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六七五年夏到一六八零夏,這五年期間,西征的明軍在占領莫斯科之後,僅僅向西攻占了斯莫棱斯克,向北經過瑞典同意,獲得了一個波羅的海出海口的位置。
再就沒有什麼大動作了,斯莫棱斯克還是張煌言用武力震懾的辦法,也就是發出最後通牒,給了對方三天時間,讓沙皇阿列克謝帶著守軍滾蛋。
滾到哪裡都可以,唯獨不能再次侵犯大明的領土。
凡是已經被大明王師占領的地方,那就屬於這個範圍了。
對方膽敢再次嘗試,明軍便會奉陪到底,玩到對方再也玩不起的地步!
屢戰屢敗之後,都快輸光家底的阿列克謝根本沒膽量再挑戰明軍,隻能認栽卷鋪蓋跑路。
昊菁皇帝已經滿足吃掉絕大部分羅刹的地盤了,對於繼續西進並沒有太大興趣。
還要考慮到瑞典這個北方霸主的感受,大明不能吃肉的時候連湯都不給人家留。
瑞典能打下波立的地盤,那自然可以照單全吃,大明不會有任何意見。
繼續向西征服的難度太大,隻要是後勤補給十分不便,成本過高。
即使有瑞典的支持,進攻波立的回報也遠遜於吃掉羅刹。
再說西征將士們已經離家十餘年,宅心仁厚的昊菁皇帝不會把這批手下給活活用死。
而且將士們也不會跟西征的時候一樣,走著回到本土。
最晚到昊菁四十年1683),起點為北都,終點為莫斯科的北線就將全線貫通。
屆時將士們坐火車回來即可,省時、省力,還省鞋……
全程約一萬五千裡,按照每小時五十裡,每天不算中途補給與檢修,火車可行駛一千兩百裡計算。
從莫斯科回到北都,大約需要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故而在自己走著回去,還是坐火車回家的問題上,西征的將士們的觀點是驚人的一致的。
在未來,大明還會以莫斯科為中心,修建控製北地西部地區的鐵路。
尤其是幾個主要據點,譬如波羅堡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的據點)、諾夫哥羅德、斯莫棱斯克、布良斯克、沃羅涅日等城,都會相繼被鐵路與莫斯科連接。
給西征軍輪換的部隊也會在北線鐵路全線貫通之後抵達沿線駐地,替換到全部西征將士。
整個北地除諸多藩國之外的地盤,直接並入大明本土,受朝廷管轄,駐軍數量自然不會少。
昊菁皇帝也歡迎百姓與商賈到北地西部地區定居和經商,凡是定居之人,二十年內無須繳納任何稅費。
成人可得兩百畝土地,老人與孩童減半,若發現資源,可得其中的兩成,砍樹、狩獵、捕魚持定居證件即可進行。
不過昊菁皇帝根據自己三個門徒上奏的報告認為,第一批定居者很有可能是西征待歸的將士們。
原因很簡單,騎洋馬騎上癮了,已經獲得了最高獎勵——混血娃!
為了避免發生混亂,經過張煌言的擬定,給所部將士製定了騎馬規則。
普通士兵每人可騎兩匹馬,士官加一匹,少尉再加一匹,以此類推。
等到均線達到將官級彆的時候,那就上十位數了。
不過一旦雙方確定關係,那就不能輕易換人了。
即使是嫁給王師士兵的洋馬,也是可以獲得一百畝土地的。
育有子嗣,生一個娃便獎勵一百畝,不論男女即可享受如此待遇。
土地耕不過了也不要緊,不打仗的話,平時蒸汽坦克還能當拖拉機來使。
不這樣也不行,年年指望從本土運來的那點補給根本不夠養活超過二十萬軍屬的。
唯一的辦法便是就地屯墾,自食其力,最終做到豐衣足食。
好在尊師下了一道諭令,鑒於分散在各地的羅刹散兵遊勇甚多,宣布北地西部地區,也就烏拉爾山以西,暫時全部屬於軍事管轄狀態。
這就意味著當地的一切資源都可以由駐軍來調配,譬如煤礦這種可以發電、取暖、做飯、當作坦克燃料的東西,就能以極低的成本來使用了。
有人對軍管不滿,因為涉及到了巨大的利益,不忍心看到軍方吃獨食。
昊菁皇帝對此的解釋很有說服力,若是交給朝廷來管理,還要讓商人去投資,朝廷還得等著收稅,收上來的金額在前期也不會令人滿意。
就這點錢還不夠給北地駐軍買物資的,朝廷反過來還要貼補一多半,花錢自找麻煩,這不是本末倒置麼?
誰覺得北地西部地區是個聚寶盆,完全可以承包。
自己吃不下,可以找一堆合夥人來打包。
每年租金五千萬銀幣,也不一次收十年的,四年兩億銀幣就行。
除了軍事要地之外,承包方可以在那邊隨便折騰。
結果再沒人敢提這茬了,這屬於風險投資。
四年賭一次,而且耗資巨大,輸了就沒法翻身了。
打下整個北地,朝廷耗資將近兩億五千萬銀幣。
修鐵路的總成本約一億五千萬銀幣,總額在四億左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昊菁皇帝正愁沒法快速回本呢,有人就撞到自己槍口上了。
大明的商人經過昊菁皇帝的反複挑逗,早就學精了,現在都變成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了。
北地最大的兩座金礦,一座位於唐努烏梁海,已經投產了。
另外一座則在北極的周國境內,截至到目前,投產三十多年了。
至於煤礦,山西和陝西有的是,本土完全不缺這玩意。
除非是礦主,否則二道販子做中間商其實賺不到太多的錢。
北都附近還有開灤煤礦,南都則由兩淮煤礦,其他礦藏沒內線情報,普通人根本無從得知。
金礦都被昊菁皇帝帶著一群抱大腿的給開采了,其他人想通過砍樹、種地、捕魚的法子從北地賺錢,那就是天大的笑話了。
昊菁三十七年1680),朝廷歲入達到兩億五千萬銀幣,太倉盈餘,即賬麵庫存達到約八千萬銀幣。
略微超過了當初製定的歲入一億五千萬兩銀子兩億兩千五百萬兩銀幣)的小目標。
故而對西征的財務壓力是完全可以負擔的,現在無非是賺得多且花得多的狀態。
不過本著騙點是點的原則,昊菁皇帝對錢多人傻的獵物從來就不會放過……
大明帝國已經實現了財務上的“兩轉元”,因為後者更容易稱重、製造、識彆、攜帶。