驕矜,不利後續戰事。不若先厚賞金銀田產,待蕩平倭寇,再行封爵,更為妥當。”
“臣附議!”
“陛下三思!”
幾位大臣也紛紛出列勸阻,理由無非是方南資曆尚淺,驟登高位不妥。
鎮國公方震山心中既怒且急,怒的是這些人阻撓孫兒應得的封賞,急的是自己身為祖父必須避嫌。
鎮國公深吸一口氣,出列沉聲道:“陛下!方南雖立微功,然全賴陛下天威,將士效死。其年齒尚輕,驟封伯爵,確有過譽之嫌。懇請陛下收回成命,待其再立新功,以觀後效!”
建武帝看著下方爭執,尤其是呂輕舟等人對方南封爵的百般阻撓,心中了然。
建武帝猛地一揮手,聲音帶著不容置疑:“夠了!”
禦書房瞬間安靜。
“以三千破萬餘,連複數城,解兩州之圍,自身傷亡不過百餘人!此等功勳,亙古罕有!若此功尚不足以封伯,那朕倒要問問,諸卿家中子弟,於國何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