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不也要衣食住行?
隔三岔五也會吃頓魚肉麼?
過年過節不也要給家人買件新衣服麼?
每人每月吃一條魚,一百萬人不是需要一百條魚麼?
市場上魚賣得好,不就能在無形之間,鼓勵漁瑉努力捕魚賣錢麼?
其他行業的情況不皆是如此麼?
人口的增加便意味著消費的增加,這些人將賺來的銀子再花出去,不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了麼?
為什麼仆人多的人家說明家主有實力,而非比仆人少的人家更為窮困,不正是這個道理麼?
長洲蘇州)為什麼比其他城池更富庶?
一來是城內人多,二來是商業發達,三來是得益於江南的地理優勢。
此等條件放在京城身上亦是能用,而且京城的人口比長洲更多,商業更發達,而且是大明都城。
本宮說五年之內,京城的實力將相當於江南四城之和,這可不是用嘴來達到這個目標,而是要用事實說話。
沒人口,哪來的消費?
沒消費,哪來的稅銀?
沒稅銀,哪來的實力?
沒實力,豈不是白日做夢?
為何京城的商品能夠銷售到草原上賺錢?
那不正是草原上的人口買了京城出產的商品麼?
隻不過這些牧民未在京城裡居住而已!
有了大量的工人,便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大量商品,比收農稅的速度要快得多!
在某太子看來,隻要皇太雞不立刻殺到關內來,那麼即使京城的人口突破兩百萬大關,糧食也是足夠吃的。
江南一帶雖然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但終究掀不起多大的風浪。
究其原因,某皇帝仍舊是大明正統,以任何理由反抗都是發動叛亂,是不得人心之舉。
更何況東林被打壓,複社被重創,幾社名存實亡。
三大團夥在升級版某皇帝的反擊下,都已不複當年之勇。
沒了帶頭的,臨時組織起來的人馬又沒有實戰經驗,自然不是官軍的對手。
隻要不出現大規模屠城的情況,江南叛亂被彈壓之後,很快便會恢複秩序,不會耽誤秋收。
就算發生最糟糕的情況,隻要每片地區拿一些大戶獻祭就行了。
這些人不缺錢也不缺糧,膘肥體壯,正好缺良心,那就可以直接宰了!
實際上某皇帝和洪承疇所部也是這麼乾的,隻要破城,直接抓大戶,並不會大開殺戒。
某皇帝命令禁止屠城,哪隻將領乾了此事,就彆想要請功領賞了。
即使是當年的“匪寇將軍”左良玉,也不敢公然乾出屠城的事情。
此番彈壓江南叛亂,某皇帝采納了某孝子的策略,那便是——首惡必懲從犯查抄!
跟著瞎鬨騰的百姓,隻要手裡沒有人命,那就可以既往不咎了,畢竟南廷還要靠這些人來收稅銀呢!
某太子不清楚某父皇是如何襙作的,唯有一點,那就是運來的糧食不能過少,否則京城的人要餓肚子。
畿輔一帶的糧食其實是可以滿足正常的消耗的,但某太子為了幾年之後的大規模北伐,必須每年都攢點戰備儲糧。
本地收上來的一部分糧食就留做此等用途了,等江南和南洋的糧食通過漕運與海運抵達京城,再投放市場。
原計劃是在祖大壽所部守軍吃光錦州城內的糧食之前,王師就必須為其解圍,看今年這情況,貌似有些堪憂啊!
算上今年,便是三年後,也就是崇禎十五年,西曆1642年年底之前,北上的援軍要與錦州守軍彙合。
若想打退皇太雞的二十萬大軍,王師必須出動二十萬,另附十萬倭軍,總計三十萬,隻多不少。
三十萬人,其中還有三萬騎兵,每月消耗的糧食不下十萬石,打六個月便是六十萬石。
這隻是按照最低標準,連官兵既定的米俸都不發,隻是供應前線口糧而已。
真算上米俸的話,恐怕得準備兩三百萬石才夠用。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錢從哪來。
朝廷已經被某太子喂養得很善於寅吃卯糧了,如果一戰斃敵五萬,光是賞銀就要發放一千萬兩銀子以上。
這一大筆錢如何籌措,某太子暫時還沒想出來。
從草原上換來的牛羊雖多,也不能當銀子花,套現得來的錢都被用於朝廷的日常開銷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鄭芝龍那裡賺來的錢,很快又被送給洪承疇與孫傳庭兩部人馬用於剿寇之用了。
沒有草原、泡菜、倭國、北地以及南方八隅,這五塊市場撐著,北廷又要瀕臨破產了。
比起大明本土水深火熱的生活,那些移藩海外的藩王們真是過得悠哉遊哉。
根據負責運輸藩國兵馬的鄭芝莞的報告,藩王們在開春之後,又開始大力拓展本各自藩國的地盤。
某太子也是通過鄭芝莞才得知,藩國裡還有郡王因為搶地盤而發生了大規模混戰的事情,這也沒誰了……
越靠近南方,自然位置越好。
定居在庫頁島上的代國與晉國,其兩座國度均已變成了小型城鎮的模樣。
由於沒有任何辮子與流寇,島上的生活雖然清苦,卻能讓百姓們感到安全與滿足。
兩國均可以出動大量漁瑉去捕撈海鮮,吃肉首先就不愁了。
南部的晉國有煤礦,港口的氣候又非常好,在北地諸國裡,貿易條件算是首當其衝。
北部的代國有耕地資源,雖說是一年一收,且隻能種麥子,但加上鄂霍茨克海的漁場,足以養活這萬八千人的了。
兩位藩王起初還很不情願移藩海外,沒想到自己能在海外建立王道樂土,除了沒有本土繁華之外,其他方麵讓其樂不思蜀。
主要是沒人管著,在自己的藩國裡橫著走都行。
開春之後,每天都可以帶著一眾親隨進山打獵。
每三個月便有船送來本土所產的各類商品,還有識字之人最為喜歡的報紙與雜誌。
這樣閒雲野鶴的愜意生活,讓藩王與郡王都覺得比在本土被關在封地要好太多了。
隻要手腳勤快,跟著兩位藩王移藩過來的百姓們頓頓都能吃到魚或肉。
島上的海鮮極其便宜,老人和孩童還有免費的人均配額。
比起在本土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肉,沒人不感謝太子與藩王。
讓代王朱傳齎與晉王朱審烜最為著急的就兩樣,其一是貨品,其二是人口。
貨品自然是多多益善,島上的特產,看上什麼都可以拿走。
人口也是這個道理,人丁多起來,島上的開發速度才能快起來。
手裡沒多少人的話,進山打獵都害怕淪為野獸的獵物……
兩位藩王均要求每年得到一萬藩國子瑉,但鄭芝莞對此表示無能為力。
北地有七個藩國,藩王們均是如此要求的話,恐怕船隊就帶不了多少貨品了。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